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453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1

湖北省黄冈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

(14分)

【甲】

待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②深矣常有以自下③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①御:

马夫。

②志念:

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③自下;谦虚。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

(1)性行淑均(   )     

(2)拥大盖,策驷马(   )

(3)身相齐国(   )     (4)晏子怪而问之(   )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愚以为宫中之事               晏子荐以为大夫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其夫为相御               其后夫自损抑

2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2分)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4分)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2分)

(1)诸葛亮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B

22.(2分)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3.(4分)

(1)(2分)都拿来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将士们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德才高低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

(2)(2分)而(通过)你的表现,(可以看出你)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开(离婚)。

24.(2分)

(1)(1分)忠贞纯正;忠诚报国;能干公正;久经锻炼与考验。

(2)(1分)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

(知错能改)或:

做人谦恭,不张扬。

湖北省荆门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10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鸣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

(zhuó),砍削,②鬻:

yù,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遏其生气(抑制)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

(代词,它,指天下)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

10、C

11、A

12、

(1)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荆州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联读。

(1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

“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

文帝遣冯唐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曰:

“公奈何众辱①我,独无间处②乎?

”对曰: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③士卒,五日一椎牛④,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尚坐⑤上功首虏差六级。

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

”文帝说⑥,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释:

①【众辱】当众侮辱。

②【间处】私底下。

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④【椎牛】杀牛。

⑤【坐】定罪。

⑥【说】同“悦”,愉快。

6.(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自劳军【劳】慰问B.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

C.居无何【居】经过D.使人称谢【称谢】道谢

7.(2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而之细柳军/行道之人弗受B.天子且至/年且九十

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乃不知有汉D.天子为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8.(2分)下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作先叙后议,上片叙写出猎盛况,下片则讨论军情、议论国事。

B.上片首句中“狂”字为全词之眼,既是人物性格,也是全词风格。

C.下片引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企盼得到重用、报效朝廷的愿望。

D.词作选材、语言、情感及人物形象都展现出粗犷豪放的艺术魅力。

9.(2分)下面对《周亚夫军细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不得驱驰”“按辔徐行”与前面“直驰入”对比,写出周亚夫治军严明的特点。

B.“不拜”与“将以下骑送迎”对比,表现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性格。

C.文帝“称善者久之”与“群臣皆惊”对比,表现出西汉初年君臣和谐的景象。

D.全文从不同角度,采用对比手法,刻画出一个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10.(2分)下面对《文帝遣冯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和前文一样,都表现了汉文帝深明大义、有容人之量的品格。

  

B.故事开头的“怒”体现文帝真性情,结尾的“说”显示文帝大胸襟。

C.文帝责怪冯唐,并不是怪他对自己大不敬,只是怪他说话不分场合。

D.冯唐认为魏尚爱兵善战,却因小错获罪,委婉劝谏文帝要知错能改。

11.(3分)请用三个“/”给《文帝遣冯唐》一文画线处断句。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6.(2分)D(称谢:

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7.(2分)B(A.动词,到、往/助词,的;B.同为副词,将,将要;C.连词,于是/副词,竞然;D.介词,被/动词,是)

8.(2分)A(上片记叙、描写,下片抒情,没有讨论军情、议论国事)

9.(2分)C(表现文帝有容人之量和识人之明)

10.(2分)D(“委婉劝谏”“知错能改”有误,应该是直言劝谏文帝要知人善任)

11.(3分)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12.(3分)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

“穿戴着盔甲的将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行军礼的方式拜见您。

湖北省孝感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加冠,嶷然有声②。

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

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

‘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

‘生可求乎?

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

植物名,形状像芦苇。

②嶷(yí)然有声:

很高的声望。

③簏(lù):

竹编

的盛物器具。

④赜(zé):

精微,深奥。

⑤治:

研究。

⑥服:

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诚子书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

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A

17.(2分)D(D项都为“诉讼事件”的意思。

A.书信/书写、写字B.放纵/迷惑,这里是使

动用法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18.(3分)C(“并”是“比肩”之意)

19.(4分)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得分点:

“险躁”“治性”)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得分点:

“而”“恨”)

20.(3分)①须有“志”。

明确志向,选定日标。

②须能“静”。

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

③须能“勤”。

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

④须惜“时”。

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答对3点即可,每点1分)

附: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

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

(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

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

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婆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

(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

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

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

“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

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

‘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

到啊!

’我说:

‘可以让他活下来吗?

’你父亲就说:

‘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

’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群文汇读(18分)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

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

盖山中真率漏声①也。

余忆曩②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③。

因题联云:

“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_____。

”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

阻风沙漫洲④,舳胪相接⑤,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

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⑥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

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文作大雨如注。

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

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

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

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惜无有□此为念者。

仰观云气甚佳:

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

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

钟声。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

从前。

③节饮:

(按蛙鸣的)节拍饮酒。

④沙漫洲:

地名。

⑤舳舻(zhúlú)相接:

船只首尾衔接。

⑥科头:

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因()予()阡陌()或()

7.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报更B.棋□其下C.惜无有□此为念者

8.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10.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11.【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

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12.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

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13.积累链接:

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答案】

6.

(1)因(于是,就);

(2)予(我);(3)阡陌(田间小路);(4)或(有时;有的)

7.A.之B.于C.以

8.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如果有好的官员,也足以治理那(这)个地方。

10.鸟报更11.示例:

柳阴弈棋(柳下弈棋、柳下对弈)池塘观荷(池边赏荷)(点明地点与事件,意近即可)

12.示例1:

当以恬然之心处之。

如甲文中,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是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实在有趣。

示例2:

当以淡定、从容之心处之。

如乙文中,作者送儿子赶考,被风阻于江上,但他并未心急如焚或焦躁不安,而是在等待之际观人下棋,与友赏荷,并能感受到眼前之景如画一般,实在自然洒脱。

示例3:

当以释然、豁达之心处之。

如丙文中,路遇大雨,水漫阡陌,但作者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烦忧,而是心忧天下,为国计民生、百姓安危而忧,实在可敬可佩。

示例4:

当以悠然、闲适之心处之。

如丙文中,作者遇雨受阻,在忧己忧民之后,尚能驻足观云,感受大自然之美,实乃雅逸之行径也。

1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注意:

因,古今异义词,于是,就;予,古今异义词,我;阡陌,结合《桃花源记》理解,指田间小路;或,古今异义词,有时。

【7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使用。

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虚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A.“谓□报更”意思是:

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

应选择“之”,在这里作代词,表示,山鸟鸣叫。

B.“棋□其下”意思是:

在柳荫下下棋;应选择“于”,表示介词,在。

C.“惜无有□此为念者”意思是:

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的人。

应选择“以”,“以……为”表示把……作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意思是:

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故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苟,如果;良有司,好的官员;亦,也;治,治理。

【10题详解】

考查补充对联。

对联书写格式要求: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根据上联“花枝送客蛙催鼓”中的后三个字“蛙催鼓”,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一个主谓短语,那么下联后三个字的词性和短语结构与之相同。

结合文言文内容,“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分析,下联应该是“鸟报更”。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理解,这句话是对树阴下下棋场景的描写,按照题干要求用四字词语可概括,即,棋于柳下,或柳下弈棋等。

根据“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理解,这句话是对池边赏荷花场景的描写。

由此可概括为:

池边赏荷等。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的问题,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和情感来谈看法态度。

甲文,“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

盖山中真率漏声也”,“适闻庭蛙,请以节饮”,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趣味无穷,由此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恬然闲适的心态处之。

乙文中,“阻风沙漫洲”,“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由以上句子分析,作者在陪儿子省试时路遇大风,没有急躁烦扰,而是柳下弈棋,与友赏荷,发现身边的美好,心态从容,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处之。

丙文中,作者“行至总铺,雨愈甚”,面对“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的处境,作者却忧国忧民,“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并且面对困境还能“仰观云气甚佳:

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释然,豁达,闲适之心处之。

【13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识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