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2713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docx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

各位家长,晚上好!

今天我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7个问题,时间大约45分钟。

一、什么是健康?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成长。

那么,什么是健康呢?

传统的健康概念就是没病没灾。

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简单地说,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的一撇一捺,两者缺一不可。

二、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三、儿童心理有问题表现在哪里?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

有些家长可能会想:

小孩子天真烂漫,不会有心理问题。

其实,由于受到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儿童期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至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2%左右。

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有关常见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儿童心理问题。

不少孩子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儿童心理有问题表现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

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

二是行为表现:

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寡言,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三是生理表现:

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没有身体疾病。

数千名患儿心理行为咨询与治疗实践证实,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因此,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

四、孩子最希望得到什么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喜欢说谎,不听话……几乎一无是处。

其实《知心姐姐》杂志最近对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经济条件的家长的调查显示:

现在的爸爸妈妈跟孩子经常说的三名话是“听话”、“好好学习”和“没出息”。

而孩子们最希望得到什么呢?

在3671名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小学生中,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其他孩子比自己强。

在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原以为“玩的时间多一些”和“多给一些零花钱”这两项承诺会受到孩子们的青睐。

现在才知道,一个人,哪怕他仅仅是一个孩子,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会胜过对金钱和娱乐的渴望!

再来看看《一个孩子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

1.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2.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

3.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去生活。

4.请自觉地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5.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6.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7.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8.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9.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10.请不要第101次告诉我某事该怎么做。

11.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学习您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坏的习惯。

12.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13.即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也请你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

14.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孩子们有这些渴望和建议,根源在于父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从而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目前家长中存在的不良心态和沟通方式主要有:

首先把平常心变成补偿心。

他们想把曾经失去的梦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心要培养孩子上重点大学。

他们对孩子说:

"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二是把正常心变成超常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些家长羡慕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一样,生搬硬套人家教育孩子的方法。

其实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个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进行的一项关于婴儿早期吃奶的研究表明:

婴儿一开始就印下了自己的个性标志,他们吃奶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坚定有力,不轻易受外界干扰,有的一边吃一边玩,注意力不集中。

承认孩子之间本来就不相同,去发现你孩子的特征,开发你孩子的潜能,你就能因人而异地塑造自己的孩子。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花园中的一朵朵花,他们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很难说出哪一朵花好看,哪一朵花不好看。

我们的任务是,充分认识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强求一律。

三是保护心变成害怕心。

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学习做社会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从小与人交往,与同龄人交往。

遗憾的是,一部分家长对此有许多顾虑,生男怕出事,生女怕受害,什么都不放心。

担心孩子的伙伴毛病多,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担心与伙伴发生纠纷,影响与邻居的关系;担心孩子玩得心野了,不想学习等。

于是,一放学,就把孩子关在家中,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孩子被封闭在亲人身边,封闭在玩具堆里,封闭在电视机旁,将来与人交往能力就差。

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更多地与人交往,从小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

几种主要的不良沟通方式:

1、指责埋怨型

比如:

“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

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一天到晚玩,作业不认真,我看你哪天才能长大?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形成“互相指责黑三角”,比如:

母亲说:

你成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从来不管儿子,你看看,现在他几门功课不及格。

父亲:

养这个家容易吗?

我没日没夜地忙。

为了什么?

叫你少打牌,多管管儿子,一上牌桌就下不来。

儿子:

别吵了!

你们看看人家的爸爸妈妈,谁像你们这样只顾自己!

我不及格都是你们害的!

大家在互相指责和埋怨中不欢而散,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生活危机四伏。

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2、迁就讨好型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

我明天就去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是缺少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软弱、任性等不良性格,孩子的任性主要表现在家庭内部,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别人的人。

3、罗嗦型

孩子:

“妈妈,今天学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第一名,真高兴。

妈妈:

“哎呀,你看你,脸那么脏,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感冒!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

好象两只收音机同时播放,根本没有反馈。

再如:

“妈妈。

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时侯春游,就带一瓶白开水,两个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用买票,你看看,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钱不好挣啊!

罗嗦的人最大的特点是:

听到别人一句话,立刻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孩子真正的情感,家长在喋喋不休,孩子感到烦躁,盼望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成员的心灵沟通,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方面,家庭沟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

我们不妨也找个时间,让孩子写写对你的建议,你也写写对孩子的建议,增进相互的了解。

五、当孩子失败时怎么办

爱迪生发明蓄电池的实验,到一万次还没有成功,但他说: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能运作的方式"。

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的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孩子能否从中获取做人做事的教训,从中感悟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经验,从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告诉孩子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因别人的评价而使情绪受影响的人却大有人在。

大家肯定看过哈哈镜,在镜里,你可能细长了,可能短粗了,可能五官不成比例了,其实,对别人的评价大可不必在意,因为别人看你的眼睛也具有哈哈镜的特点。

你可以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人带着孙子,牵着一头驴子,准备到市场上去卖。

走了一段路,老人听到有个路人说:

“这祖孙两人放着驴子不坐,真是傻瓜。

”他们觉得有些道理,祖孙两人便一起骑上驴背,继续赶路。

走了不久,又遇到一个路人,那路人指着他们说:

“这祖孙俩真是没人性,两个人压得驴子透不过气来了。

”听路人这么一说,老人赶紧下来,让孙子骑在驴背上,自己牵着驴子步行。

过了不久,经过一问茶楼,茶楼外站着一个妇女,那妇女说:

“这是什么时代啊,小孩这样不懂事,自己享受,让老人家走路。

”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吩咐孙子下来,自己坐上去。

走着走着,来到一条街道,有三五个妇女对着他们指指点点:

“唉,这个老人怎么这样没爱心,自己享受,让小孩受苦。

”老人脸红了。

可是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到底怎样才是对的呢?

最后爷孙俩向人借了大绳和长棍,将驴子四脚绑上,两人抬到市场上去了!

那爷孙俩抬着驴虽然辛苦,还是有人会说他们的。

假如有人说:

“他们真是傻瓜,为什么不让驴自己走呢?

”或者说:

“这不是在虐待驴吗?

”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可以断言,爷孙俩若不改变对别人评价的看法,恐怕他们无论怎么做都不会使所有人满意的。

那么是不是一天到晚拘泥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惶惑不安,左顾右盼,裹足不前,最后一事无成还得个多疑症呢,千万不要。

第二、对孩子多鼓励,培养自信心

面对失败,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孩子最期待家长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的武器,帮助孩子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要把孩子当成孩子来对待,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孩子。

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孩子,不要用不能看电视,不能玩耍,不能早早睡觉等来惩罚孩子,要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

日本教育家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他朋友开的小提琴教室里,有位小提琴拉得很差的小孩,老师不知道怎么教他。

有一次,小提琴家铃木正一先生访问该教室,特地请那位学生拉段提琴让他欣赏。

这位小朋友的确琴艺平平,可是铃木先生却直夸他“拉得好,拉得不错。

”然后再以严肃坚定的口吻告诉他:

“如果是老师可能会这样拉,你会不会呢?

”这孩子随即很大声的说:

“会!

”果然,他一学就会了。

7年后,那个孩子也成了著名的小提琴家。

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典型的例子,有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

“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了。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一点落泪。

“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够坐3分钟了。

别的家长特别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第二次家长会,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这次你儿子数学排49名,我怀疑他有智力问题,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下。

”回家的路上,她哭了。

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时,她振作精神: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你能够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

”说这些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起得都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她还是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清华大学招生办的通知书送给了妈妈。

边哭边说:

“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聚集在内心的泪水。

从这两个例子看出,正确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做法:

鼓励小孩说出恐惧,并表示出同情、理解,帮助他消除恐惧。

对孩子的成功表示赏识,让他相信如果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

创造条件让孩子不断取得胜利,就像下棋一样,让他在不断的赢棋中培养进取精神。

对孩子不要过度的保护和溺爱,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给孩子自行选择决定的机会并使他看到正确的结果。

记住:

站在你眼前的仅仅是个孩子。

千万别说你怎么那么懒惰;你怎么那么会捣蛋;你怎么那么笨;你真是败事有余;你真是没出息;你是个胆小鬼;你真讨厌。

 六、做父母的,究竟应该留给孩子什么?

如果只把财富留给孩子,不把孩子培养成人,那么孩子长大了,就会只认金钱,不认爹娘,到头来,只能是人财两空。

据《现代快报》报道,去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的公告栏上贴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

这封信的内容引发了大学师生的热烈讨论。

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

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

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

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

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

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

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

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

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

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

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

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

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

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

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

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

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

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看了这封信,你有什么看法?

对这封公开信,学生有两种典型的观点:

  论点一:

大学生攀比风司空见惯,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我们南大应该算是好的啦。

中文系一同学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于是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信中的现象就开始屡屡发生了。

南大外语系一教师称,大学扩招以后,不少家庭富裕而又不肯努力读书的人也进了大学。

因而,近些年来高校里的学风越来越差。

少数学生不爱学业忙于享受必然对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冲击,导致他们与别人盲目攀比,把额外的负担甩给生活本已不易的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时,甚至会说出一些怨恨父母的话。

论点二:

性格缺陷是从小养成的。

南大一名研究生仔细看完信件后表示,信中的那个父亲的确很可怜,养育多年终于使儿子实现了他当年的大学梦,却没想到儿子已变成一个只想从他们身上榨油水的人了;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此类父亲又是一个很可悲的人。

可怜的父亲到底错在哪儿呢?

他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态,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

儿子这样,父母也是有责任的!

从小就应该管教好,溺爱,不管不问都是不行的。

小时候爱过头了才会出不肖子,从现在开始,一分钱也不给。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五十岁得子,对儿子疼爱有加,身患重病躺在床上的他发现儿子不爱劳动,决定对孩子进行一次教育。

他对儿子说,想吃他做的馒头,儿子为了尽孝,就向家中的厨师学习,不久就学会了做馒头。

儿子端了一盘馒头走近父亲的床边,父亲不幸去世,再看看书桌,上面留下了一段对他的遗言:

“吃自己的饭。

淌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英雄和好汉!

我们的前辈有如此的真知灼见,当代的父母亲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能说敢说;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能做会做;解放他们的脑,让他们敢想会想;解放他们的腿,让他们会走、会跳。

让他们从小学会自理,长大就会自主,走上社会后,就能自立。

我想起一则寓言:

老鹰和鸡都是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

老鹰很聪明,从小教小鹰跳跃,教它飞翔,等到小鹰长大了,终于能在蓝天下展翅飞翔,在暴风雨中搏击长空;可是鸡就不同了,老母鸡总是把小鸡揽在自己的翅膀下,不让小鸡独立活动,小鸡长大后连矮矮的墙头都飞不过去。

我们要做鹰妈妈。

千万别学鸡妈妈。

七、当孩子犯错误时该怎样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孩子犯错误时该怎样批评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早已在教育界被传为佳话。

它对我们家长如何运用心理疏导,驾驭批评艺术很有启发。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内看到一男生用泥块砸另一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该生早早来到校长室门口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了他一块糖,一面说:

“这块糖是奖你的,因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

”该生惊疑的接过糖。

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

“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

”学生更惊疑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

    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啊!

”他感动极了,流着泪喊道:

“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校长满意的笑了,他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

“为你的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多么感人的一幕:

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

他用四块糖就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

守时、尊人、正义和勇于认错。

我们在感叹陶校长高超的批评艺术的同时,就不能不思考,如何做好批评教育工作。

    首先,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

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爱面子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更直接。

其次,批评之前做好充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

再次,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马克·吐温说:

“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拣陈谷子烂芝麻,要干净利落。

    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家长批评教育孩子也就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批评教育能看出家长的功力。

批评教育的办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善于运用高明的批评手段,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诱发孩子悔改的动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通过艺术的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批评的最佳境界。

家长朋友们,有人说过: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愿你们象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