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74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必备.docx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必备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大纲

一、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一)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地位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西方新制度主义。

2、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作用

(1)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2)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3)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4)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

(5)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1、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2、适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各方面体制的需要

3、适应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4、适应了实现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位

1、中国政治体制正处于转型期

2、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3、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

4、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思维

5、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动力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谋划

1、政治体制改革根本方针

2、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积极

(1)为什么要积极?

(2)怎样才是积极?

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稳妥

(1)如何在一个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是自上而下或从下到上,有一个孰先孰后的顺序问题。

(2)首先要把城乡社区建设好。

(3)其次,进行县级政治体制改革。

(4)从稳妥出发,选择县级政体改革试点。

4、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内在关系

1、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2、行政体制改革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部分

3、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更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三大方面11项)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转变政府职能。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继续优化政府结构

(1)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

(2)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改革。

(3)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4)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3、提升政府的能力和效能

(1)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

(2)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3)加强行政问责制。

(4)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

顶层设计

C02:

服务型政府

C03:

大部制

C04:

欠位

C05:

缺位

C06:

错位

C07:

越位

原理和观点:

K01: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K02:

西方新制度主义

K03: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K04:

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位

K05:

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K06:

顶层设计的特点

K07:

政治体制改革根本方针

K08: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K09:

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

K10: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重要信息:

I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I02: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I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I04: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正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就未来五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

中央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为了学好《建议》,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一、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一)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地位

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是国家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与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相比,具有更为直接地对经济基础或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和作用更为直接。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

强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2)西方新制度主义。

制度决定、路线依赖(锁定)。

制度变迁、成本低廉。

2、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

(1)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进一步明确我国政治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2)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政治核心。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政治的领导力量,使我党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3)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集中力量办大事,齐心协力克难艰,坚定地朝着国家发展目标前进。

(4)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

制度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法治国家,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

(5)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因素,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二)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1、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迫切要求全面深化包括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在内的各项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其原因与改革不到位,特别与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有关。

2、适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各方面体制的需要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既是整个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他改革起着体制支撑和保障作用。

推进政治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能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体制制度环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完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

3、适应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各级政府拥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受人民委托掌握和控制着大量的公共资源,是社会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政府在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这需要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公信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4、适应了实现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

2008年提出: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奋斗目标。

通过改革实现3个根本转变:

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位

1、中国政治体制正处于转型期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已成功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转型尚未结束。

政治体制从高度集权专断转向民主政治仍在进行中。

不能脱离转型期的现实和转型期的基本任务去思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将是致力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深层次需要的改革。

最终要确立起科学、民主、自由、文明、法治、充满活力、能使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政治体制。

3、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项原则,三项原则绝不动摇。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切成果,都必须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对三项原则,即什么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要正确理解,并在实践中坚决执行。

4、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思维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理念变革、体制再造、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方式优化、行为改进等,所以要有整体性思维。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有缜密的思考和安排,要从政治体制变迁、政治文化普及、政治社会动员三个层面展开。

《建议》提出: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什么是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TOP-DOWN)是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

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设计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强调设计对象定位上的准确,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

顶层设计不仅需要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对设计对象的结构、功能、层次、标准进行统筹考虑和明确界定,而且十分强调从理想到现实的技术化、精确化建构,是铺展在意图与实践之间的“蓝图”。

顶层设计的三个特点:

一是整体主义战略。

在根据任务需求确定核心或终极目标后,“顶层设计”的所有子系统、分任务单元都无一例外的指向和围绕核心目标,产生顶层设计所预期的整体效应。

二是缜密的理性思维。

“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设计,但这种“上”并不是凭空建构,而是源于并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理性提升,并“蓝图化”。

三是强调执行力。

“顶层设计”在确定整体主义战略和绘制“蓝图”以后,注重执行,体现了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强调执行、注重细节,注重各环节之间的互动与衔接,正如管理学所说:

“细节决定成败”。

5、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动力

从本来意义上说,凡赞成改革的都是动力,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核心动力只能是执政党,否则何来坚持党的领导?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谋划

1、政治体制改革根本方针

不能采取激进策略,如“休克疗法”等。

渐进发展、避免动荡,这是中国最佳的路径选择。

政治体制改革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策略,一定要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的方针。

2、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积极

(1)为什么要积极?

中国改革是全方位的,其中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起决定性作用,政治体制改革起先导作用。

两者的关系是:

发挥政治改革的先导作用,才能为经济改革开辟道路。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2010年8月,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来到深圳考察并发表了讲话,他说: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温家宝总理还说:

“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

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在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2)怎样才是积极?

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要高度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胡锦涛指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把社会主义民主比喻成生命,是最灿烂的思想升华。

一定要不断的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稳妥

(1)如何在一个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是自上而下或从下至上,有一个孰先孰后的顺序问题。

欧美国家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进路。

我国则应走一条从下至上的进路。

要区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和地方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提到议程上来,先启动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改革。

(2)首先要把城乡社区建设好。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基层社会是重点。

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基层政治和社会生活共同体。

树立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3)其次,进行县级政治体制改革。

“县治则国治”,县治是我国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制度保证,在国家治理中占重要地位。

县(市)域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县(市)域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乃至中央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基础和标本的意义。

(4)从稳妥出发,选择县级政体改革试点。

地方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全面铺开,全国共有1735个县(市、自治旗)、48000多个乡(镇),应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选择一些县(市)、乡(镇),作为地方县级政体改革试点单位,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开。

4、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要扩大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围绕这“四权”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落实“四权”的基本形式: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实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

(2)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围绕这四大制度来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绝不允许任何破坏法律的行为。

不能“权大于法”;

不能“党不尊(遵)法”;

不能“法随领导变”。

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内在关系

1、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我国的体制改革就其宏观性而论,涵盖到四大领域,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

在四大改革之下,还有方方面面的改革,构成一个改革系统。

行政体制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它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体制改革十项内容:

党政关系改革;人大制度改革;政协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选举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决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基层治理改革和发展人民民主;执政党自身改革和发展党内民主。

2、行政体制改革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部分

“十二五”规划的行政体制改革三大方面:

第一,研究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二,研究如何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第三,研究如何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上三方面,强调了行政体制改革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和重点,这是深谋远虑和切实可行的举措。

3、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更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必然也会涉及到党政关系、党法关系等重要方面。

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改革有了坚实的支点和牢靠的抓手,也更加务实、更加稳妥。

事实上,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本身就是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把行政体制改革的事情做好了,就必然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也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行政体制改革是以政府为中心,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1)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存在越位、错位、缺位、欠位的问题:

越位:

一些政府部门仍然在管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就是越位;

错位:

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弱化了市场的调节功能;

缺位:

政府部门过去热衷于经济管理,热衷于批钱、批项目,反而淡薄了社会管理、公共管理;

欠位:

各级政府已认识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上又都比较薄弱,但在管理上还有所欠缺。

对策:

政府职能:

“越位”的应当“退位”;

政府职能:

“错位”的应当“正位”;

政府职能:

“缺位”的应当“补位”;

政府职能:

“欠位”的应当“到位”;

还要加快转变政府市场监管方式、社会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方式。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从1998年开始,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1年9月,国务院对全面推进此项改革做出部署,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监察部设立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007年,先后四次组织国务院各部门对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共取消或调整了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

2010年7月,国务院决定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71项。

五次总共取消和调整了1990项,目前还剩下1600多项,但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需要进一步清理、改革。

(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治政府是指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十七大报告指出: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2010年11月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所有重大决策事项必须事先进行合法性审查。

服务型政府是指:

政府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以公民利益为本位,以公共需求为尺度,把公共服务职能作为主要或核心职能,尽最大可能地、公正地、有效地为公民提供满意的、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三个判断识别标准:

政府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

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政府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政府怎样保证把服务提供好:

主要涉及到政府自身建设的问题,包括体制改革,方式方法改进等。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第一,服务型政府必须以实际言行表明:

能够倾听人民声音,从人民出发,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在政府职能结构中,公共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和重要,并逐步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或核心职能;

第三,在政府组织结构上,公共服务部门不仅占有相应的比重,而且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中,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并成为政府主要支出。

第五,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健全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继续优化政府结构

(1)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

自1982年以来,我国已进行了六次政府的行政机构改革,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行政机构改革,可谓频繁,但主要以“精简机构、减少人员”为主。

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和优化政府机构仍然没有到位。

在纵向行政层级方面,“上下一般粗”,上面的权力大责任小,下面的权力小责任大;

在横向行政层级方面,“左右一样齐”,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相互“扯皮”、争权推责。

根据统计,国家机关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

对策:

应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把行政管理分为三个环节,必须按照三个环节规范部门职能。

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要按照一件事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管理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解决上级政府“权大责小”、下级政府“权小责大”以及财权事权不对称等问题。

(2)降低行政成本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

“降低行政成本”;

十七大报告强调“节约型社会”。

必须认真解决行政浪费严重的问题:

一是解决公务用车、公款招待和公告费出国的“三公”浪费问题;

二是解决政府会议浪费问题;

三是解决“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问题。

四是解决能源和资源浪费。

(3)坚定推进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即大部门制,简称“大部制”,指各级政府部门在机构设置上,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职能尽可能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之中,以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达到政府管理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之目的。

实行“大部制”改革,首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进而把相似的职能集中起来,达到减少机构的目的。

(4)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中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普遍实行省-市-县-乡(镇)四级制,形成了“宝塔型”的地方政府层级体系。

“十二五”期间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必要适当减少地方政府层级设置,将地方行政层级从四级制缩减为三级制,促进地方治理结构扁平化。

省直管县的必然性;

我国自1983年以来实行了“市管县”体制,即要求“积极实行地、市合并”,撤销地区行政公署,组建地级市,由地级市管辖周边的县。

形成了地级市中的“弱市强县”或“弱市强区”现象,被形象地称之为“小马拉大车”,而被管辖的县(市、区)则被成为“大人穿小孩衣裳”。

现在要改革,要三级制,还涉及增加省级的数量。

3、提升政府的能力和效能

(1)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机制。

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出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

如何解决决策方面出现的问题:

科学化:

建立决策的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监督反馈系统;

民主化:

要求开拓多种渠道,建立和完善决策的公开听证制度。

应把民意调查纳入其中。

法治化:

政府决策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实现政府决策机制和决策全过程的法治化。

(2)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政务公开,就是要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

“透明政府”就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实施的管理措施须及时公开,不公布的政策不得实施。

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就要杜绝暗箱操作,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