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167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文档格式.docx

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国家

影响水循环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CO2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植树造林。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建设海岸防护堤坝、培养新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等。

1.“全球气候的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这种认识对吗?

为什么?

答案:

不对。

 因为气候变暖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气候变化除了冷暖变化外,还有干湿变化。

2.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全球变暖会给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有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四、气候类型

1.气候形成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

(2)亚热带

(4)寒带

3.有同学认为我国山脉的迎风坡都是山地的东南坡,对不对?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的迎风坡多为东南坡,但并不是所有山地东南坡都是迎风坡,例如在西北地区,天山的北坡为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比南坡多。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

一、选择题

1.(2014·

广东卷)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的解释是(  )

A.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B.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

欧洲西北部沿岸不存在上升流;

冬季极地东风带南移,不是北移;

降水增加会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

全球气温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引起向南流动的冷水增多,导致欧洲西北部北冰洋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减弱而气温偏低。

A

(经典再现)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消息: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完成2~3题。

2.四个地区的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3.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第2题,由图可知,各地气温曲线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两者符合正相关,而由于有波动,所以并不符合正比关系,故选B项。

第3题,CO2浓度并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气温,故选A项。

2.B 3.A

(2016·

四川联测)下图为“欧洲南部沿北纬42°

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5.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B.大气环流

C.地形D.纬度位置

第4题,结合题干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由图示知②地夏季(6~8月)降水较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12~2月)降水较多,温和多雨,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

第5题,在42°

N带来降水的是西风,从剖面图可以看出,①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②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A 5.C

(2014·

浙江卷)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

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

当水分盈亏量<

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完成6~7题。

6.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7.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6题,该作物喜温(温度要求是≥20℃)好湿,图中显示①地月均温均低于20℃,只有7、8两月水分盈亏量为正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①地温度和水分条件都不适宜;

②地5~9月月均温高于20℃,但全年各月水分盈亏量均为负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选项B说法正确。

第7题,①地虽然地处北纬29.7°

,但冬冷夏凉,最高月均温低于20℃,推测可能是因为海拔高,因此可能是高原和高山气候;

②地冬冷夏热,冬季气温低于0℃,全年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6.B 7.D

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月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平均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成8~9题。

8.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孟买B.上海

C.悉尼D.圣地亚哥

9.该地区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

A.江淮准静止锋影响B.盛行西风影响

C.暖流影响D.西南季风影响

第8题,该地1月气温高,且平均气温在20℃以上;

1月累计气温增长快,7月累计气温增长慢,说明1月为夏季,7月为冬季,该地位于南半球;

根据月降水距平,1月降水少,7月降水多,该地应为地中海气候。

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6、7月降水多,此时受盛行西风影响。

8.D 9.B

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年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最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东岸B.亚欧大陆西岸

C.北美洲东岸D.北美洲西岸

11.影响该地降水量年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纬度D.海陆分布

第10题,降水量年较差越大说明降水的季节变率越大,只有草原、季风等气候的降水年较差较大,从图中可看出该地位于北半球,降水量年较差由东向西递减说明东部降水变率大,亚欧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降水变率比较小,所以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大陆东岸,再由北美洲东岸是大陆性,气候年较差小,所以只能是亚欧大陆东岸。

第11题,由上题可知该地应为温带季风区,降水差异最大的原因是季风强弱变化,海陆分布是主要因素。

10.A 11.D

二、综合题

13.(2015·

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材质优良,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

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

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

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

图甲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3)对照阿克塔的气候特征,评价杭州海岸红杉生长的气候条件。

本题以美国局部等高线地形图、杭州和阿克塔的气候统计图为背景,考查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气候对海岸红杉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方向。

(1)题,地形特征要结合等高线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方面分析。

(2)题,多雾、多雨的原因是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如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结合图例可看出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美国西部中纬度地区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第(3)题,文字材料中显示“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图甲中阿克塔位于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说明阿克塔的气候特征适于海岸红杉生长。

与阿克塔比较,杭州气温季节波动较大,不适合海岸红杉生长;

夏季杭州降水较多,更适于海岸红杉生长。

(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地势东高西低。

(2)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

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

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3)有利条件:

夏季降水较多。

不利条件:

夏季气温较高;

冬季气温较低。

专项突破练(三) 世界的气候

西安二模)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

据此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甲是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

全年降水量小于400mm,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mm,年降水量大于400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D

2.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D.人类活动

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B

石家庄联考)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甲图显示为西北风;

乙图显示风由中心吹向四周,说明该处为高压中心;

依据题意,不同季节分别受西风和高压控制,可能是地中海气候。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4~5题。

4.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

B.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可以看出,雨热不同期是其主要特征,同时气温最低月均温高于0℃,属于地中海气候。

5.甲、乙两地气温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和洋流B.风带和洋流

C.纬度和风带D.地形和纬度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两地分别属于南北半球,纬度基本相同,但海拔有较大差异,则可排除纬度,确定地形;

再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甲沿岸有寒流经过。

下表为世界某大洲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mm)资料。

据表回答6~7题。

6.关于A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C.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

表中A城降水数据显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

而气温呈现出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

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即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影响。

7.造成A、B两城市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地势B.大气环流

C.洋流D.纬度位置

表中数据显示B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即受季风影响所致;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

研究发现,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暖期利于耕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

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回答第8题。

8.根据图文信息,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区扩大

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温度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

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下降,黄河流域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减小。

太原检测)2015年12月15日,中国南极科考内陆队车队38名科考队员分两路向南极内陆进发。

这是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中,克服种种考验,完成预定科考任务。

据此回答第9题。

9.下图中能正确显示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依据气压带与风带分布规律可知,①图中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北说明为北半球的夏季;

②图中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南,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季;

③图中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北,说明是北半球的夏季;

④图中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南,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季。

则符合12月份的是②④。

下图为“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

mm)。

读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冬季主要盛行(  )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处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北半球西风带风向是西南风。

11.据图示信息可推断,该区域(  )

A.地势大致东高西低

B.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

C.最大湖泊为内陆湖

D.全年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结合图中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信息可知,西部沿海地区降水量大,东部降水量小,所以西部沿海地区地势高,为迎风坡,降水多;

东西部差异显著;

图示湖泊由幼发拉底河入海,属于外流湖;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风带为(  )

A.东南信风带B.中纬西风带

C.东北信风带D.极地东风带

13.图中所示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30°

N~40°

N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

12.B 13.C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非洲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地1月、7月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1月

7月

气温(℃)

18.0

19.2

降水(mm)

58.3

242.3

(1)描述甲地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本区7月风向的形成原因,并说出该风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1)特点:

终年温和,温差小。

原因:

纬度低,海拔较高。

(2)原因:

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影响:

东南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可以带来丰富的降水。

或偏转后变成西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沿岸形成荒漠景观。

15.读“世界某区域图”(图中曲线为等压线,单位:

hPa),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及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图中A地此时的盛行风性质及形成过程。

(1)题,结合①②两地所处地理位置,分别从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判断气候类型并分析原因。

(2)题,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判断A地风向及其性质。

(1)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

①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②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东澳大利亚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2)A地盛行的是湿润气流。

形成过程:

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左偏为西北风。

16.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2为图1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结合气候特征描述的一般思路,即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

据图中气温曲线来看,各月均温在20℃以上,说明年均温年较差小;

从图中降水柱状来看,将各月对应数值加起来,年降水在1600mm以上,说明年降水量大;

从时间分配来看,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均匀,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干季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

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多(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XX文库的上传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