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239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无论是“五线谱”还是“数字简谱”,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复杂的音乐作品既不能创作,也难以演出。

从这一意义上讲,正如数学是所有科学中最为抽象的科学一样,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它们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所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

“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

”而西方人所要做的,就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于是,西方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一起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在西方13世纪,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因为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

音乐不是数学,我们不能指望将一组数学公式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我们也不能指望将一个哲学命题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然而,一方面,音乐和数学存在着类似,因为数学和音乐具有抽象探索方案的特征,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另一方面,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信仰模式。

最初,西方人对数字的崇拜、对音乐的崇拜、对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数字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西方人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音乐家发现,任何单一数字所对应的音响都不能产生美,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

这个观点显然比以往的“数字拜物教”有更大的进步,其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然而,数学是发展的,音乐是发展的,哲学也是发展的。

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这个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比我们期望的更为深远更为神秘。

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被人们同样地判断:

人们认为它们都在可允许的界限之外。

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被认为不仅不使人愉快,而且是危险的,不仅有威胁,而且是魔鬼性的。

这种数学家对无理数的恐惧、音乐家对不和谐音程的恐惧,犹如哲学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恐惧。

然而,无论数学家是否喜欢,无理数确实是存在的;无论哲学家是否高兴,这个世界确实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无论音乐家是否愿意,不和谐的音响也确实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

于是,正像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哲学家必须正视非理性一样,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摘编自陈炎《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线谱”和“数字简谱”都是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是复杂的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出的前提。

B.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和音乐分别是科学和艺术中最为抽象的,因为数学和音乐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C.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是以直觉出现的,西方人所要做的,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D.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所以,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音乐不是数学,一组数学公式不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一个哲学命题不能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B.数学和音乐都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

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信仰模式。

C.音乐家发现,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D.西方人对数字、音乐、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

因为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所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B.如果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超出了可允许的界限,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是危险的,有威胁且是魔鬼性的。

C.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

这个事实不以数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意志而转移。

D.尽管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对无理数和不和谐音程感到恐惧,但是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

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

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

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

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

入辞,神宗谕之曰:

“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达顿首谢曰:

“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

”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

“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

”下令敢言安营者斩。

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

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

“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

师还,拜荣州防御使。

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

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

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

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

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

尝问:

“用兵当何先?

”对曰:

“莫如爱。

”帝曰:

“威克厥爱可乎?

”达曰:

“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

”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4.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

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

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

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

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神宗谕之曰:

“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默计曰:

“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把下列课内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南宋爱国词人。

9.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

(1)在《马说》里,由于“伯乐不常有”,表现宝马遭遇不幸、结局悲惨的句子是,。

(2)在《陋室铭》中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3)《小石潭记》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4)《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5)《岳阳楼记》写迁客骚人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现在人们常用《爱莲说》中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

(25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

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

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

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

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

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

七十几?

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

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

“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

“回见!

”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

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

“你说谁哪?

”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

“出来!

出来!

”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

出来!

”是叫阵。

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

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

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

他会打架吗?

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

他这是干什么?

虚张声势?

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

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

“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

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汪曾祺对平民生活的关注,是他的作品风格之一。

B.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讽刺了当时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

E.破席子下的八千块钱,在当时的社会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一个捡烂纸的老头会有这么多钱,留下了悬念,让作品回味无穷。

(2)小说的题目是《捡烂纸的老头》,为什么在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烤肉刘”,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头身上有哪些怪异之处?

产生这些怪异之处的原因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批评汪曾祺模仿痕迹重,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你同意这种批评吗?

请结合文本分析。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代的崇高女性”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祖籍浙江杭州。

1916年,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在上海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由于学业出众,组织才能超群,吴贻芳被推选为金陵女大首届学生会会长,带领全校女生响应“五四”运动。

1919年,吴贻芳大学毕业,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

1922年,由教育部简派,吴贻芳赴美留学。

六年后,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1928年,她回到南京,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履新时,刚满三十五岁。

就职致辞时,吴贻芳确定金陵女大的办学宗旨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

从1928年到1951年,吴贻芳执掌金陵女子大学校政长达二十三年。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中包蕴了宗教的悲悯情怀,校训一词以蔽之,即“厚生”。

她常给金陵女大的学生作讲解:

“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帮助他人,造福社会。

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富。

”身为校长,吴贻芳细心到给身姿不佳的女生开矫正体操班,使她们拥有较为美观的体态;她给发育不良的女生另加营养餐,金陵女大的伙食有口皆碑,是首都各大学中办得最有风味的;她从不禁止女生恋爱,为她们的安全考虑,在女生宿舍附近辟出专门场所,接待外校的男生来谈心。

她说:

“做人要一生洁白如象牙,刚毅如紫檀木,平易如小白菜。

”然而吴贻芳为了翼护金陵女大的师生,也有极其严正的一面,在她主持校政期间,在学生运动最高潮时期,军警也从未进入金陵女大抓捕过激进的左翼女青年。

吴贻芳在她所著的《金女大四十年》中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路:

金陵女子大学的文、理科所设专业不同,“教育学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的师范学院性质。

可是教育系只用作辅修系,不用作主修系,校方认为,学生毕业后如果担任教学工作,应当懂得教育学,具备正确的教学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所教的专业知识。

校内附设有一所实验中学,作为学生毕业前的教学实习场所。

这一设施使学校更具备师范学院的条件。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当时不仅富于开创性,而且收到了实效,为办好师范学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与吴贻芳多年合作愉快,她曾深有感触地说:

“同吴博士一道

工作,使我真正认识到,她的确是当代中国的女界领袖、人中英才。

她才智超群,为人坦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

吴贻芳献身教育事业,终生未嫁。

1948年8月,金陵女大举行吴贻芳主校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学生们别出心裁,编演话剧,献给校长,剧情很有意思:

吴家小姐才貌双全,登门提亲的人踏破铁鞋,她始终不肯点头。

最终,“教育之神”登门求爱,吴小姐欣然首肯。

此剧体现出饱含敬意的诙谐,一时传为佳话。

1941年3月,在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上,吴贻芳当选为五人主席团中唯一的女主席,其组织才干、活动能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1945年初,吴贻芳作为中国代表团十位成员中唯一的女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6年,因对国民党官场的腐败实质“产生了十分的厌恶”,她断然拒绝担任参政会执行主席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宋美龄登门做说客,话说得既动人又有理:

“你要贯彻‘厚生’思想,当了教育部长不是更好贯彻吗?

”吴贻芳始终笑而不答,宋美龄只好作罢。

1949年3月,南京城已陷入混乱,吴贻芳再次拒绝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并且拒收飞往台湾的机票。

吴贻芳学贯中西,誉满中外。

1979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女校友会授予她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充分地肯定了这位女教育家数十年来树艺女性人才的非凡业绩。

(选自2015年第6期《随笔》,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抗战期间,金陵女大迁到成都郊区。

吴贻芳还和教师们构思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计划。

组织学生成立社会服务团,到学校附近的贫民区,办培幼小学,教妇女识字、刺绣、提高母鸡产蛋率;成立乡村服务处,步行一百多里,办青年妇女儿童培训班。

吴贻芳还组织成立“战争服务团”,亲自带领学生,为伤病员抬担架、包扎伤口,抢救被敌机炸伤的居民。

1944年,全校有4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

(摘自《中国民主促进会》)

②老革命家董必武对吴贻芳的评价是:

“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

”冰心曾著文《一代的崇高女性——记吴贻芳先生》,她说:

“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吴贻芳先生。

”在民国时代的教育界,还有着“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

(《广州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中之所以包蕴了宗教的悲悯情怀,是因为她在上海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了洗礼,皈依基督教。

B.吴贻芳教导学生做人要平易,但在维护学生方面表现出刚毅的个性,没有让军警在学生运动高潮期间抓捕激进的左翼女青年。

C.吴贻芳才能卓著,她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中国唯一的女代表。

D.吴贻芳不仅取得了超凡的个人成就,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女学生,1979年代表世界广大杰出女性领取了“智慧女神”奖。

E.抗战时,金陵女大迁入成都,吴贻芳组织成立各种服务团体,亲自带领学生救治伤病员,服务社会,这些都是在践行教育改革思想。

(2)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在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