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138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docx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

一、习惯是什么?

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期。

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一、习惯是什么?

  习惯实际上一种动作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

习惯动作已经进入潜意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

  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这个人成长越有利。

相反,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成功的机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概括地说: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这就是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终生在研究习惯教育,也认为:

“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但是习惯不是一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一个勤奋惯了的学生,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自觉学习,如果外人强迫他停止学习,去打游戏机,他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别人的打扰,拒绝去打游戏机。

  一个懒惰惯了的学生,别人不说,他总是懒得动,家长老师逼得没办法了,才学一点;但如果家长老师不说,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动了。

  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助人。

为什么?

回答:

学惯了,不学难受;干惯了,不干难受;帮惯了,见到人有困难不帮便难受。

  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很省力地,很轻松地去拖拉,去懒惰,去干扰人。

他为什么那么做,细想起来,不为什么,也不是故意的,就是拖惯了,懒惯了,干扰惯了,不干扰难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习惯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是说:

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

  教育是什么?

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

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

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

比如:

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

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

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主张***教育的,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

其实美国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

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

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

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

  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美国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

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

他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四个字:

罢工通知。

理由如下:

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

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

当天美国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

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

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

妈妈说:

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

孩子说:

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总的来说,抓习惯:

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

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

家长还要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很习惯。

  我们做家长的,培养孩子习惯,要把握一个原则:

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

这就是多“塑造”。

因为这样容易。

但有时一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小时养成好习惯有多么重要!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才生了一个儿子。

老来得之,岂有不爱之理?

在富翁眼里,他的小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服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成天笑眯眯地看着,乐得合不拢嘴。

对儿子,他总是迁就放任,什么都依着孩子,从来不管不教,任其自然发展。

生怕严格管教,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过了几年,儿子有四五岁了。

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至。

而那富翁还觉得挺好,心里想:

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

而且,他也总觉得儿子年纪还小,不懂事,从不认真管教,敷衍两句就拉倒,对儿子一直是采取宽容、放任、甚至纵容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的恶习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

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竟常常私自偷拿他父亲的钱,到外面去吃喝嫖赌。

他常常一掷千金,输得干干净净,可他毫不介意。

他觉得,反正父亲有的是钱,输了再去偷啊!

  后来,他父亲终于知道了,非常生气,觉得再不管就不行了。

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赌场,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子破口大骂了一通。

没想到,儿子不但不怕,反而恶狠狠地反映着父亲的鼻子,张口大骂:

“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敢骂我?

你当心点儿,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差一点没背过气去。

  他心想:

儿子这话虽说是在气头上说出来的话,也不能不防着点。

当天晚上,富翁便把一只小木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的样子。

他自己呢,则静悄悄地躲在床的后边,屏息凝气,偷偷地看儿子的动静。

  过了没多久,只见儿子轻手轻脚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来,手里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头。

一到床前,就怒气冲冲、咬牙切齿地举起手里的大斧头,狠狠地向床上的被子乱砍了一通。

只听“啪”地一声,小木桶碎了,儿子以为是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仓皇地逃走了。

  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十多年,这位富翁已经八十多岁了。

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百感交集。

他虽恨儿子,但仍希望儿子能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回到自己的身边来。

  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一个桑园里独自散步。

忽然,有一位年逾三十的农夫径直朝他走过来,手指身旁的一个很粗的老桑枝,礼貌地对他说:

“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

  那老人家笑笑,摇着头对眼前的农夫说:

“老弟!

老桑枝已经那么粗了,哪里还能弄得弯呀?

  那农夫说:

“不错,不错。

桑枝要从小弯,儿子要从小教呀!

  老人家听了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很后悔自己小时没有好好塑造自己的儿子。

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时,只听那农夫又对才老人说:

“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老人上下打量,这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失散多年的不孝的儿子。

  事过境迁,往事虽然不堪回首。

但父亲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不是原谅了自己的儿子。

  从这个故事,进一步告诉我们,孩子的好习惯要尽早培养,不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再想着去改变,那就晚了。

  我国著名教育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

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

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

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

控制与疏导相结合。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

要堵疏结合才行。

    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

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

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

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

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

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

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的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

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

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

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

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基于以上四个学会,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习惯应该集中在三大块,即:

做人、做事和学习。

而每一大块又列出了四个指标:

  做人:

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做事:

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学习:

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年级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上的好习惯:

  1、集中注意力

  2、踊跃举手发言

  3、书写规范

  4、按时完成作业

  5、自己看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

  6、珍惜时间,学习上不磨蹭

  7、认真、细心、不马虎

  8、正确的坐姿、看姿等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下面我来讲讲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

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

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

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

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

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

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

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

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如下图:

  看了上面图,我们感到培养孩子最伤脑筋的,最需要花费气力的,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是培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就是第一步。

很多家长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做不好。

许多家长总是用“逼”的,“压”的方式,也不管孩子内心怎么想,打着培养孩子习惯的口号,就强制孩子。

  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

我认为是:

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

  先说约束力:

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

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

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导力。

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

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

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

  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

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

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

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

“再不走,我就开枪了!

”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

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

  “推”“拉”“吼”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

老农是最懂得驴“心”的人!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

“来,我得教育教育你。

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

  

  在这里我想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孙云晓的教育书时,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夏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下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采访夏老师的一段原话:

  “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

  

  听我(孙云晓)问及此事,夏老师神秘地笑了,说:

  “这个原因谁也猜不出来。

  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中医。

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

  “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有重要用处。

  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

  “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

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

抄好了我有奖励。

  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划,刀刻斧凿一样。

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

  几个假期,兄弟三人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

每个假期结束时,父亲带儿子们去大世界玩上一整天,那份自豪与痛快,回想起来让人心醉。

  听到这里,我拍案叫绝:

  “你父亲是高人,他这是培养你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

  夏老师点点头,说:

  “是啊,不过这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悟出来的,那时可当真了。

至今我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

  夏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

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

  看到这里,我深深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

通过让孩子们帮着抄医书一事,巧妙掩盖了父亲真实的教育意图,孩子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被教育、被强迫的痕迹。

  教育是一种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

  想想自己,经常也喜欢用一些小“计谋”来对付孩子。

比如:

孩子刚读一年级时,每天老师都会留点家庭作业。

作业虽然不多,但儿子因为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

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接儿子一回家,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

  “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

  “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

  儿子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赶快认真写作业,我也兑现我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带孩子玩。

就这样,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儿子就这样被我用一个“小计谋”给“暗算”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睡觉越睡越晚。

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

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

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儿子听说老爸终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兴。

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

“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

儿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我打球去了。

就这样,打了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就没有了。

  以上两个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我的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

  

  有一句话说得好:

“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

”“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

”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

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

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

  

  有几天早上,我发觉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儿子都不愿意挤牙膏刷牙。

我知道儿子内心没有对刷牙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人有一口好牙齿的重要性。

  

  不能强逼------这是我们教育他的原则。

那怎么办呢?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看电视。

看到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和广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洁白好看的牙齿时,我故意夸张地对妻子说:

“这个人的牙齿好白好漂亮呀。

  妻子也会大声附和:

“这个人笑得好灿烂呀,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口好牙齿,如果她的牙齿不好看,又黄又稀的,估计她不敢这样笑。

  

  “这个人的牙齿好难看呀……”

  

  儿子坐在旁边扭头看看我们,盯着电视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听到了儿子在洗脸间刷牙的声音,比平时刷牙时间长。

  

  我的一个同事要去补牙。

我正好没事,就与他一起去了。

当时,儿子没事,我就带上了他。

儿子来到医院,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爱牙宣传图”,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儿子吓得用手掩住了小嘴。

再看到医生用尖尖地利器给我的同事钻牙,看到同事吐着带血的口水,儿子可紧张了。

我趁机又请医生给他讲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总之,这一次的所见所闻让儿子大为震惊,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儿子内心真的开始重视刷牙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了。

尤其是到了10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这种方式就会更有效。

  

    以上是我对儿子的一个小小的暗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

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

“来,我得教育教育你。

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

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

  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处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

  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以我培养孩子看书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环境的力量。

我的孩子现在读三年级,前两天我帮孩子统计:

看的课外书已经达到了110本。

而且都是200页以上的字书。

这里面就有一个窍门。

就是充分利用环境。

  一是: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每个双休日都陪孩子到书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书的孩子,书店也专门安排了坐位给孩子们看书,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个看书的“气”场。

  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们全家定了一个全家看书的时间。

每天9点钟的时候,全家人都安安静静在坐在书桌上看20分钟书。

所以孩子很容易静下来。

  就这样天天坚持,儿子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现在我发觉,儿子每天睡觉前不拿本书看看,他就睡不着觉。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

所以说: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

  (1、举一个同事总是说:

他娘的。

结果孩子也学到了。

2、父母喜欢打孩子,所以孩子长大了也喜欢打自己的孩子,甚至反过来打父母。

3、父母平时斤斤计较,那么孩子以后也会斤斤计较。

父母平时喜欢苛求别人,容不得别人缺点,孩子大了也就容不得同事的缺点,爱人的缺点,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

所以:

一个小气的家长,如何造就一个大气的孩子?

一个小心眼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一个胸怀坦荡的孩子?

一个私欲无度的家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情愿付出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影响。

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开来自生活的无畏打击和挫折,从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举个例:

孩子第一次写作业拿笔的位置不对,父母没有看到,那么下一次孩子又会是那样拿笔,父母又没有看到,等到父母发觉,这种拿笔的姿势已经重复了几次了,要矫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孩子开始不习惯了。

再比如:

孩子第一次在写作业时,低着有着,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马上纠正。

那么下次孩子就会知道这样不对,多重复几次正确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就改过来了。

  所以会教孩子的父母,特别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并随时纠正,以免养成不好的习惯!

  3、培养习惯过程中不要有例外。

一是时间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间上也不要有例外。

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习惯过程中一个“立”的过程,就是要保持养成习惯的连续性。

尽量做到天天坚持,中间尽量不要断开。

比如:

你想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那就要做到让孩子每天都看一会儿,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看书的习惯就出来了。

但是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天忙起来了,就不让孩子看了,明天带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过两天又有个什么事,又没让孩子看,所以这个习惯就很难养成。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