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33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详解文档格式.docx

3.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

“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

”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强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

5.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

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片的寓意吻合,故选C项。

6.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解析观察表格,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曾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故B项正确。

7.“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

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

故正确答案是C。

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交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报告朝廷。

结果,韩因缉私有功,得赏顶戴花翎。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A.通商口岸的单一B.海禁政策的松弛

C.当时吏治的腐败D.贸易体制的落后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辨析能力。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韩肇庆勾结外商,进行鸦片走私,韩还得到朝廷顶戴花翎的奖赏,说明当时清政府吏治的腐败。

10.“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关键信息“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说明中国官员无权管外国人,也就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11.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

这一事件()

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

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

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

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

解析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

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选择C项。

12.“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①中的“夸大”说法错误,由此也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

13.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

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

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写作思路示例: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

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

“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

(3)观点一:

破坏性。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

观点二:

建设性。

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

二者兼而有之。

破坏性:

理由参考观点一;

建设性:

理由参考观点二。

(可任选一种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下图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

图三

材料三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表示: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

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四下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油画)。

图四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

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2)材料二、三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心态有何变化?

请你以图一和图三所示事件为例,说明“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含义。

(3)不同的图片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图三和图四让你最感到震撼的是哪一幅?

请表述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答案

(1)图一:

甲午中日战争。

图二: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关联: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获胜的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这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

(2)变化:

材料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不堪一击,中国将很快成为其殖民地;

材料三则认为中国尚有无限生气,不会轻易沦为殖民地。

举例: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与日军英勇作战,邓世昌等将士英勇牺牲;

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等率领台湾军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北京、天津、河北一带的义和团战士英勇抵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图三:

“悲愤”。

“悲”——中华民族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愤”——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图四:

备受鼓舞。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任选一幅图片说明即可)

解析第

(1)问,图一标示的区域在渤海、黄海一带,又出现了几次重要战役的名称,据此判断该图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图二说明西方列强正准备瓜分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图一所示事件是图二所示事件的历史背景,回答时要根据题意进行具体说明。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三可以判断,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前后西方国家对中国态度的变化;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回答要符合图片主旨,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