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22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4旁栏思考题及课后练习答案Word下载.docx

(二)[资料]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题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

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

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排气口的作用是排出发酵产生的CO2,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

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课题二腐乳的制作

1.你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王致和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

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

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

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

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皮”对人体无害。

(二)练习

1.答:

越接近瓶口,杂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随着豆腐层的加高增加盐的用量,在接近瓶口的表面,盐要铺厚一些,以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课题三制作泡菜

1.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酸奶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因此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2.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

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的硝酸盐。

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发生变质(发黄、腐烂)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3.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你认为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繁殖。

2.答:

果酒的制作主要利用的是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果醋的制作利用的是醋酸菌将酒精转变为醋酸的代谢,腐乳的制作利用的主要是毛霉分泌的蛋白酶等酶类,泡菜的制作利用的是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传统发酵技术都巧妙地利用了天然菌种,都为特定的菌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最终的发酵产物不是单一的组分,而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2.请你判断以下材料或用具是否需要消毒或灭菌。

如果需要,请选择合适的方法。

(1)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2)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

(3)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1)、

(2)需要灭菌;

(3)需要消毒。

(二)倒平板操作的讨论

1.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

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三)平板划线操作的讨论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四)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

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

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2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

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

等等。

课题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想一想,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然后按课本旁栏的公式进行计算。

2.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相同吗

这是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单位:

株/kg)是不同的,例如在干旱土壤中的上层样本中:

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数约为2185万,放线菌数约为477万,霉菌数约为万。

因此,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

2.提示:

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也包括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由于瘤胃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接触空气后会死亡,因此分离其中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除了需要准备选择培养基外,还应参照厌氧菌的培养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课题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本实验的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

本实验流程与课题2的流程的区别如下。

课题2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接分离得到菌落。

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纤维素分解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

其他步骤基本一致。

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

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4.想一想,这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你打算选用哪一种方法

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

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

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

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5.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2.答:

流程图表示如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菌悬液涂布到有特定选择作用的培养基上→挑选单菌落→发酵培养

专题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一菊花的组织培养

1.你能说出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吗同专题2中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相比,MS培养基的配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提供植物细胞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

蔗糖提供碳源,同时能够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甘氨酸、维生素等物质主要是为了满足离体植物细胞在正常代谢途径受到一定影响后所产生的特殊营养需求。

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

与微生物的培养不同,MS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无机盐混合物包括植物生长必须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2.你打算做几组重复你打算设置对照实验吗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做不同的材料或配方,最后分别汇报成果。

但每种材料或配方至少要做一组以上的重复。

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取用一个经过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与接种操作后的锥形瓶一同培养,用以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没有被杂菌污染。

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如一些细菌、真菌等的生长。

而培养物一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就会导致实验前功尽弃,因此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是成功进行组织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

生长旺盛的嫩枝生理状况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课题二月季的花药培养

为什么花瓣松动会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

花瓣松动后,微生物就可能侵入到花药,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

F2代紫色甜玉米的基因型组成可能为Aasusu或AAsusu。

如果运用常规育种方法,将F2代中的紫色甜玉米与白色甜玉米(aasusu)进行测交,可以选择出基因型为AAsusu纯种紫色甜玉米。

但这种方法比较繁琐,耗时也较长,需要至少三年的选种和育种时间。

如果利用花药培养的技术,在F1代产生的花粉中就可能有Asu的组合,再将花粉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就可以直接得到紫色甜玉米的纯合体(AAsusu)。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药培养技术的相同之处是:

培养基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花药培养的选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时期适宜的花蕾;

花药裂开后释放出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也要及时更换培养基;

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

这些都使花药培养的难度大为增加。

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

课题一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为什么在混合苹果泥和果胶酶之前,要将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恒温处理

将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恒温处理,可以保证底物和酶在混合时的温度是相同的,避免了果泥和果胶酶混合时影响混合物的温度,从而影响果胶酶活性的问题。

2.在探究温度或pH的影响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如果需要,又应该如何设置为什么

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不同的温度梯度之间或不同的pH梯度之间就可以作为对照,这种对照称为相互对照。

3.A同学将哪个因素作为变量,控制哪些因素不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处理B同学呢

A同学将温度或pH作为变量,控制不变的量有苹果泥的用量、果胶酶的用量、反应的时间和过滤的时间等。

只有在实验中保证一个自变量,实验结果才能说明问题。

B同学对于变量的处理应该与A同学相同,只是观察因变量的角度不同。

4.想一想,为什么能够通过测定滤出的苹果汁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果胶酶活性的高低

果胶酶将果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纸,因此苹果汁的体积大小反应了果胶酶的催化分解果胶的能力。

在不同的温度和pH下,果胶酶的活性越大,苹果汁的体积就越大。

5.当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时,哪个因素是变量,哪些因素应该保持不变

温度是变量,应控制果泥量、果胶酶的浓度和用量、水浴时间和混合物的pH等所有其他条件不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只有温度一个变量对果胶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课题二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1.查阅资料,看看普通洗衣粉中包含哪些化学成分

普通洗衣粉中通常包含有:

表面活性剂、水软化剂、碱剂、漂白剂等成分,有的洗衣粉中还含有增白剂、香精和色素,以及填充剂等。

2.在本课题中你打算使用什么方法和标准判断洗涤效果

可在洗涤后比较污物的残留状况,如:

已消失、颜色变浅、面积缩小等,最好能进行定量的比较。

列表比较如下。

普通洗衣粉

加酶洗衣粉

相同点

表面活性剂可以产生泡沫,可以将油脂分子分散开;

水软化剂可以分散污垢;

不同点

酶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易于溶于水,从而与纤维分开。

不合适。

因为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会被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分解,损坏衣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