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238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11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分课汇编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文档格式.docx

”。

(1)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2)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参考答案]

(1)√

(2)√(3)√(4)×

(各1分)[06年沈阳中考]第18题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A.戚继光抗倭B.郑和下西洋C.文天祥抗元斗D.郑成功收复台湾

[参考答案]B[2007年成都中考]第5题

右图航海家下西洋最远到达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印度南端

C.好望角D.澳洲海岸

[参考答案]A[2007年济宁中考]第21题

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是: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C.苏门答腊岛和满剌加D.占城

[参考答案]A[2007年内江中考]第2题

600多年前,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先后7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南洋B.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印度D.美洲

[参考答案]B[2007年娄底中考]第18题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D.鉴真

[参考答案]A[2007年湘潭中考]第11题

之所以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抗击倭寇骚扰B.率部回归祖国C.率军抗击沙俄D.率军收复台湾

[参考答案]A[2007年日照中考]第9题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请回答:

(1)选做题:

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列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至少举出两点)

②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或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

[参考答案]

主要史实:

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等。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历史意义:

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每点2分,共4分)

借鉴:

倡导开放;

倡导交流;

倡导合作;

友好往来;

互相学习等。

(答出一点即可,2分)(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007年陕西中考]第21题

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

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

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遣唐使来中国学习D.郑和下西洋

[参考答案]D[08威海学业]第6题

下列历史人物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参考答案]C[2008·

湖北黄冈]第3题

15世纪上半期,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①马六甲海峡②红海沿岸③印度半岛④非洲东海岸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参考答案]C[08重庆毕业]第3题

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甘薯B.瓷器C.玉米D.马铃薯

[参考答案]B[08安徽中考]第2题

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

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参考答案]D[08佛山中考]第4题

下列历史人物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参考答案]C[08黄冈中考]第3题

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甘英出使大秦B.张赛通西域C.戚继光抗击倭寇D.郑和下西洋

[参考答案]D[2008·

山东济宁市]第19题

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马六甲海峡

红海沿岸

印度半岛

非洲东海岸

A.

B.

C.

D.

[参考答案]C[2008·

重庆卷2]第3题

海上远航,延伸了人类的足迹,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回答5——6题。

5.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足迹最远到达

A.菲律宾群岛B.波斯湾沿岸C.印度半岛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参考答案]D[08陕西中考]第5题

600年前,一个航海家率领一支庞大的中国船队先后七次远洋航行,也曾出现在索马里海域,这位航海家是

A.郑和B.迪亚士C.张塞D麦哲伦

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图一.图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分)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图一.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束后,对外交往逐渐减少,到清朝导致了什么局面的出现?

[参考答案]

(1)弘扬唐朝文化(1分)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1分)

(2)郑和下西洋(1分)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3)相同作用:

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分)局面:

闭关锁国。

[08玉林中考]第12题

[参考答案]A[09金华中考]第2题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弘扬佛法B.民族融合C.中外交往D.开发南洋

[参考答案]C[09连云港中考]第30题

”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A.甘英出使大秦B.鉴真东渡日本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

[参考答案]D[09成都中考]第5题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

A.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去夷洲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参考答案]C[09长沙中考]第17题

“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参考答案]C[09烟台中考B卷]第5题

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据此回答:

⑴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新航路开辟时,航海家达·

伽马到达了亚洲的哪国?

⑵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参考答案][09黔东南州]第28题问题探究(9分)

⑴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印度。

⑵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扩大了明朝的影响,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3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但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殖民主义灾难。

(3分)

⑶传统:

和平外交,友好交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儒家所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1)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是什么?

(1分)这种学说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2)根据材料,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的哪两种“和谐”?

(4分)

(3)请从古代中外友好交往史上举出三个重要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参考答案](10分)

(1)一切美德。

(1分)孔子(2分)

(2)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3)开辟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郑和七下西洋。

(3分,答出三个即可。

答出其他事例,只要符合题意也可)

[09临沂中考]第34题

(2010广西贵港,7)明朝时率军抗击倭寇侵略的是

A.戚继光B.郑成功C.岳飞D.文天祥

(2010山东莱芜,6)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A.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010福建莆田,7.)下面是明长城示意图。

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D.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2010年四川成都,7)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

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A.高僧鉴真出使日本B.戚继光抗击倭寇

C.华侨对南洋的开发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2010福建三明,3)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

最恰当的应是

 

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

A.祖国统一B.民族团结C.中外交往D.抵抗侵略

(2010山东聊城,10)“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010福建福州,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    

 

(l)材料一中姓氏改变与什么事件有关?

(2分)再举一例该事件中的措施。

(2)材料二体现元朝哪一历史趋势?

(2分)当时还有哪些现象反映这种趋势?

(举一例即可,2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壮举,清政府对东归英雄们的态度如何?

27.

(1)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讲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尊崇孔子等。

(回答一例即可)

(2)民族融合的趋势。

汉族人开发边疆;

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人杂居相处;

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等。

(回答一例印可)

(3)妥善安置。

●郑和下西洋七下P93—95识记理解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这是为了纪念

A.鉴真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

[参考答案]B[11年湖南湘潭中考]第6题

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把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其中典型的例证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郑成功收复台湾

[参考答案]C[11年广东佛山中考]第5题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下列关于他生活场景的描述,最有

可能的是

A.钻研八股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B.元宵节去瓦舍欣赏各种表演

C.津津有味地吃着朋友送的石榴D.向郑和了解西洋的风土人情

[参考答案]C[11年广东湛江中考]第23题

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

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

小明——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小刚——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小强——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小华——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其中正确的是

A.小强和小华B.小华和小明C.小明和小强D.小明和小刚

[参考答案]C[11年江苏徐州中考]第16题

下边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时间

1405—1433年

规模

船数

首次多达200多艘

人数

首次27000多人

次数

先后七次

航程

先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A.吴国船队到夷洲B.隋炀帝扬州巡游

C.郑和下西洋D.哥伦布横渡大西洋

[参考答案]C[11年山东东营中考]第6题

下图是明朝时某船队在海上航行的路线图,该路线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

[参考答案]A[11年广东潮州中考]第22题

A.弘扬沸法B.民族融合C.中外交往D.开发南洋

[参考答案]C[11年湖南张家界中考]第3题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参考答案]B[11年广东汕头中考]第5题

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江苏南京出发

[参考答案]C[11年广东汕头中考]第6题

下列汉、元、明、清时期的史实或措施,对中外交流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和七下西洋④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参考答案]C[11年浙江丽水中考]第6题

右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是

A.玄奘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

[参考答案]B[11年湖北黄石中考]第3题

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D[11年江苏苏州中考]第4题

“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的

[参考答案]B[11年山东滨州中考]第4题

●戚继光抗倭七下P96识记

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作者是

A.戚继光B.郑和C.郑成功D.岳飞

[参考答案]A[11年山东济宁63制中考]第16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一位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A.戚继光B.岳飞C.韩世忠D.文天祥

[参考答案]A[11年湖南郴州中考]第6题

童谣见证历史。

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D.郑成功收复台湾

[参考答案]C[11年山东东营中考]第7题

电剧连续剧《乾隆皇帝》剧组请你帮助查找与乾隆帝有关的史料,下列史实可供推荐的是

①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②粉碎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④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参考答案]C[11年湖南湘潭中考]第7题

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鉴真东渡B、玄奘西行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参考答案]D[11年湖北孝感中考]第16题

图二

图二人物在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他是。

[参考答案][11年黑龙江鸡西中考]第42题

42.非洲东海岸(1分)、郑和(1分)

27.图二人物在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和,

他是。

[参考答案][11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第27题

27.非洲东海岸(1分)、郑和(1分)

六、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7题3分,第38题4分,共7分)

3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永恒不变的追求。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在哪个朝代确立的?

(2)隋朝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哪一项工程?

(0.5分)

(3)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与哪个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

(4)元朝又一次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5)明朝前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谁七下西洋?

[参考答案][11年江苏无锡中考]第37题

(1)秦朝

(2)(隋朝)大运河(3)藏族或吐蕃(4)行省制度(5)郑和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经列举了中国传入西方的26项技术,认为中国重要的发明技术不止“四大发明”。

……直到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诞生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引自《简明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在十五世纪,明朝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

……(此后)欧洲人从事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并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

——引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对世界的贡献,并指出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果是什么?

(2分)

(2)中国的“发明技术”不断传入西方。

汉代架构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中外历史上哪两件大事?

“四大发明”中哪项发明为这两件大事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参考答案]D[11年江苏常州中考]第31题

31.

(1)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它大便利了文化事业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牛顿在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创建了微积分,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即力学三定律。

(2)丝绸之路。

(3)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

指南针。

史海泛舟(10分)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不得照抄材料)(4分)

(2)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11年贵州六盘水中考]第21题

(1)时间长(早)(1分);

次数多(1分);

人数多(1分);

船队规模大(1分)。

(每答对一点给l分)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1分)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扩大了明朝的影响。

(1分)(如答出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也可)。

(3)郑和下西洋是友好和平往来。

(2分)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