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40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docx

重庆市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

重庆市市情

一、概况

重庆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市地处中国内陆之西南,位于长江上游,是一个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

城市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

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重庆的总人口计算分为城市核心区与都会区全区,其中若以都会区全区(3,235万)计算,则其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列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之最,但国际一般以城市核心区人口作为排名依据。

二、行政区划

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21个县(自治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三、民族人口

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万人,其次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

全市总人口3235.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

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四、自然地理

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议,与北京、天津、上海同为四大直辖市。

面积: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

2007年全市共辖19个区:

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21个县(自治县):

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县、酉阳土家族苗族县、秀山土家族苗族县。

地势: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河流: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气候:

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

2007年平均气温19.0℃,年总降雨量1439.2毫米。

五、经济水发展

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

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60元,比上年增长15.3%。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442.70亿元,增长39.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城镇建设与改造投资21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有工业产业合同单位31530户。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59亿元,增长3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4%,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2006年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23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增加值845.38亿元,增长20.6%。

产品销售率为98.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007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5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4.06亿元,增长25.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直辖以来最高水平,达到187.7%,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0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2.0%;实现利润241.73亿元,增长47.3%;总资产贡献率为12.6%,上升2.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7993元/人年,增长51.9%。

重庆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制造业发达,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

重庆拥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有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企业382家,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超过二分之一。

重庆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资源极具开发潜力。

现有耕地138.46万公顷,劳动力1470万人。

重庆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全市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

2006年,因受旱灾影响,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7.24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农业340.95亿元,下降5.1%;渔业240.31亿元,下降3.7%。

2007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加9.5%,其中农业423.84亿元,增加14.8%;渔业311.29亿元,增加1.6%。

重庆两江通衢,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

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15.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

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0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

200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

200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16.00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增加50.0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3%,提高1.6个百分点。

人口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6.3‰,分别上升0.2和下降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8‰,上升0.4个千分点。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5。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3098元,比上年增加3883元,增长20.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1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0907元,增长17.7%;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99元,增长14.1%;人均财产性收入249元,增长28.9%;人均转移性收入2999元,增长17.0%。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10876元,增长15.7%。

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0%。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59元,比上年增长19.0%;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640元,增长21.5%;人均转移性收入266元,增长42.4%。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846元,比上年增加7.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7元,增长14.6%,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20.4%、3.8%、11.9%、17.3%和5.6%。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4.5%。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329.17万人,比上年增长9.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4.67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参加失业保险196.65万人,增长1.9%。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4.99万人。

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83.32万人,增加2.04万人,增长2.5%;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71.85万人。

重庆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

邮电通信畅达18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大中城市之间开展了商包直投、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等业务和国家邮件互换业务。

六、物产资源

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

仅号称“川东小峨嵋”的缙云山,亚热带树木就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

国家级自然保护和名胜区南川金佛山,植物种类达333科5880种,有银杉、方竹、银杏、大茶树、人参等珍稀植物52种,有黑叶猴、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6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和207种动物,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7种,珍稀动物23种。

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

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

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柑桔之乡"、"油桐之乡"、"乌桕之乡"的称号。

黔江有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被誉为"烤烟之乡";涪陵榨菜誉满全国,是著名的"榨菜之乡"。

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

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中,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

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等。

西南铝业集团煤探明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

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

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

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

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

分布在秀山、酉阳的汞矿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已探明储量1.9万吨。

此外还有岩盐、重晶石、莹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产。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

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

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七、历史沿革

1954年落成的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距今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

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

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

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

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

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

1952年8月,恢复四川省,重庆仍为直辖市。

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同期由直辖市降为省辖市的还有哈尔滨、长春、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武汉、广州、西安。

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现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八、文化艺术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   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

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

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

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

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

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另外,提到巴渝文化不得不提到饮食文化和重庆方言。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

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并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较大的。

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种特色火锅。

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

重庆菜属于川菜系(SiChuanstyledishes)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川菜原来只流行于巴蜀地区,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开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对川菜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川菜风味包括重庆、成都和德阳、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

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

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是重庆饮食文化的代表,发源于重庆,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袍哥跑船常宿于江边的小米滩,停船即升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加入各种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湿,船工吃后,酣畅淋漓。

这食欲便沿袭下来,并渐丰富,成为重庆人特有的美食。

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火锅才真正开始出现在重庆的筵席上。

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

“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

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来,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

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

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

重庆饮食文化代表:

重庆火锅、川菜、渝菜(重庆菜、渝派川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语系,是西南官话的一种。

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重庆话又称重庆言子,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

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

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

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

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例如:

“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

但生活中常这么说:

“你也不怕麻烦。

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

”再如:

“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活中常说:

“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

此外,吊脚楼也是巴渝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建筑。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

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建筑形式已在重庆市区绝迹,仅剩磁器口古镇。

新修建的洪崖洞吊脚楼民俗建筑群即意在恢复传统建筑。

九、旅游观光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即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

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

重庆还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发源自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遐耳。

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火爆刺激的重庆火锅都是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境。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

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

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就发源于此;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解放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

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

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现在“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

有“西部第一街”美誉的解放碑商贸中心区(CBD)有望跻身中国第三大商圈(仅次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

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

门上原书四个大字:

“古渝雄关”。

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

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

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

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江泽民题字),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

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长江。

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

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重庆人民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