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10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影视艺术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艺术概论.docx

《影视艺术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艺术概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视艺术概论.docx

影视艺术概论

影视艺术概论

第一章

1895年12月28日,是电影的诞生日。

这天,法国的第一位导演卢米埃尔放映了他的电影。

1895-1900年(19世纪末年),涌现出了一批可以称之为“导演”的人。

梅里爱1897在法国自己的庄园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摄影棚。

摄影棚、特技运用、戏剧记录、艺术电影、电影工业等电影史上的动作方式和基本概念,全都打从梅里爱这里发端。

 

20世纪初叶,第一家电影公司法国百代兄弟公司崛起。

(名词解释)布赖顿学派:

在英国的早期电影中,布赖顿学派具备较大的影响。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威廉逊等人;在表现内容和使命追求方面,布赖顿学派不仅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现,尤其对重大社会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和表现;在表现形式和拍摄节奏方面,布赖顿学派给电影带来了早期蒙太奇,从而通过电影画面的有机组合,使得电影开始具备于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叙事语言。

法国的系列喜剧片和侦探故事片也是为观众们所喜闻乐见的两大类型片。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上升为世界电影新霸主。

2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重振旗鼓,后涌现出以德吕克为代表人物的印象派电影和先锋派电影等现代主义流派。

先锋派电影主要体现在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种风格当中。

1925年开始取代达达主义的超现实电影,注重潜意识的表现,试图从梦幻世界中寻找诗意的归宿。

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是《贝壳和僧侣》(1927年)。

1928年的《一条安达鲁狗》处处充满象征。

1917年开始出现体现瑞典古典学派美学原则的电影。

斯约史特洛姆根据易卜生诗作执导的《赛尔日.维根》(1917),大量采用天然实景作为故事背景,并使得景物与人物浑然一体,并在蒙太奇的运用和叙事方式的探索上都提高了其表现能力。

德国电影在20世纪初也空前繁荣。

在由梅育等人创作的《卡里加里博士》中,开辟了表现主义电影的先河。

《疲惫的死》作为另外一部表现主义电影名作,也被称之为以反映神话世界中为命运所支配的人物为模式的新浪漫主义电影。

美国的好莱坞,是迄今为止世界电影业中最大的拍摄基地。

(论述题)早期好莱坞电影如何分期,各期特点如何?

一般认为,早期好莱坞电影大致划分为开拓与建立时期(1903-1929)、鼎盛商业片时期(1929-1939)和古典好莱坞终结时期(1940-1952)三大时期。

在第一时期内,好莱坞电影确立了艺术工业化的制片厂制度,并逐步发展集中为垄断性的米高梅、派拉蒙和华纳兄弟。

一批影星的成功推出,喜剧片、西部片、科幻片、战争片等类型电影的系列生产,使得以卓别林为杰出代表的喜剧艺术家声震寰宇。

在第二时期所贯穿的30年代,极具备商业价值的类型电影更是争芳斗艳、各显神通,匪徒片、恐怖片以及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都风靡一时。

卓别林的讽刺喜剧更加深化了对社会的批判,迈尔斯根据德国小说家雷马克的同名作改编的《西线无战事》是一部具备反战色彩的著名战争片。

古典好莱坞的终结时期持续了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云,著名惊险悬念片导演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所导演的《蝴蝶梦》和《爱德华大夫》中,把惊险、悬念、心理分析和真相查证结合起来,耐人寻味。

威尔斯自导自演的《公民凯恩》从5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展示大资本家凯恩自私贪婪的复杂形象。

苏联,《战舰波将金号》被称为经典大片。

其导演爱森斯担博士,从群众大场面、纪实风格和明星表演、布景营造的结合方面,提出了杂耍蒙太奇的美学纲领。

30年代之后,苏联电影在有声电影新领域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了革命与建设题材、历史题材和传记题材等多侧面的广泛内容。

苏联电影所遵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批判黑暗、歌颂社会主义理念。

历史车轮驶人20世纪后,北京丰台照相馆拍摄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1905)。

在上海,由郑正秋、张石川编导的《难夫难妻》(1913),成为首部中国故事短片电影。

上海也成为中国早期电影最为重要的基地和中心。

第二章

1942年至1943年,维斯康蒂的《沉沦》、勃拉塞蒂的《云中四步曲》、德.西卡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等影片先后问世,开了新现实主义的先河,展露出意大利电影复兴的最初迹象。

(论述题)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及创作概述是什么?

① 新现实主义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将纪实主义美学推向成熟。

早期的“照相本性”式的纪实性由于一味地强调真实性,反对艺术的虚构与假设,险些将电影葬送在它的襁褓期。

 

②从创作原则的角度正面提出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是该流派的理论创始者、电影编剧西柴烈.柴伐梯尼。

他的主张大致为以下几点:

不虚构,不要典型化,不塑造英雄人物;重视日常性,重视细节,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谋求出路的答案;走出摄影棚,到街头去拍摄;编导合一,不要职业演员;使用自然语言,特别是方言等等。

③在艺术上,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反传统的戏剧化叙事程式和结构原则,以“日常性”替代戏剧性。

1945至1950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期,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德.西卡的《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等影片的思想成就与美学追求,都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罗马11时》是新现实主义后期推出的又一力作。

1956年德.西卡的《屋顶》则被看作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掩卷之作。

新现实主义在五十年代中期渐次消亡,五十年代初,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利萨尼、马西里等一批新人在意大利影坛崛起。

以安东尼奥尼为代表的一批电影新潮族,生活及反映现实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安东尼奥尼的被称作“人类感情的三部曲”的《奇遇》、《夜》和《蚀》及其稍后一些时候的《红色沙漠》等,费里尼的“孤独三部曲”(《道路》、《骗子》、《她在黑暗中》)以及《81/2》等影片,对于洞察西方社会中人的微观世界,都不无认识作用。

费里尼的《81/2》,展示一位电影导演创作灵感枯竭,这种危机是“对于西方文明所掩盖着的人的精神困顿、空虚和无出路感的一种艺术折射”,无疑具有一定的警世作用。

费里尼《甜蜜的生活》、贝尔托卢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月亮》等作品,曾名扬国际影坛。

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1958至59年,法国影坛出现了一批电影新人。

他们以全新的观念与叙事方式拍出了一批为国际影坛瞩目的影片,例如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等。

新浪潮的出现,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盛行于当时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弗罗伊德的性心理学说和存在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

五十年代后期,一批青年影评家,认为电影就像小说、乐曲那样,纯粹是一件个人作品,由是提出了“作者电影”的理论。

它强调导演的创作个性,予以“个人化”运用时,才显现出现代主义特征。

新浪潮理论的灵魂支柱是安德烈.巴赞。

电影更能揭示真实,“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

(论述题)新浪潮电影的创作概观或题材选择上的特点?

新浪潮的电影反映在题材领域,显示出三大特点:

一是长于描摹自己。

为实现“个人化”创作的艺术追求,如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五部自传体影片《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

另一类题材是对两性关系的直露描写。

第三类作品,触及某些社会现实及对一些不可知事物的探解。

以阿仑.雷乃为代表的“左岸派”是新浪潮运动的又一支精锐部队。

(神秘主义)

(论述题)新浪潮电影的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叙事层面上,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运用非理性的意识流动构建情节。

其次,实景拍摄与长镜头纪实手法的成功运用。

再次,运用镜头跳接、自我介入、“乱发议论”等随意性很强的手法,代替传统的表现技法。

如戈达尔的《筋疲力尽》。

大卫.里恩和文化反思电影:

1945年他独立执导的第三部影片《相见恨晚》在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和导演奖。

里恩电影特点:

①对英国守旧、刻板的民族心态的提示与批判,是里恩此类影片的第一个特点。

②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中审视英国文化的特性,是里恩此类影片的又一特点。

苏联电影再度起飞,是在1956年苏共召开第20次代表大会以后。

(论述题)苏共20大之后。

苏联电影的革新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见解?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下,革新者们认为,电影应该贴近生活,描摹真实。

其次,过去在苏联银幕上活跃着的,大都是一些“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再次,对人道主义的张扬。

苏联电影史上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①起始阶段,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讴歌,强调胜利的来之不易。

②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的战争片为第二阶段。

他们更多地从谴责战争的角度切入影片,呼吁人道主义的复归,以强烈的反战意识吁求和平。

影片《第四十一》被西方评论界称为苏联新浪潮的开山作。

③七十年代以后的苏联军事爱国主义影片的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史诗性的战争片,如库尔甘诺夫《解放》;第二类影片主题比较单纯,情节多为直线式发展,着力歌赞建功立业的军事片;第三类片子,是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苏联的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谓优秀之作。

(论述题)苏联蕴含哲理的伦理片题材选择上的特点?

①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完全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不同的社会时期,其伦理爱情影片强调的重点不同。

如50年代的《滨河街的春天》,与80年代的《两个人的车站》就很不同。

②褒扬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影片,为该题材的又一重要方面。

如缅绍夫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③关心人、尊重人的主题也成为道德范畴方面的一个内容。

如《个人生活》。

④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将目光投向犯罪领域,通过一些反面现象的提示,探究其行为的道德本质,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如《小薇拉》。

(名词解释)德国的奥伯豪森宣言:

1962年有26位电影从业人员为振兴德国电影联名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宣言》声称必须打破常规,摒弃商业性,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创造一种新的电影。

(论述题)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的创作

1、法斯宾德1969年拍摄为第一部故事片《卡策马赫尔》(又名《外国姥》),便绽露出非凡的才干,夺得曼海姆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最能代表法斯宾德电影艺术成就的是《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1981年出品的《莉莉.玛莲》也是一部有影响的佳作。

2、福尔斯.施隆多夫在七十年代先后拍摄了《丧失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和《铁皮鼓》而蜚声影坛。

3、赫尔措格《阿基尔,上帝的愤怒》4、维姆.文德斯是又一位值得人们重视的新德国电影的导演。

他在影坛的突出功绩在于创立了“公路片”的电影样式。

七十年代,他接连拍摄了三部分路片《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运动》和《时间的流程》,从不同角度展示几位旅行者所处的不同境遇及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

文德斯的代表作是1984年的《德克萨斯的巴黎》,这里的路边景物已完全从属于人物的行为动作和剧情展开,这无疑发展了公路片电影的样式。

此后拍摄的《柏林上空》等片子都是这一路数。

六十年代好莱坞进入新旧更替的过渡期。

(名词解释)越战片:

影片反映越战,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清醒的自我批判精神,1978年《归家》和《猎鹿人》的出现,标志着美国人终于严肃地面对这场战争,并在反思的层面上跃上新高度。

八十年代后期,越战片的拍摄形成了又一高峰,有《野战排》、《全金属外壳》、《汉堡包山丘》、《早安,越南》、《西贡》、《生于7月4日》。

这些影片大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

美国反映青年人疑虑、反抗情绪的影片有《毕业生》、《邦尼和克莱德》。

1979年的《克雷默夫妇》尖锐也提出了家庭解体后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及妇女的独立地位问题。

第三章

1936年11月,BBC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四个月后,正式播出。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直到1940年(40年代),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视机由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彼得.戈马研制成功。

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ABC)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

进入八十年代,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视等新媒介发展得非常迅速。

我国第一个有线电视广播系统于1976年(70年代)在北京东方红炼油厂建成。

(简答题)电视媒介的特性(电影所不具备的)有哪些?

1、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2、接收环境的家庭性。

接收环境的家庭性包含哪些内容?

①收看的随意性②道德性③收看的连续性3、传播时间的同时性。

(需要展开论述)

世界电视剧较著名的有:

由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罗创作的被称为电视剧的“鼻祖”的《花言巧语的人》。

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期(1958年-1976年);第二阶段为恢复发展期(1977年-1983年);第三阶段为成熟期(1984年-)。

1958年6月15日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莱饼子》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论述题)初创期的电视剧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与五六十年代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这一时期的电视剧都能及时迅速地反映当时火热的现实生活,歌颂各条战线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并创造了电视报道剧这一纪实性和时效性很强的电视剧新形式,但由于当时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念指导下,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为政治任务服务的倾向,这就使得这些电视剧具有重思想教育、轻审美、轻娱乐的不足,题材面稍显狭窄,人物塑造也存在概念化的弊病。

其二,直播给这些电视剧带来了十分突出的舞台剧痕迹。

其三,尽管直播电视剧在总体上难脱戏剧的窠臼,但还是有些创作者在努力地设法使电视剧尽量地不要让人看上去像一场戏剧的转播。

(论述题)恢复发展期电视剧的题材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与文学领域相对应,一些电视剧也表现了极左路线给人们肉体和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控诉。

如根据张志新烈士事迹改编的电视《永不凋谢的红花》。

第二,适应着我国的改革进程,作为文艺“轻骑兵”的电视剧讯速及时地予以了反映。

当时最有影响的是根据蒋子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记》和《赤橙红绿青蓝紫》。

第三,将镜头对准普普通通的“凡人”,表现了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如《凡人小事》、《卖大饼的姑娘》、《家风》等。

第四,反映失足青年获得新生的电视剧也出现在了荧屏上。

如《新岸》、《现在正是早晨》、《开锁》等。

第五,将一些伟大的生活搬上了屏幕。

如我国第一部人物传记电视剧《鲁迅》就艺术地再现鲁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有如下特点:

首先,彻底摆脱了舞台剧对电视剧创作的影响,从电影拍摄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如实景为主、以镜头为单位、单机拍摄、后期合成、注重影像造型等。

其次,恢复发展期的电视剧创作将塑造真实可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放在了远比配合某项政治任务、诠释某种理念更重要的地位,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第三,尽管这一时期是单本剧的天下,但电视剧的各种类型都已出现。

(论述题)成熟期的繁荣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九十年代初期形成了主旋律电视剧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其兴起的原因是:

八十年代中期大量海外通俗电视剧的涌入并受到了欢迎,产生了示范效应;社会的转型使国人的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娱乐成为人们正当的需求,而通俗电视剧则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文化市场的商业化转型,使得电视剧这个新兴的品种率先于电影、戏剧等艺术品种进入市场化运作;电视节目审查标准从有益到无害的放宽;理论界对文学艺术的功能的重新认识,从古代的“文以载道”到“文艺为政治服务“都强调了文艺的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而文艺的娱乐功能事实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通俗电视剧率先打破了传统的文艺观,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简答题)改革题材电视剧有如下特点:

第一,就第一类电视剧而言,它们在继承前期改革电视剧将镜头直接聚焦现实生活中的改革进程和着力塑造改革家形象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亦克服了前期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后一类改革题材的电视剧大都将镜头对准不同类型的普通人,并通过对他们个人命运变化的描写,如“外来妹”的进城和“王启明”们的走出国门,间接地表现了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改革给普通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变。

反腐败题材电视剧:

《苍天在上》、《黑脸》、《抉择》、《大雪无痕》。

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这类反腐英雄身上还隐约可见古代清官的影子;二是剧中过分地渲染了老百姓面对腐败现象的无能为力,他们只能寄希望“清官们”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三是依靠上级来完成矛盾的最终解决,带有“人治”色彩。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可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和一般历史题材两类。

(论述题)四大名著改编的成功之处。

1、《西游记》中千姿百态的神魔造型和上天入海的斗打,在数字和电脑特技制作发达的今天来看,或许只能算是雕虫小技,但在当时那样的技术条件下,能制作出如此变幻莫测的幻想世界,的确给当时的电视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和审美愉悦。

2、电视剧《戏楼梦》的最大成功在于细腻的人物刻划。

在电视剧中,无论是主要人物、重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一般人物,都表现得真实生动、性格鲜明。

3、《三国演义》开了大陆电视剧对古代战争城面大制作之先何,这是与其诗史风格相吻合的,同时,它也标志着大陆电视剧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4、最后改编的《水浒》要想在特技斗打、人物刻划、大场面制作上超越前三部名著是很难的,于是编导们采用了以现代观念重新诠释古典名著的策略,以求艺术上的突破。

(名词解释)言情剧是指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及纠葛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

用理想化的爱情营构一种浪温,通过“多角恋”和“婚外恋”强化戏剧性冲突,最后,让观众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中得到情感上的抚慰。

(名词解释)家庭伦理剧是指以家庭为背景,表现家庭成员各自的生活以及彼此的亲情和矛盾。

这类戏常常表的是为大陆观众所能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

同时,其表现的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也使观众倍感亲切。

(简答题)家庭伦理剧作品共同的特点:

其一,剧中所表现的家庭都处于一种生存困境,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困境终被克服。

其二,这些电视剧都设置了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主人公,如贤妻良母型的刘慧芳。

(简答题)公安戏分为三类:

一是以塑造现实中的公安英雄为目的,而不仅仅表现对某个案子的侦破。

不过,它们在公安剧中的比例不大;公安剧的主要品种还是那些以破案为主的电视剧。

第三类是纪实电视剧。

古装剧:

不是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而是以作者虚构的人和事,民间传说、野史中的人物、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传说、趣事、逸事为表现对象。

第四章

(简答题)影视艺术特征论:

审美创造的综合性、影像和视像意识、声音和听觉美感、蒙太奇和长镜头。

(简答题)影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

影视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不是单向的、某一方影响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影视工作者经常能够从科学技术成果中获取艺术灵感,科技成果成为影视创作中最活跃的元素之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广泛运用,使影视艺术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之一,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电影《半生缘》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改编的。

(简答题)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三种不同涵义的时间。

首先是情节时间,即剧情所展示的时间跨度。

其次是播放时间。

第三是观众感受时间,即观众在观赏影视作品的时候对时间所产生的主观上的幻觉。

(简答题)影视艺术的空间构成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是再现空间,即借助于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记录功能,逼真地再现某些真实场景或写意场景。

二是创造空间,即通过蒙太奇手段,把零零碎碎拍摄的一系列局部场景拼接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空间。

如张艺谋导演的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

   

(简答题)如何深刻理解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综合性并不是时空综合艺术所独有的,无论是时间艺术,还是空间艺术,都可能具有综合性。

在电影的成长期,中外电影人都曾经从戏剧中获益良多。

在叙事手法上,影视艺术从小说中也获得过不少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蒙太奇手法。

影视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综合了音乐的某些优势。

(简答题)影视作品的创作要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

首先,对于电影和单本(或短篇)电视剧而言,一般不宜设置太多的角色。

其次,电影和单本(或短篇)电视剧在情节设置上宜脉络清晰;结构上,无论是单线、复线还是多线发展,都应该线索分明。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是由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名著《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提出的。

(简答题)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矛盾的统一:

1、影视作品是商品,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影视作品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价值。

2、影视创作就不仅要遵循商业生产的规律,而且要遵循艺术的规律。

3、在处理影视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这对矛盾时,需要防止两种极端。

第一种极端是只重视商业性,只追求电影的高票房和电视的高收视率,忽略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第二种极端是只重视艺术性,一味地求雅,醉心于阳春白雪,最终落得个脱离群众,曲高和寡。

第五章

(名词解释)影视影像:

我们把借助于感光胶片、磁带等物质材料,通过摄影、摄像和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银幕、荧屏上生成的视觉形象称为影视影像。

(简答题)影视影像的特征,一、视觉直观性;二、客观具体性;三、间接虚幻性;四、表意符号性。

(论述题)如何理解影视的间接虚幻性。

首先,影视影像虽然是直观的,但并如绘画、雕塑甚至戏剧演出那样又物质本身反射出来的光线直接刺激视网膜形成形象,而是由物质反射出来的光,经感光胶片,再经银幕的投影刺激视网膜才形成的。

胶片的间歇运动,是由于观赏者的视觉暂留而产生的活动幻觉。

其次,原生态的物体,经摄影、放映、投射至银幕,已由生活现实的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影视影像。

两度平面的影像,由于透视效果和人或物在纵深方向上的运动,使观众产生了空间关系的深度幻觉。

但在实际上,二维平面的影像,的确以空间幻觉的效果构成了观众脑海中的立体视像。

第三,胶片上的画面所记录的实际上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静止影像,但由于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使静态影像在连续放映之下构成了观众视觉接收中的动态效果,再加上画面的剪辑、空间跳跃连接,使观众产生了时间的幻觉。

二维银幕的静态影像,就此转化成了四维时间中延续的视觉影像。

最后,声音的介入,场面调度等手段又使观众产生画外的幻觉。

所谓画外的幻觉,不仅是空间的幻觉,也是时间的幻觉。

它使影视影像从再造性超越为创造性,使影视影像从复制的影像转化为想象的影像。

(简答题)影视影像的造型元素。

一、构图二、场面调度三、光四、色彩。

(填空)构图要妥善安排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填空)动态构图有三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象运动,摄影机静止拍摄;一种是表现对象不动,摄影机运动拍摄;还有一种是表现对象运动,摄影机也在运动中拍摄。

(名词解释)封闭式构图:

影视艺术的构图从一开始就深受绘画的影响,传统绘画式构图的基本特征是封闭的,它的取景原则是以画框为依据,把创作者在镜头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全部组织在画框中。

(填空)开放式构图打破了画框的束缚,在构图中把画内画外的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综合考察。

(填空)演员调度可以分为平面和纵深两种基本形式。

(填空)镜头调度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角度。

(论述题)场面调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场面调度,突破人物动作和相互关系在空间上的表现,揭示人物感情变化,刻画人物个性特征。

例如《老井》中的高中毕业生孙旺泉,本与知识青年巧英情投意合,但为了子承父业,在老井村把井打下去,他听从爷爷的安排,顺从父亲生前遗愿,在爱情上妥协了,去喜凤家做了“倒插门”女婿。

影片对他三次倒尿罐的重复性场面调度,揭示了旺泉这个爱情失败者从不情愿到无奈以至最终适应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他的性格,并显现着影片在渺小与伟大、丑陋与美好、平凡与神奇的矛盾对立、交叉融合中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特色。

其次,场面调度还具有描绘场景,渲染环境气氛,推进情节节奏的功能。

气氛,包括时代的、社会的、政治的、自然的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气氛。

画面空间中的场景造型与基调、光影色彩的处理、画面构图形式,前后景关系以及节奏等等,都直接影响环境气氛的表现。

匈牙利影片《绿宝石护身符》后半部分所展现的保卫埃格尔要塞的战斗,场面宏伟,气势磅礴。

创作者利用前后景人流完全相反的横向移动,表现土耳其军队对埃格尔要塞的层层进逼,渲染出兵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