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586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

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

本课教学拟以《伐檀》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

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

《伐檀》、《硕鼠》各1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

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

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

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

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

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论语》: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

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

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的成书过程:

①、诗歌口头流传。

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

②、采诗。

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

《礼记?

王制》:

“天子五年一巡守。

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

”《汉书?

艺文志》: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

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

③、删诗。

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

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

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载:

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

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

3、《诗经》的内容:

①、年代:

西周初年?

?

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②、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

《伐檀》、《硕鼠》等。

b.抨击当时恶政。

《正月》、《君子于役》等。

c.歌颂爱情:

《关雎》、《木瓜》等。

4、《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风:

风土之音。

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

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

“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

朝庭之音。

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

“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

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3)颂:

宗庙之音。

宗庙祭祀是的乐歌。

“颂”诗都是贵族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

(类似于现代的宗教中的赞美诗:

主啊,伟大的主啊,聪明的主啊,圣洁的主啊,至高无上的主啊,你咋这么有能耐啊,给我点钱花吧,阿门!

)“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5、《诗经》的艺术手法:

①、赋:

直陈其事。

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明确地、有层次的说出来,给人以明确的印象。

赋:

朱熹曰: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这是一种直接叙事,反复铺陈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直接说,反复说)。

如《七月》叙写了一个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劳动和生活。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再比如,说一个人长得对不住观众,用赋的笔法,你可以说:

你丑,你真丑,你很丑,你非常丑,特别丑,丑极了,丑死了,丑得要命,你怎么这么丑啊,你这个丑八怪!

  ②比:

朱熹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打比方,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叙事描写的艺术手法。

如你还是说一个人长得丑,若用“比”的手法来说,就比较委婉:

“你这个人长得有特点,就跟猪八戒他二姨妈似的。

”如《硕鼠》将贪得无厌的奴隶主比喻为大老鼠。

“肤如凝脂”、“手如柔荑”。

后代诗歌《孔雀东南飞》: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③兴:

朱熹曰: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是一种通过先描写其它事物来引出描写对象的表现手法。

这里先描写的事物往往与描写对象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一般大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之和谐兴君子配淑女之和谐,喻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爱情美满。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景起兴,烘托主人公惆怅的心境。

现代作品也有兴,如歌曲歌手尹相杰“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以天气的易观兴自己所爱之人内心之难猜。

河套地区民歌:

“山在水在石头在,别人都在你不在”。

陕北民歌:

“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又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六义:

《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六艺:

《诗》《书》《易》《礼》《乐》《春秋》。

6、语言特点:

(1)《诗经》在结构上大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叠字、叠词、叠句是《诗经》中大量采用的手法,许多诗歌各章各段之间一般往往只有几个关键字不同,其余字句都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是《诗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如《周南·苤苡》: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莒,薄言有之。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之。

 采采芣莒,薄言拮之。

 采采芣莒,薄言撷之。

  全诗十二句,48个字,每两句只更换一个字。

  这种手法的好处有二:

  ①这种反复咏唱,既可以突出事物特征,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有一唱三叹之妙。

  ②便于传唱、记忆。

一首诗无论有多少节,你只要记住第一节,再记住其它节中几个关键字,整首诗就可轻松搞定。

(①重章。

即诗章的重复。

《硕鼠》、《蒹葭》。

作用:

a.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

b.在音乐上有一种回返往复的音乐美。

②重言。

即叠词。

如《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作用:

a.音韵美。

b.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

如:

“依依”二字,既有音韵美,又状杨柳苍翠欲滴,柔软的枝条迎着和煦的春风,摇曳生姿,好像饱含深情,依依惜别。

“霏霏”二字,状天气阴沉,雨雪连绵,连月不开,阴风怒号,乌云承宇貌。

朱自清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散文的语言叠词运用很多。

如《荷塘月色》用了三十多个叠词。

(2)语言形式主要是四言诗。

《诗经》里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四字一句,隔句押韵,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种通篇四字一句的纯四言诗,句式和谐,韵律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富有一种整齐美。

  《诗经》里面也有一些诗以四言为主,杂以其它句式,比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种语言形式,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子长短交错,节奏铿锵悦耳,很有音乐美。

  

  7、《诗经》的影响: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长久的。

  在文学史方面,《诗经》所开创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代许多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深受其影响。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古代诗文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诗人散文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大量采用这种手法,即使当代的一些诗歌,也大量运用这些手法,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就大量地使用了兴的手法,贺敬之的《回延安》也运用了许多比兴手法。

  在文化史方面,《诗经》是古代求学之人学习文化的必修课,《论语》上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说话,可见《诗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

  三、学习《伐檀》

(一)初读。

重点阅读第一章。

(即第一节)。

要求:

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

注意:

“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

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二)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

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

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

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

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

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三)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

“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

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

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

“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

(板书最佳小标题:

“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

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

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

鉴别:

“特”的古今义。

古:

小兽;今:

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

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

伐木——制辐条——輮车轮。

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

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

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

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

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

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

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

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

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

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

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四)作业:

1.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

背诵《伐檀》。

二、初读。

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

“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

“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

“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

“怒斥硕鼠”、“向往乐土”)

5.接力译出这一章。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

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

“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

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

“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

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

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

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有表情地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

1、《伐檀》译文

砍伐檀树响叮噹,放在河边两岸上,河水清清起波浪。

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粮仓三百间?

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猎獾挂你院?

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叮叮噹噹砍檀树,放在河边做车辐,河水清清波浪舒。

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聚谷百亿万?

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大兽挂你院?

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砍伐檀树响声震,放在河边做车轮,河水清清起波纹。

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粮仓间间满?

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鹌鹑挂你院?

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2、《硕鼠》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

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

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

多年辛苦养活你,拚死拚活谁感激。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

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

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

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3、附《关雎》译文: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引台湾作家琼瑶《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的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凄凄,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依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林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壹、学练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了解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体会他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之情。

2、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树立自食其力的劳动观点。

3、热爱祖国灿烂的优秀文化。

二、认知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诗经》的一般知识。

3、正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4、理解“赋”的重章叠唱、一咏三叹作用。

三、技能目标

1、掌握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2、掌握通过重要词语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技巧。

3、粗知阅读同类诗歌的方法。

贰、学练方法选择:

拾珠引线法(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叁、重点难点

1、“河水清且涟(直、沦)兮”句的表达作用。

2、“伐檀(辐、轮)”、“干(侧、)”、“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等词语变化的使用意义。

3、“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量。

肆、课时安排:

一节课时

伍、教学步骤及方法

1、检查预习

①课文出处及其有关常识(课本p51注解①,p52注解②;提示看p84—85页内容,补充《诗经》“六义”)

②课文朗读(提示看p93—94页,指导正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2、提示思考:

朗读的节奏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①按照语法结构来分析;②按照内容表达来确定。

——目的是过渡到对课文的分析理解)

3、解读第一阕:

劳动过程——①伐檀;②置;

休息过渡——①涟猗

揭露讽刺——①胡取、廛;②胡瞻、县貆;③彼、餐。

4、指导朗读,要求结合思想内容的理解表现出第一阕的诗句感情色彩。

5、解读第二阕、第三阕:

(基本上同步骤3、4)

6、分析三阕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咏三叹的递进性,完成板书:

伐檀干涟廛貆餐

伐辐侧直亿特食递进

伐轮沦囷鹑飧

工序位移换景兴量变质变形变

(心理变化)

7、讨论“河水清且猗”在章句中的作用

(兴,既是即景,又是心灵冲击的折射,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8、总结:

①播放《宋词三百首》多媒体光碟中“《卜算子》(苏轼)”示范体会,进一步指导诵读;②背诵(A、看板书,抓关键词背诵;B、凭理解与记忆背诵)

9、作业:

①有关的“思考和练习”题;

②课本p94—95页练习;

③预习《硕鼠》(A、朗读节奏;B、主要内容;C、写作技巧;D、文言词句)

〖板书〗

伐檀(《诗经》)

伐檀干涟廛貆餐

(递进)

伐辐侧直亿特食

伐轮沦囷鹑飧

工序位移换景兴量变质变形变

(心理变化)

《伐檀》第2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