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70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doc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部分适合小说诗歌)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

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

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

议论性散文

也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储足知识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

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主题。

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也适用诗歌赏析):

a、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相结合;b、动景和静景的结合或衬托;c、绘声绘色;d、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景等。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烘托):

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

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

渲染:

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

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6.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便于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读者深入思考。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④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技巧。

2.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12、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3.修辞技巧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首尾呼应;埋下伏笔;呼应标题等等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布局谋篇的技巧术语: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与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材料的点面结合等。

记叙文层次安排:

常以情感转变、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线索: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明线和暗线的并行和交织。

三、基本题型和答题思路

(一)梳理行文思路类试题

高考散文命题愈来愈重视梳理行文思路、把握行文谋篇布局技巧。

原因,一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二是散文因其独有的“形散”布局,让命题者对这一点青睐有加。

题型:

要求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

典型考题:

(注意:

此类题型浙江省近几年没有涉及,值得重视)

2008湖北卷第19题: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2009年四川卷第15题:

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008湖北卷第19题: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散文行文思路一般有如下几种:

1、以情感的变化为思路来行文

2、以蕴含的道理为思路来行文

3、以典型事物、人物、事件来连缀行文

4、以时间、空间的变化角度来行文

5、以事件的“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行文。

6、以严谨的说理逻辑性来行文。

例如“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行文思路”。

l  

7、以想象或者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行文。

答题格式:

第一步:

首先确定文章有没有明显的线索(人物、事物、时间、空间等)

第二步:

确立具体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第三步:

分析——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表达技巧类试题

命题角度:

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考点密度:

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

1、第一种类型:

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例如:

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答题提示:

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2、第二种类型:

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

例如:

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

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答题提示:

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

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

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3、第三种类型:

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

命题角度:

“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文章主要写……,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例如:

09江西《木车的激情》:

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

答案:

⑴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⑵与文中孔子乘坐缓慢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

题提示:

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

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或者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

答题格式:

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或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等),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或:

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4、第四种类型:

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命题角度:

在文中为什么要写┅┅?

在某处为什么要插入写┅┅?

某段有什么作用?

例如:

09高考北京卷《司马祠》:

18.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⑴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⑵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⑶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

答题提示:

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

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格式:

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与内容的关系

(三)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和词语含义类试题

1、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联系前后文,有时甚至要联系全文答题。

、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

先分析词语或句子本身的内容,答出表层意思,再联系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旨分析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突出什么,表达什么。

、词语或句子运用了修辞的,要指出修辞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手法+具体内容分析+作用(手法应该包括修辞、表达技巧、表现方式、语言特点等)

2、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句子的含义

文首句:

照应标题(开篇点题);与结尾呼应;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设置悬念。

文中句:

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照应。

文末句:

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答题模式:

具体分析手法+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3、环境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渲染了的意境。

  

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环境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

说明是环境描写+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4、细节描写的句子

①突出××景物××特点;

突出××人物××特点(如:

心理更细腻、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逼真等)

②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③行文生物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答题模式:

说明是细节描写+手法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5、引用句子的作用

①借用××的话阐述××观点(或对××进行评价),使文章更确凿、充分、更使人信服。

引用的内容体现出的观点、主旨。

使得文章更有文化意蕴

为文章增添了文采,丰富的文化内涵。

引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进一步渲染了意境。

答题模式:

运用典故,引用+手法分析+引用的作用和效果

(四)人物或者事物形象类试题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包括:

(1)环境和情节对人物的作用;

(2)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3)人物描写的技巧:

人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答题模式:

人物形象的特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2.物象的鉴赏

  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答题模式:

物象的特点+基本手法(一般为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物象所表达的意义+作者的情感主旨

(五)语言特色类试题

1、修辞格的运用(修辞+具体分析+表情达意作用)

  解题策略:

对文章用到的修辞格及其作用进行辨析,是本考点最常见的题目。

一般思路是:

首先对修辞手法进行确认界定,然后借用该辞格常规作用的有关套话作概括说明,最后结合文段语句展开具体分析,说明效果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2、词语的锤炼(词义+情感)

  解题策略 这种样式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较高,有的题目会要求考生自主辨识用得好的字词,然后再加以分析。

无论提示与否,都要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可以借助一定的套话,如准确生动、凝练传神、言简意丰等,更重要的是要联系文段揭示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注意叠字的用法:

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句式的选用

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

长短句结合:

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

整散句结合:

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排比句: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语言风格

平实自然质朴,华丽,清新自然明快,幽默诙谐,辛辣冷峻,含蓄深沉,凝练典雅,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口语化,富有生活情趣,方言的运用等等。

(六)探究题

1、文学类探究(散文、小说)考纲

 A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B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造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2、熟悉“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几种意义。

“民族心理”,通常情况下,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包括以下具体意义:

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

②求真务实,谦和持中。

③家庭观念,亲疏有别。

④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⑤诚实守信,大局为重。

⑥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⑦热爱祖国,关心人民。

“人文精神”,通常情况下,包括以下具体意义:

①注重人的尊严。

②注重追求真理。

③注重生命的意义。

④注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⑤崇尚科学精神。

3、探究性试题的八种题型

观点式

典型考题:

2009年辽宁卷——贾平凹《遗璞》: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指导:

首先明确自已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

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启发式

典型考题:

2009年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题指导:

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

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

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标题式

典型考题:

2009年浙江卷——(英)大卫·洛契弗特<魔盒>: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指导:

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

人物、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

评价式

典型考题:

2009年福建卷——丰子恺《阿庆》,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答题指导:

评价式题目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

二要围绕原文,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主题式

典型考题:

2009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请探究都江堰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题指导:

解答主题式题目要知人论世。

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矛盾式

典型考题:

2007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题指导:

对文本的探讨,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语境进行,切忌脱离文本。

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

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关系式

典型考题:

2009年福建卷——周劼人《寂静钱锺书》:

文章的结尾说:

“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锺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包含着“这个时代不再寂静”,对“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的观点,应辩证地看待。

解答这一类探究性试题,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彼此的内在联系。

见解式

2008年广东卷——(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文本中已经出现:

有人说:

“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见解式题型可谓言由己出,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单独设题,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入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4、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

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

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

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

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

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

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

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

“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