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2751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尽而死是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困难的环境中,欢喜接受逆境,这样便无怨恨,也没有不满现实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世俗人正好相反。

世俗人是顺着生死去造业,修道人是逆着生死来消业。

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处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觉得苦。

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至理名言。

  现在讲一个受苦的公案,作为参考。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崇祯。

他虽有皇帝的智慧,可是没有皇帝的福报。

为什么?

因为他的苦没有受尽。

他前生是个沙弥,因为未到受具足戒的时候,就死了,所以还是个小沙弥而已。

他做沙弥的时候,凡是搬柴运水的苦工,都由他来做,任劳任怨。

天天做苦工,来护持道场。

  有一天,他到房顶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坠地而死。

师兄弟就去报告方丈和尚。

老和尚知道前因后果,想成就小沙弥,替他了苦。

于是乎,对大家宣布:

「这个小沙弥,做事不小心跌死,对道场有很大的损失。

因为他犯了侵损常住的过错,要惩罚他。

你们用马来把他的尸体拖散为止,免得买棺材埋葬。

  大家一听方丈的话,不以为然。

师兄弟们发恻隐之心,而不听方丈的命令,因为不忍心这样去做。

于是共议:

「我们是师兄弟,同修一场,应该把他安葬,不可用马拖尸。

」乃出钱买棺材安葬于荒山中。

  这个小沙弥,因为替庙做苦工,积有功德,来生为人,做了皇帝,身为崇祯。

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穷皇帝。

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都是在忧患煎迫中度日。

这事是被好心的师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尽。

如果他们当时听方丈的话,用马拖尸,苦便了了,不会害得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为国殉难。

  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

  有人说:

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

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

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

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

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

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

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

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

“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

”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

无福消受罢了。

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

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

奢侈过求,受尽则终;

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

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

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

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

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

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

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

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古人说:

“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有一首唐诗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

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

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

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

孩子!

你要知道呀!

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

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

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

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

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

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

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

古时候,雪峰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

“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

  雪峰禅师回答他:

“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

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

  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

有人说:

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

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

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

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

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

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

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

了凡先生问她:

“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

”她说:

“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

”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

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

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

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

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

家长也认为:

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

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

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

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

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

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

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

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

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

“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

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

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

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

“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

”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

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

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又说: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