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161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编制依据及背景

1.1.1任务依据

XX省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受XX县交通局公路管理所的委托,对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根据委托书的要求,组成项目研究组,通过对路线方案的纸上定线,现场勘察、调查收集有关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等资料,听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充分论证发展预测、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同时参照《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于2012年7月上旬完成了编制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编制依据

本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1、《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年6月);

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讨论稿);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现行有关公路工程的规范、规程;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5、《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2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估算指标》【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

7、《XX县路网建设规范》、《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纲要》及《XX交通志》;

8、XX县各有关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

9、XX省关于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的补充规定。

10、XX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通知。

11、XX省交通厅川交【2006】560号《关于做好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

1.1.3编制背景

XX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改变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现状,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要求,充分利用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通乡公路建设的优惠政策,解决各乡镇农产品外运难、农用生活物资运进难的“两难”问题,彻底改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得交通问题,促进乡间、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构建和谐社会。

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

是XX至XX及沿途各乡镇发展、开发项目的重要通道,为认真贯彻乡乡通公路,确保两地及沿途各村的开发与发展,是惠民工程。

为此对XX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

1.2研究范围

1.2.1研究范围如下

1、调查项目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发展规划及路网布局,论证本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2、通过交通量、国民经济调查,综合分析有关地区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预测道路的远景交通量,提出建设规模与标准。

3、在1:

5万地形图上研究路线方案,实地踏勘调查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等条件及特性,进行必要的局部测量和地质调绘,拟定备选方案。

4、测算工程数量、估算工程投资,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研究其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综合选定推荐方案。

5、根据资金筹措及工程规模,进行路线方案比选,提出路线方案意见、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一级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6、进行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1.2.2研究目的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在交通经济发展预测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对本项目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为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或建议。

1.3主要研究结论

1.3.1公路现状

适应西部大开发、完善XX省公路网建设的需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好交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乡镇之间的联系与外界的通行,缩小地区差异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开发XX至XX沿途各村经济,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及交通量、运输量增长的需要。

因此,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1、是适应“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需要

“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是XX县政府根据本县的特点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发挥XX县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

而本项目的建设是适应XX县发展战略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将给沿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飞跃。

2、该工程属于惠民工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交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重要基础设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十二五”期交通发展得重中之重。

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发挥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的支撑和集散作用,构建便捷、通畅、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公路网整体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项目沿线经济落后,交通条件极差。

XX地处山岭重丘区,此次通乡公路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简易公路,技术标准低,路线起伏大,急弯多,陡坡多,遇雨则泥泞不堪,洪水顺路跑,涵洞垮塌、淤塞,挡土墙、护坡经常塌陷,天晴则尘土飞扬,给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对当地生活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环境污染,道路边坡极不稳定,造成大面积的边坡严重坍塌,阻断交通,使得人们出行艰难,车辆也难以通行,严重影响了乡镇的物资交流,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而XX县XX乡XX至XX公路又是连接XX和XX的重要通道。

以上公路的种种现况已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通行,制约了XX至XX间各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交通流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交通发展得需要,此次公路的改建十分必要。

3、是开发各乡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需要

XX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在实施退根还林以来,乡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乡境内特产丰富,盛产板栗、核桃等干果,有天麻、党参、大黄等地道中药材,乡人民政府优化粮食经结构布局,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工作和优质粮食补贴工作,按照“补足政策公开,补助面积公开,补助标准公开,补贴农户公开”的原则进行宣传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调动和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以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与利用离不开一个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公路运输网。

为了加强各乡镇与XX的快速横向联系,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拟建项目的实施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本项目是XX至XX的通乡项目,早日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当地各乡镇、名族之间的联系、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改善沿线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XX乃至整个绵阳地区的经济发展。

5、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要求“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本世纪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这充分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

按照省交通厅公路网规划原则,以国、省公路为依托,连接邻省、地、县及县以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集散地,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XX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对于完善我市农村公路网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3.2交通量预测

本路段交通量预测在交通调查和现有交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该线路及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和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分析确定基年交通量,测算出未来发展得交通量,预测结果如表1—1;表1—2

表1—1趋势型交通量增长率表

年限

车型

2006年-2012年

2012年-2022年

2022年-2032年

客车增长率%

9.50

8.11

6.65

货车增长率%

7.60

6.40

5.17

表1—2交通量预测结果(PCU/D)

年份

2012年

2019年

2026年

2032年

客车交通量

67

116

190

280

货车交通量

64

110

180

265

合计

131

226

370

545

1.3.3建设标准及规范

1、技术标准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本项目在公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本系列项目拟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4.5m。

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3。

 

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1-3

工程名称

单位

技术指标

备注

路线总长度

km

13.4

公路等级

四级

设计速度

Km/h

20

路基宽度

m

4.5

行车道宽度

m

3.5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30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15

回头曲线平曲线最小半径

m

停车视距

m

30

最短坡长

m

60

最大纵坡

%

10

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桥宽

m

与路基同宽

设计洪水频率

中桥

小桥

1/25

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

1/25

路基

1/25

路面类型

混凝土

2、建设规模

路线总长13.4公里,主要工程量见表1-4。

主要工程量表

表1-4

工程项目

单位

黑白路

备注

路线长度

公里

13.4

占用土地

96.32

拆迁建筑

平方米

0

拆迁电力、电讯

0

路基土方

千立方米

8.931

路基石方

千立方米

13.433

路基防护与排水

千立方米

0

路面

混凝土

千平方米

50.096

沥青砼

千平方米

桥梁

大桥

米/座

中桥

米/座

44/2

小桥

米/座

26/3

涵洞

米/道

274/28

隧道

米/道

机耕道交叉

0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公里

13.4

1.3.4路线走向、主要控制点

1)路线走向

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

2)路线主要控制点

路线主要控制点为;XX,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XX场镇。

1.3.5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本项目建设里程全长13.4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总投资为5233.43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278.37万元。

本项目属通乡公路,总投资5233.43万元,其中建安费3895.47万元。

安省上每公里补助4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

1.3.6工期安排及经济评价

1、工期安排

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2、经济评价

本项目评价基准年为2012年,建设期,评价计算期为:

建设期一年加20年。

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见表1—5。

国民经济评价表

指标

方案

经济净现值

(ENPV、万元)

经济内部收益(EIRR%)

经济效益

费用比

(EBCR)

投资回收期

(年)

黑白路改建工程

1390.704

15.2

1.294

17.24

从本项目的经济评价结果可知,本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及各项财务指标均较好,并具有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

1.4问题与建议

1、落实资金来源

本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

由于初期投入大,资金的落实是关键。

因此,需要点解决资金落实的问题,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施工期间的交通

本系列项目属改建公路,施工期间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通行。

3、项目管理

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机构,选择资质和实力均符合要求的施工、监理单位,严格管理,以实现质量、安全、工期和投资的控制目标。

4、环境保护

项目实施过程中,测设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意人工构造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与配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完善排水系统,避免水碓地表的冲刷和水土流失;施工时应切实控制好施工中的废方、废水处理,降低噪声;沿线多植树种草,美化环境,达到环保、工程双赢的目的。

 

第二章现状及发展

2.1区域概况

本项目位于XX县境内,XX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全县11个乡镇分散驻地在主干线公路沿线,人口分布东南方较密,西北方稀少。

基本形成了以木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产、食品、电力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主要有茶叶、淀粉、白酒、机砖、黄金、锰粉、钨矿、花岗石板材、大理石板材、水泥、丝绸、木材制品等。

有1800多种农副土特产品植物资源,列为国家一、二、三类保护、以大熊猫为首的22种珍稀动物资源,储量相当大的30余种矿产资源,蕴藏量142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由于大多数地方交通落后,不能得到很好的开采、利用,只有人背马驮,靠索道、林区公路机耕道来运输,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2社会经济现状

2.2.1.绵阳市

2.2.1.1概况

绵阳市位于XX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距XX省会成都市91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绵阳东接南充市,南接遂宁市,西南连德阳市,西靠阿坝藏族自治州,北抵甘肃省,东北与广元市为邻,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称“蜀道咽喉”、“剑门锁钥”。

全市幅员面积2024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533.3万人(2006年末)。

下辖涪城区、游仙区及安县、北川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XX县、和江油市,市人民政府驻涪城区。

绵阳气候温和,盛产粮、油、猪、蚕、棉等,森林覆盖率38.3%。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水能蕴藏量320万千瓦,有天然气等矿产资源57种,有麦冬等传统出口药材20多种,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等珍稀动物30多种;有李白故里、白龙溶洞、罗浮山、白水湖、大庙山、报恩寺、鲁班水库、富乐山、王郎和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在现存的60件国家级文物中,有汉代人体经脉漆雕、大铜马、摇钱树、说唱佣、铜佛像被称为“五绝”。

绵阳这方热土,曾孕育出大禹、蒋琬、李白、沙丁、邓稼先、冯达任、海灯法师等众多杰出人物。

绵阳市是我省重要的科研和工业基地,全国电子工业城市之一,经过四十多年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已形成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中心,电子工业为主体,集电子、冶金、食品、轻纺、建材、机械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的综合性新兴工业城市。

绵阳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旅游胜地。

境内分布着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9处,以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民族风情资源而闻名于世;有翠云廊、王郎和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旅游资源。

同时,绵阳市又是中国生态旅游的经典和狭义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

2.2.2.2经济现状

1991年以来,绵阳市先后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优化资本结构”、“综合配套改革”等多项试点城市和XX省“加速两个转变”的试点市。

经过大力的调整和发展,绵阳市已成为XX省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2006年,全市实现GDP560.84亿元,增长13.9%,高出“十五”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

GDP增长速度在全省各市州中上升3位,排名第八。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34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32亿元,增长11.4%。

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4.24亿元,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三产业的比重为35.6%,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24亿元,增长18.9%,占GDP的比重为45.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涨2.5%,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

工业原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1.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4.8%。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1亿元,增长2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23.9%。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43亿元,增长3.6%。

其中:

农业产值81.66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7.36亿元,增长7.1%、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渔业产值9.21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产业产值2.55亿元,增长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0户以上,比上年新增145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8.8亿元,增长21.3%;实现工业增加值161.1亿元,增长29%,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排第一位。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过亿元企业达到74户,比上年净增8户;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5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4%,同比增长27.6%。

六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90.65亿元,增长17.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到达72.5%。

其中,建材、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增幅均达到20%以上。

绵阳市历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见表2-1;2006年三大产业构成如图2-1所示。

绵阳市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表2-1

年份

GDP

(亿元)

人口

(万人)

人均GDP

(元)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1990年

60.75

491.81

1239

99.60

1991年

72.64

494.06

1474

117.01

1992年

86.38

496.46

1748

140.19

1993年

118.35

499.24

2384

188.34

1994年

154.67

503.14

3098

259.21

1995年

186.59

506.65

3714

296.25

1996年

219.19

509.63

4335

352.55

1997年

248.99

511.99

4889

409.68

1998年

273.91

517.27

5335

408.12

1999年

267.51

520.21

5174

355.15

2000年

269.09

518.36

5199

350.27

2001年

287.16

520.16

5579

347.98

2002年

321.24

521.75

6354

421.68

2003年

355.68

527.52

7151

465.98

2004年

415.05

529.07

8398

511.62

2005年

482.53

530.71

9774

614.62

2006年

560.84

533.3

6909

--

1995-2000年平均增长率

9.7%

0.5%

7.22%

4.10%

2000-2006年平均增长率

9.9%

0.5%

13.51%

12.19%

注:

1、资料来源于绵阳市历年统计年鉴

2、经济指标采用当年价,增长率可按比例计算;人口为户籍人口。

2006年绵阳市三大产业构成图(%)(图2-1)

尽管目前绵阳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经济,特别是电子工业的拉动,经济增长缺乏弹性和活力。

工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主导产业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而工业领域中其它行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尤以重点发展的六大行业中的食品、纺织、冶金等行业为甚。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绵阳市的第三产业仍十分落后。

在此背景下,为突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突出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在巩固和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培植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

2.2.3XX县

2.2.3.1概况

XX县位于XX盆地西北部边缘,居涪江上游,东邻青川县,南连北川县,西接松潘县,北接甘肃省,东南接江油市,西部接九寨沟县,现成距绵阳市168公路,距省会成都305公路。

幅员辽阔,山高坡陡,地广人稀,民族错居。

县境位于东经135°50′至104°58′,北纬31°59′至33°02′,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5959平方公里。

县辖9镇16乡(6个藏族乡),249个行政村,1489个村民小组,10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18.7万人。

县境东西高差悬殊,高山深谷普遍,河川水流湍急,云多雾少,最高海拔540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

中山和低中山面积分别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0.61%和61.28%;海拔1000米的山地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3.76%;陡坡超过25°的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7.3%,由于地势起伏很大,各地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在低山河谷地带,夏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分,四季分明,在中高山地带,降雨量大,日照不足,四季难分。

2.2.3.2经济现状

XX县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我县经济继续保持了跨越式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按现价计算增长18.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0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4%。

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值由2005年的33.6:

40.7:

25.6转变为30.1:

44.9:

25.0,第一产业比重在次下降,第二、三产业快速上升,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70万元,比上年增加4783万元。

其中:

农业产值36038万元、林业产值7403万元、牧业产值24086万元、渔业产值117万元。

全年人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74元,比上年增加267元。

2006年,通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作物复耕指数等措施,在面临较为严重的旱灾情况下,农产品产量仍得以稳步上升。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700公顷,比上年增加11.4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436公顷,比上年增加11.86%。

继续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