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2363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中国古代经济史Word格式.docx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引人注目,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南宋使,江南农业生产超过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许多方面如水稻和棉花的种植、棉纺织技术、航海造船、对外贸易等成就就非北方所能及。

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元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棉纺织技术进一步推广,海运和漕运的开辟保证了南粮北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崩溃,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8)明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

到明朝中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职能的工商业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基础上,江南地区如苏、杭等地个别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这种萌芽虽然弱小,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的新现象。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沉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的反对而被迫废止。

明末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直接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2、知识归类

Ⅰ农业篇

㈠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

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

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

战争期间逃往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

把因饥饿卖生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

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

刘秀以“柔道”治天下:

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5、三国:

曹操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

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朝北魏: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7、唐初: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8、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9、金:

金世宗推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利用黄河故道屯田;

减免受荒地区租税。

10、元初:

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

11、明初:

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税;

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12、清初:

鼓励垦荒;

康熙实行更名田;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1、原始社会

⑴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旧石器时代)。

⑵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⑶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经进入新时期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石凿、石斧和大量骨制耒、耜,还发现了木器遗迹。

半坡遗址发现了石斧、石锄、石铲,还有弓箭。

⑷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有锄、镰、镞、矛等多种,并出现了小型铜器。

2、奴隶社会

⑴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⑵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⑶春秋晚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动,石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⑵秦朝:

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⑶西汉:

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普遍使用牛耕、马耕;

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楼车。

⑷三国:

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⑸唐朝:

曲辕犁和筒车。

㈢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⑴原始社会: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

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

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⑵商周:

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⑶两汉:

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植稻;

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经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⑷北宋:

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

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

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⑸元朝:

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西瓜、茼蒿开始引种。

⑹明清: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中指。

明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㈣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⑴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

(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

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

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秦:

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③两汉:

农田水利地区性特色明显

A.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B.江淮和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C.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D.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魏修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提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唐:

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⑥五代十国:

兴修水利工程,如南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⑦元:

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⑵对黄河的治理

①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②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③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㈤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⑴土地制度

①井田制:

兴衰时间、内容、特点、瓦解

②初税亩:

时间、内容和意义

③屯田制:

实行的朝代、内容、特点和意义

④均田制:

实行的朝代、内容、作用和破坏

⑤更名田:

实行朝代、内容、作用

⑵赋税制度

①租赋制——编户制度:

时间、内容和作用

②租调制:

③租庸调制:

实行朝代、内容、特点和作用

④两税法:

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在赋税史上的地位

⑤一条鞭法:

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⑥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Ⅱ工业篇

㈠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半坡人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纺织技术有新的进步,已经有养蚕缫丝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⑵西周:

纺织品除了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

⑶战国:

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⑷秦朝:

以民营为主,能生产锦绣等高档丝织品。

⑸两汉:

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种丝绸。

西汉的长安、临淄和襄邑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陈宝光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他发明了织花机。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丝织品。

东汉时期桑麻种植扩大,丝、麻织业发展迅速,洛阳、山东、四川等地设有服官。

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

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

两汉时期,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是当时著名的越布。

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

⑹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

蜀汉所产的蜀锦,行销魏吴。

后赵的邺锦与蜀锦齐名,前秦的回纹锦深受人们喜爱。

北魏在纺织业发达的河北地区集中了大批工匠,纺织品产量大增。

⑺隋唐:

①产地分布广:

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

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

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

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就有20多个品种。

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

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⑻五代十国:

丝织业规模大、品牌多(蜀绣、吴绫、越锦);

南唐宫廷生产的染织物,染色工艺独特、名贵。

⑼辽宋夏金:

①北宋丝织业有新的进步,产地有两浙、四川两大中心;

花色品种繁多,单州的薄、亳州的轻纱、抚州的莲花纱,都是珍品。

②南宋棉纺织业取得新的成就。

棉纺业比重上升,从两广、福建扩展到江南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

棉纺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

③辽代纺织业空前发展,辽墓中出土一件刻丝夹被,惊绝天下。

④西夏的毛织业是其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⑽元:

黄道婆把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乌泥泾。

很快,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江南一批小镇也因为棉纺织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⑾明清:

如江南“织造尚松江,织染尚芜湖”。

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㈡古代陶瓷制造业的发展

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工艺水平。

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

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⑶秦朝:

多次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

⑷三国两晋南北朝:

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⑸隋唐:

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⑹辽宋夏金:

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瓷窑。

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

②南宋景德镇称为全国著名的陶瓷中心,产品有“饶玉”之称。

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等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

④金代制瓷业相当进步。

⑺元代:

青花瓷,胎釉烧造和彩绘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

⑻明清:

江南景德镇至此也就有舂土、澄泥、造坯、自画等十几道工序。

㈢商周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⑴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⑵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⑶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⑷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⑸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

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青铜雕塑艺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

 

㈣古代制漆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红漆碗。

⑵商朝:

漆器出现了浮雕式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

⑶周朝:

器髤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

种植漆林,已被征收税赋。

专设官吏管理漆园的种植和漆器的制作生产。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湖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地漆器都是汉代漆器当中的精品。

㈤古代冶铁业的发展

⑴秦朝:

蜀人卓氏、宛人孔氏等都靠冶铁成为巨富。

⑵两汉:

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

西汉时煤已经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

低温炼钢技术也已发明并得到推广。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

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

后赵、南燕等都设有冶铁场,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谢平、黄文庆两位匠师号称中国绝手。

魏晋时期,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⑷隋唐:

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

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⑸辽宋夏金: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采矿方法接近近代(河南鹤壁北宋遗址)。

由于煤产量增加,“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还广泛用于冶铁。

②辽代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等十铁器中的精品。

③西夏冶铁采用较先进的竖式风箱,“夏国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④金冶铁有一定规模,在黑龙江阿城县发现金中期铁矿十余处,冶铁遗址50余处,矿井包括采矿、选矿、冶炼、铸造等不同作业区。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一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㈥古代造船业的发展

⑴秦:

所造的船不仅航行于黄河、长江等河流,还可以出海远航。

⑵汉:

水军拥有用途不容、类型多样的舰船。

汉代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锚。

⑶隋唐:

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

中国能够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浮海大船五百艘”。

⑷辽宋夏金:

①东南漕运河海外贸易的需要,促进北宋造船业的发展。

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长江最大航船称万石船;

海船设置隔离舱;

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

②南宋造船十分发达,明州、泉州和广州是造船中心。

能建造适应远洋航行的大型航船。

南宋制造的车船装有轮子,能踏轮激水而行,速度很快。

⑸明朝:

郑和下西洋的先进船队,反映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㈦古代造纸业的发展

⑴三国两晋南北朝:

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等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⑵唐朝:

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

洛阳极贤店书院抄写书籍2万多卷,都用益州麻纸。

⑶五代十国:

成都、金陵是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Ⅲ商业篇

㈠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

⑴商朝: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

商朝的都城已经称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⑵秦:

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民间自有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

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地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地比价。

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

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城市商业繁荣:

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

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⑸五代十国:

杭州、扬州商业繁荣;

程度是物资集散地,有蚕市、药市、米市、酒市;

楚国财政来源以贸易收入为主。

⑹两宋:

①北宋:

a.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

政府每年征收商税达40万贯以上。

b.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行业的商业利益。

北宋政府通过行会对商业实行控制和勒索。

c.农村出现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镇,活跃了城乡经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南宋:

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到百万市内兼有货栈、酒楼、茶馆等。

⑺辽、西夏、金:

①辽的南京市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

②西夏的凉州,商业也很发达,有专门贸易的场所。

③燕京市金的商业中心。

金设立了税收管理机构,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商税称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由于商业的发展,金代后期,银币已经称为通用的货币。

④榷场贸易,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官方贸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场作生意必须从政府领取营业凭证并交纳税金。

宋辽边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场最为有名。

金人用马匹、毛皮换取南宋的茶叶、香料和药材等物,贸易比较发达。

⑻元朝:

①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②海外贸易发达。

⑼明清——商业的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

区域间长途运输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③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④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㈡古代交通的发展概况

⑴夏:

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

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路,路面平坦。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驿,备有“驿驴”,供客商使用。

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业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

⑷元朝:

①陆路:

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

由元大度启程往西,经过新疆,有三条路通往西方:

一条往西北直达俄罗斯和东欧各国;

另两条分别经过撒马尔罕和阿富汗通往伊朗。

②海上交通:

从刘家港出发,经过黄海、渤海可以抵达直沽。

由杭州东行,顺风七日可以抵达日本;

自温州入海,二十五日可到占城。

杭州、泉州、广州都是重要的对外航运港口。

元朝在各个港口设市舶司,和各国通商互市。

③内河航运:

忽必烈时,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元代的大运河从杭州启程,可直达大都得积水潭。

㈢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

⑴夏、商、周:

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

⑶隋唐——城市的兴旺:

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

a.长安城内有东西两个市,唐玄宗是在西市开潭,便利物资通过水路运入城内。

b.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

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c.盛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已发展到市外。

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

a.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会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江南地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b.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

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c.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d.北方商业大都市——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

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

⑸南宋:

临安繁华一时。

⑹元朝:

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杭州市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马可·

波罗称之为“天堂”。

泉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㈣古代货币的发展概况

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⑶三国:

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

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止。

⑷隋:

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⑸唐:

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

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⑹北宋: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

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⑺明初:

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

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㈤古代国内贸易地发展

⑴西周:

在市场上,一束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

⑵战国:

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汇集中原市场;

临淄、大梁、郢等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城市里有买卖的场所。

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

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