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3572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传播学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1.docx

《传播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1.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1.docx

传播学1

第一篇概论

第一章传播与信息、符号

第一节传播活动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对信息的定义是:

“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是这种能够适应所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给信息下的定义是:

“从哲学观点看,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形式或表达形式,或者说是事物内部联系的存在形式或表达形式。

中国信息哲学专家邬焜对信息的概念做出了贡献,他认为信息定义可以精确的表述为:

“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与被主体感知、接受的统一体。

”钟义信先生提出的如下定义就要严密而完整一些: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认识。

它的作用在于消除观察者在相应认识上的不定性,他的数值则以消除不定性的大小,或等效的以新增知识的多少来度量。

二、信息社会与信息爆炸

(二)信息爆炸的表现及其生产的负面影响

所谓信息爆炸,使人们对信息的急速膨胀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强有力影响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1)信息爆炸的表现

1)信息量巨大2)信息增长速度极快3)信息传播载体日新月异4)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2)信息爆炸带来的负面影响

1)信息超量信息超量是指在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量过大,超出了传播通道的容纳能力,也超出了手中的基本需要和承受能力,引起了传播者预料之外的其他后果。

2)信息污染污染社会的主要包括色情、暴力信息和虚假信息两大类。

要杜绝信息污染很难,但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措施来尽可能减少信息污染。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加大健康信息的传播量,以正气压制歪风;第二,采取行政、法律措施组织污染性信息进入传播渠道;第三,通过高科技手段限制污染性信息的传播;第四,全面提高受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主动地址污染性信息的侵袭。

第二节信息传播符号及其功能

一、符号的定义

郭庆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1.2.2符号的分类

1.2.2.1皮尔斯的三分法

1.2.2.2美国的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成了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

(1)图像符号是运用描摹手段表现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外部形状,符号同指说对象之间有明显的相似,如照片、图画、地图、影视等。

(2)标志符号是运用事物本身的某些外显得、能被人感觉到的现象来表现事物,标志符号本身同所指代对象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能引起人们对所对应的事物的下意识反映。

如尖叫声表示遇到了危险或恐吓,呻吟声表示身体不舒服或生病了,脚步声表示有人来了等。

(3)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并赋予特定含义的表达体系,象征符号同所指代的对象之间没有必然的物理意义上的联系。

它需要人们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并要求使用者形成符号同指代对象之间的习惯性联想,形成下意识的反应。

口语中的几乎全部词汇,各种文字、数字等都属于象征符号。

1.2.2.2索绪尔的二分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则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1)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语音符号)和文字语言符号(书画语言符号)两种形式。

(2)非语言符号所谓非语言符号,就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势、动作、表情、强调及身体接触等。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恰似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意识的外化形势就表现为语言符号,而潜意识的外化形式有些情况下显示为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主要可分为体语类非语言符号、视觉类非语言符号、听觉类非语言符号三大类。

1)体语又称“身体语言”或“行为语言”。

分为三类:

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

a、用身体某一部位的动作来表情达意,在传播活动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如点头肯定,摇头否定,鼓掌欢迎,挥手告别等。

b、人体处于静态的姿势也能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

想端端正正的坐着、直挺挺的站着、歪歪斜斜的靠着、随随便便的躺着等,在不同场合下,在特定环境中也都含有耐人寻味的意义。

b、人体语言中的姿势不仅指人体自身的状貌,而且还包括附属于人体的穿着打扮。

比如:

衣服、帽子、头巾、鞋袜、手套等衣着,戒指、项链、胸针、玉佩等装饰,香水、口红、眼影、润肤膏等装扮,这些在特点的时候都恩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

c、类语言,比如,哭声、笑声、呼唤、叹息、呻吟等属于类语言,人说话时的音调、音量、音速、音质乃至语气等等属于类语言,另外许多应答性、习惯性的声音像“嗯”、“啾”、“啊”、“嗯哼”、“哎呦”等,也都属于类语言。

语言侧重于传播明确的思想、认识与观念,而体语侧重于显示模糊地情感、印象与情绪。

语言表达明确的信息,体语流露含混的情绪;语言是有意的传播,体语是无意的显示。

2)视觉类非语言符号视觉类非语言符合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的意义,比如基督教的十字、伊斯兰教的新月、学校的校徽、大檐帽上的警徽等。

实义符号是一种能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意义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向我国古代的烽火、狼烟,现代的公路路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铁路标志以及舰船悬挂的信号旗,都是典型的实义符号,都恩能够传播某种实际的信息。

3)听觉类非语言符号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为听觉类非语言符号,如音乐、锣鼓声、裁判员的口哨声、救护车鸣笛声等,都能传播十分具体的信息。

在有些条件下,人们只能用非语言符号来传达信息,例如,在篮球比赛中,裁判只能采用手势和口哨声来判决比赛;在交通路口,必须要安装红绿灯来管制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在江海运输码头,必须安装信号灯来指挥船只……

1.2.3符号的基本功能

符号有两大基本功能:

指代和交流

1.2.3.1指代功能

我们已经知道传播本质上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来传递信息的。

本来传递的应该是信息,但因为信息没法直接传递,于是“指代”一种可以进行传递的符号来代替。

1.2.3.2交流功能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所谓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则是传播对相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1.3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3.1意义的定义

意义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是人(主体)对客观事物(指示物)进行阐释的结果。

就某一事件来说,其意义的产生或阐释过程通常要遵循下述步骤:

①某传播者面对某个具体的实在的事件本体;②这一时间他可以感知的部分;③这一事件它实际感知的部分;④对于事件用符号表述的部分;⑤传播者对于该事件形成的价值判断。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

1.3.2编码与译码

图1-1香农的通信模式

图1-2施拉姆的单向传播模式

图1-3施拉姆的人际传播模式

符合是符号具与符号义的结合,是表现层面与内容层面的共同体。

霍尔等人曾依据接收者译码符合文本含义轴的程度,将译码分为三类:

①投合性译码,即接收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一致的;②协调性译码,即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但并未过分;③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意截然相反。

怎样才能使编码和译码大体上达到一种对等的一致的理想状态呢?

邵培仁先生认为:

(1)传播的“线路“线路”必须通畅,传授两者要乐于沟通和交流,且无噪音干扰;

(2)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和顺利使用;(3)符号形式(符号具)与符号内容(符号义)必须基本对应;(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如语法、逻辑、修辞、情境)。

1.3.3共同的意义空间

共同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

第一节传播过程模式

所谓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我们把那些将传播过程表示为沿着一个方向直线性流动的传播模式成为直线传播模式。

(一)“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有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构成人类信息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同时可以看出这对每个环节,同时可以看出针对每个环节可以采取相对应的研究、分析内容及方法:

(1)传播者(谁)——控制研究对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研究。

(2)传播内容(说什么)——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3)传播媒介(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传播媒介即传播活动中所凭借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是信息流动渠道的构成要素。

(4)受传者(对谁说)——受众分析受众研究越来越重要。

(5)传播效果(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分析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研究最早受到重视的领域,也是到目前为止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

(二)香农——韦弗模式

这个模式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第一,将媒介一分为三,考虑到了媒介可分为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三种,就像现在的电视媒介可分为电视台、电波、电视机。

第二,不仅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提出了“噪音”这一因素。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将传播过程视为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反馈和回路。

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一)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这个模式的缺陷:

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看来是如此),而现实社会的信息传播情况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如:

课堂教学是一种传播行为,产生传播关系的主体由老师和学生,他们之间进行的绝不是完全对等的传播,否则那就不是教学了,显然用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就没法解释清楚。

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热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

 

在图中,A是人际传播者,B是接受者,C是大众传播者,X系列代表众多的信息。

C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这种模式的机械性低很多,但他基本上仍然属于一种“传递模式”(从传者到受者)。

它以受众而不是信息传送者的满意程度作为效果的衡量标准。

他也不太符合现有的国营媒介体系甚至欧洲的公共广播体系的状况。

另外,他没有认识到自由市场不一定反映手中的利益,自由市场也不一定操纵者有目的的宣传。

第二节传播类型

传播活动分成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六大类。

一、传播的六种类型

(一)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概念人内传播又称自我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等,是人的个体思维中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思维系统中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同为一个人,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种交流。

(2)人内传播的社会作用

1)有助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实事求是看问题。

2)有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化解内心积压的各种不愉快。

3)有助于人们参与正常的外向传播活动。

(二)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借助于媒体的间接传播。

(2)人际传播的目的和意义

1)人际传播是获取未知信息的有效手段

2)人际传播是建立社会关系的手段,是形成并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基础。

3)人际传播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的桥梁

4)人际传播是满足人们感情交流需求的有效途径。

(3)影响人际传播正常进行的因素

1)传播双方的经验范围和认同程度经验范围是指“人们由于各自的性格、环境、经历及教养而形成的对人生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累积经验,它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构成两方面。

2)传播双方的身份和地位“微服私访”

3)传播双方参与传播的情绪和积极性真诚的态度,欢快的情绪是促进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

(三)群体传播

(1)群体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群体是只有自发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身份、共同利益或共同期待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方面:

1)自发性或自然性。

如:

因性别属性而形成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因年龄属性而形成少年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群体。

2)身份、目标或兴趣的共同性。

比如:

交通事故的“围观者”,就是因为想满足好奇心而聚集在一起的;而学生这个群体概念就是因为身份的共同性而形成的。

(2)群体传播的概念

群体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或小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

群体意识的形成就是群体传播作用的结果,离开了群体传播,群体意识就不可能存在。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另一方面,信息的流量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的机会,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及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在群体中,群体规范的公恩那个主要体现在: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形成;通过规范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标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规范与群体传播又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

2)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

(四)组织传播

(1)组织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周庆山:

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而组成的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社会系统。

美国的戴维·波普诺则认为: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

这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群体就是组织。

这两个内涵反映了组织的基本属性:

1)明确的组织目标;2)专业好的部门分工和岗位分工;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4)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2)组织传播的概念和信息流向

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一般我们把正规的组织传播方向分成纵向传播、横向传播、斜向传播三种,而纵向传播因为有上下极的隶属关系,通常可分为自上而下的传播和自下而上的传播两个方向。

1)自上而下的传播组织的领导人和各级管理部门通过正常的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媒介,想自己的下级部门和全体组织成员进行的信息发布过程,是社会组织中主导地位的信息移动方向。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

a、信息量太小。

b、信息中包含的冗余信息量过大。

c、信息的精确度小。

d、动态信息过少。

2)自下而上的传播组织内部的普通成员或组织的基层组织向上级部门直至最高领导人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是社会组织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缺点:

自下而上的信息由于来自众多的信息源,而各信息来源对组织的整体环境又缺乏全面了解,所以较多的从自身利益和相对片面的角度出发,影响了信息的全面性甚至准确性。

价值普通组织成员和基层组织缺乏科学规范的信息加工制作工具和手段,因此所发出信息的规范性较差。

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有三种主要形式:

一是由上级领导出面直接向下级或基层索取的。

对于下级来说,属于被动传播。

但传播目标明确,信息内容要求明确,传播方法明确,因此传播的效果很好。

二是下级组织应上级的要求在基层搜集信息后向上级传播。

“报喜不报忧”

三是下级单位组织和普通社会成员主动、直接向上级的信息传播。

在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普通群众直接向最高领导机关反映情况,是保证他们民主权利的有效措施。

来自这一渠道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减少因中转环节造成的信息失真。

3)横向传播组织内大量尊在的成员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

4)斜向传播斜向传播也可称之为纵横交叉式传播,转职没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如一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同广告不一般设计师之间的业务沟通。

5)非正规渠道的传播历史上曾经有人企图以行政力量甚至动用国家来阻碍社会的给正规信息传播活动,但最终失败的是采取这种愚蠢行动的人本身。

我国著名典籍《国语》中记载的《邵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就是十分生动的例证。

非正规信息传播中有一种特殊有普遍的形式——小道消息。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是以传播小道消息动摇军心为借口杀死了谋臣杨修。

在历史上一些特殊的时期,小道消息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2)组织传播正常进行的条件1)健全、固定的对内外传播通道,及组织所拥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介所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

2)组织传播要建立在信息内同的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尽量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增加组织内部的透明度和外部的知名度。

3)组织传播的正常进行还有赖于平等传播关系和良好传播环境的营造。

4)组织传播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五)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六)网络传播

(1)网络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互联网络是20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政府资助下发展起来的大型计算机互联网络。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使用“第四媒体”的概念。

(2)网络传播的概念所谓网络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指以互联网络为媒介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3)网络传播的基本形式网络传播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与现存媒体相结合,产生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新媒体,可称为上网媒体;另一种是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站、主页、BBS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形成新的信息传播载体,有时,这些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出版报纸或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但与上网媒体不同,这些报纸、广播电视节目之存在于互联网中,对此,我们称之为网上自生媒体。

二、六种传播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一)六种传播类型的联系

(二)六种传播类型的区别

(1)人内传播的特点

1)随时随地性2)随意性和隐秘性3)记载性差

(2)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所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丰富和复杂

3)交流性、反馈性显著

(3)群体传播的特点群体传播使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世界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由于群体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这就导致群体传播的自发性。

在人数上臂人际传播多,同时有没有组织传播的规则和目标限制,自发而随意,想说就说,不说也没有压力,说什么也没有限制。

(4)组织传播特点1)组织传播是一种制度化传播。

2)组织传播有特点的传播对象。

3)在特定环境和空间进行传播

(5)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他对大众媒介的依赖。

离开了媒介,大众传播就无从谈起。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

3)传播内容是公开的。

4)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5)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6)大众传播是一种商业经营性质的传播活动。

(6)网络传播的特点1)个人化、个性化;2)交互性;3)海量性;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就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

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

5)即时性6)超文本(超链接)7)共享性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长局限于当地。

问题:

什么是大众传播,他与网络传播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篇大众传播

第三章控制研究:

传播者

第一节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

一、与控制研究向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传播着与传播控制传播者研究也称为控制研究

(二)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

(1)社会制度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和家庭制度等。

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决定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和媒体的所有制形式,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推动或制约着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

(3)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受制于社会制度,但具有能动性。

二、控制观念与控制体系

(一)极权主义的传播制度与理论

极权主义传播制度盛行于16、17世纪,建立在极权主义政治制度之上。

极权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①媒介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国家利益;②媒介必须绝对服从当权者,不得批判统治者;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④对当权者或政府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

(二)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与理论

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根治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包括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和社会责任传播制度,也包括民主参与传播制度。

(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与理论理论基础则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及一系列社会政治思想(核心是以权利和自由为主体的自由主义思想)。

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基本主张有: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许可。

②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

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出版不应接受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

③大众传播也自由竞争、自有营业。

④在观点的公开市场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同样得到保证。

(2)社会责任传播制度与理论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中提供了对传播业的要求:

①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时间的论述,他要能说明时间的意义。

”②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③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

”④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⑤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3)民主参与传播制度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解禁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3)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三)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与理论

1917年,苏联建立,开创了社会主义传播业的先河。

(1)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与理论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①传播也是党和政府进行革命斗争的工具;②传播也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③传播具有教育和改造人民思想的功能。

④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归国家所有,不允许私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