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13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docx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20页

心理健康教育答辩

1.谈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这种必要性主要源于参与国际竞争、国内现代化建设、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四种需要。

当今世界竞争的基点已由军事、经济转向综合国力,其实质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重视提高人的素质。

然而心理素质不健康者连适应社会都成问题,纵有满腹经纶也难以造福社会。

中国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优于欧美同龄者,本不难取得专业成就,但中国青少年心理素质不佳,特别是情绪不稳定及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远较欧美同龄者突出,严重妨碍他们成才。

心理健康这一板块的短缺,将会使素质的整体内容付诸东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应试教育是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急功近利的狭隘教育模式存在的相应弊端我们已经较为清晰,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是改变国内的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欲使我国实现国家现代化、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当从这些角度和需要来看待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问题,进而认识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请你说一说对倾听的理解?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也是一门艺术。

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

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其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或者宣泄感情等优点。

认真倾听可以起到帮助他人解除心理重负、放松紧张情绪的作用。

当一个人为心理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他的情感和行为不能被人理解时,如能有人耐心地听他倾诉,并帮助他理清头绪,他会感到如释重负。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也有“心理呕吐”的说法。

心理呕吐即将使自己感到压抑的问题以适当的方式,找一个适当的听众对他倾诉。

倾听的要点主要有:

首先,要体察对方的感觉。

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彼此沟通。

体察感觉,意思就是指将对方的话背后的情感复述出来,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觉,有时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反馈。

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

一旦确定了你对他的了解,就要进入积极实际的帮助和建议。

再者,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

善于倾听的人总是注意分析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实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误解。

最后,要关怀,了解,接受对方,鼓励他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请你谈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理解?

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涉两个层面的含义:

它既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又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

从教育理念的层面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基本相同的概念,它必须要贯彻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中;从教育活动的层面上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有其特定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是现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之间存在着多层次、多维度的关系。

从理论上厘清这种复杂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的基础,对于我们有效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一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

”不言而喻,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其顺利地接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4.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的理解?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之一的专门课程,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一门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刻意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

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

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就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而言,主要是指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有关活动,使个体心理受到训练、心理问题得以矫治。

心理训练一般不宜与知识传授相脱节,最好在知识讲授和方法传授后接着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安排时间进行。

有的时候,由于受课时、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个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有些内容也不一定都需要分班讲授或集中进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辅讲座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讲座主要根据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带普遍性的需要,通过有关原理的集中阐述,普及有关知识开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以预防并矫治有关心理问题。

如开学初的新生心理道应辅导讲座、考试前的应试心理辅导讲座、升学和就业辅导讲座等。

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有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积极性原则,全体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如马斯洛所言,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它不是“纯描述性的或纯学术性的”,它指向人的生活领域和行为领域,“它帮助人形成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人自身内在隐秘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他作为社会存在、社会一员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生活是学生心理得以健康成长的土壤,真实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性问题人手,以生活为定向,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换言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从生活性原则;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主体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青少年儿童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

新的教育方法要考虑儿童本身的特性,并且要利用个人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关于个人发展的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精神而只是被迫地、被动地接受此种教育,所谓“牛不喝水强揿头”,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全体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必须坚特的基本方向。

它要求教有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局限于少数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必须面向包括大多数心理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

青少年儿童所处的时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社交、休闲、情绪、性等方面都会发生许多适应困难问题。

人的个性要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在这一时期形成或显露。

与人生其他时期相比,青少年儿童时期所涉及的问题范围更广,所受的困扰程度也较深。

因此,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期。

积极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积极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注意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积极性原则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点:

一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二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成功教育为主导。

坚持发展的观点是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性原则的思想基础,它要求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握其本质,从而确立起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中为问题的观念。

6.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是生命的本源意义之一。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生理)心(心理)系统的发展,都要以活动作为源泉和动力。

身体(生理)系统的发展以新陈代谢为特征。

正是人机体的活动,使人的生理系统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之中。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不应仅仅理解为“体育运动”,而应同时被理解为“生命的活动”。

心理系统由若干心理特质和属性构成。

人的心理系统的每一种结构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在人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结果。

如果没有活动,没有人与物质化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结构不可能完成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生动的个性必然是全面活动着的个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个性的教育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活动的过程。

这种对心理发展过程实质的认识,既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成果,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髓之所在。

活动问题一直是各学科研究者的热门研究课题,对活动的定义迄今仍然是见仁见智。

这里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的课外活动,亦即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教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科技性活动、文艺性活动、体育性活动和劳动以及常规教育活动等。

所谓“寓于活动”,即指通过上述课外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把握时机。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也有一个捕捉时机的问题。

实践表明,在最佳的时机开展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饱满的情绪、浓厚的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因此,当时机未到来时,要善于等待:

当时机出现时,要及时捕捉;面对错过的时机,要善于迂回。

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在质上得到保证。

第二,享受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时,心情格外激动,自信心也大大地强上能因势利导地在这一时机开展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乐时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引导他们为取得更大的成绩而继续进取,必物加加鞭,事半功倍。

第三,遭遇困难和失败时。

人在遭遇困难和失败时也最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利用这一时机开展人口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和失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行以实际行动去迎接挑战,必将有助于他们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第四,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探求的内强力,主动、自觉地投人其中,直至取得成功。

所以,当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时,师要抓住机遇,及时组织活动,使学生能长久地保持兴趣,并使学生的兴趣语有趣—乐趣—志趣的轨道发展。

第五,不良倾向萌芽时。

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等条件的限制,青少年儿童往往比较单纯、幼稚,辨别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

因而,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有一些学生犯这样部样的错误。

当个别学生有了过错时,其他同学不一定都去制止,有些同学甚至会去效仿,或出于“义气”而去“助纣为唐”。

为此,教师要注意把准学生的思想,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把这种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8.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黄希庭教授和马建青教授等根据我国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提出了8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也是衡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第二,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

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情绪稳定个,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情景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景相符合。

第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第四,人格完整。

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五,自我评价正确。

即对自己的认识是接近现实的,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缺点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

第六,人际关系和谐。

具体表现在:

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第七,适应能力强。

是指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第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若学生的表现与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自己的角色应具有的相应心理行为特征经常严重偏离,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9.简述塞尔曼的友谊的发展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曼将友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是3岁左右,称为零阶段,儿童之间的关系为短暂的游戏伙件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

此阶段将朋友视为住在附近或一起玩游戏的人。

第二是4-9岁,称为单向帮助阶段,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单向帮助的基础上。

他们对友谊的观念只针对个人的经验和需要,朋友只有在满足别人时才是有价值的。

第三是6-12岁,称为双向但不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之间的关系仍是功利性的。

此阶段仍没有永久性的朋友关系,如果互惠的关系消失或彼此发生冲突,友谊就会结束。

第四是12-15岁,称为分享亲密关系阶段。

此阶段能以较平等互惠的方式来看待友谊,可以接纳朋友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即使因意见相左而有所争执,也不会因此破坏或终止原来的友谊关系。

第五是15岁以后,这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时,已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需求,逐渐领悟到为了彼此的相互关系,必须互相尊重,适时修正自己的行为态度,以求和谐相处。

10.请简述情绪ABC理论,并说明ABCDEF各代表什么。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完整的治疗模式由ABCDEF六个部分组成。

A:

activatingevents,指发生的事件。

B:

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C:

emotional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

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指劝导干预。

E:

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

F:

new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

11.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以及如何进行完善。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力功能。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三个方面。

第一,个人自我。

个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各种特征的认识,它包括自己的躯体特点、行为特点、人格特点以及性别、种族、角色特点等自己所感知到的个人特征等。

个人自我纯属于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是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所认识的、他人对自己各种行为的看法,以及个人在社会中承担角色的认知。

第三,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个人根据两个我的经验,建构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它引导个体达成理想中的个人自我。

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

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

所描述的维度越多,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第二,客观的自我评价。

客观的自我评价是指正确地自我悦纳、积极地自我体验、有效地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对待自己的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

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积累优势,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第三,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

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

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第四,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

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

要记住:

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12.什么是生命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目的和辅导内容

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提升,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认识生命现象、感悟生命境界),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性格,并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态度和人道关怀),是一种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是一种体验教育(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体验生命价值,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在的和谐关系。

所以,生命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性灵3个层面。

具体表现在:

第一,培养学生珍爱生命。

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能够体会身为人类的意义与价值,重视生死大事,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也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认真生活,发扬生命的光与热,获得尊严。

第二,增进学生发展生涯。

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在体会人性,获得尊严之后,能够更进一步构建生命前,从个人的“自我”、“休闲”、“人格”等层面,设定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使之发扬光大,彩绘亮丽人生。

第三,促进学生自我实现。

学生在整体的教育过程中,适时构建自己的理想,并努力使现实与理想吻合,完成自我实现。

在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累增无数的“理想与现实吻合”的自我实现。

生命教育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涉及4个方面:

第一,指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第二,增进学生对人的关怀,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生命价值;

第三,协助学生检视自己的生命历程;

第四,教育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关怀社会。

13.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可以用哪些技巧?

第一,换位思考。

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

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

第二,善用赞扬和批评。

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

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

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批评时应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进行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措辞与态度应是友好的、真诚的。

第三,主动交往。

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始发着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

主动交往的重要性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第四,移情。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沟通,情感的沟通越充分,双方共同拥有的心理领域就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

移情不是同情而是交往双方内心情感的共通与同一,人是经验主义者。

对别人的理解高度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因此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与移情的必要前提。

第五,帮助别人。

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容易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日常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后天习得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的好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反映了人的性格特点和对别人的评价。

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内功在于:

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第七,寻找规律,学会交往。

哈里斯提出人生的四种态度类型:

①“你好,我不好”;②“我不好,你也不好”;③“我好,你不好”;④“我好,你也好”。

这四种生活态度本质上是同一个发展概念。

在“你好,我不好”这样一种自卑怯弱与“我好,你不好”这样一种狂妄自大之下,人际交往将必然是“有赢有输”;在“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样悲观绝望的心态下,人际交往可能是“双败”局面;只有在“我好,你也好”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下,人际交往才会“双赢”。

第八,大胆实践培养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学习和训练。

首先要学会沟通。

沟通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它是交往的基础。

沟通的过程,使人生真正变得丰富多彩,使人的有限生命走向无限。

其次要学习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

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是试图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或移情能力,或社交技能,并通过这种途径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改善。

14.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接受法。

接受法即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感。

我们所体验的情绪时刻都在发生,无法拒绝,不管如何对待这些负性情绪,这些情感都不会自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想改变自己的状况但又很担忧的情况下,可以用威利•卡瑞尔德万灵公式,进行下面三件事情:

第一问你自己:

“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第二,如果你必须接受,就准备接受它。

第三,很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第二,自我激励法。

激励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自我激励是人类精神生话的动力与源泉之一,主要指用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的情绪作斗争。

忧虑只能减少资源,因此,无论发生了多么令自己后悔的事,都不要在意,年轻的时候跌倒,也有时间爬起。

信念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任何时候,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欢快的情绪和顽强的精神都是战胜困难的最好武器。

第三,自慰法。

自慰法又叫文饰法,也叫“合理化”,这是一种以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困扰的方式,即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方法。

弗洛伊德提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

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里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

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的,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

心理调适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确有维持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

第四,合理宣泄法。

当负性情绪无法避免,合理的宣泄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

从社会影响来看,宣泄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合理的宣泄是指对不良的情绪宣泄的有理、发泄的有度,既不能损害自己,也不能伤害别人。

常见的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