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24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0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浙江省台州市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

2.杜甫的诗中写道: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白碗”的产地应位于下图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锦城是代指成都;

白碗胜霜雪是指四川的白瓷;

故“白碗”的产地应是图④,D项正确。

①应为定窑,与题意不符,排除A。

②应为汝窑,与题意不符,排除B。

③应为越窑,与题意不符,排除C。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制度机构或官职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

①秦朝的“道”

②宋朝的“三司使”

③元朝的“帝师”

④清朝的“军机章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和县同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统治,故①正确。

宋朝的“三司使”是盐铁﹑户部﹑度支,总管国家财政,分割丞相财政权,与题意不符,②错误。

元朝的“帝师”是宣政院的最高负责人,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③正确。

清朝的“军机章京”是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根据皇帝的意图起草诏令及记载档案等,与题意不符,④错误。

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要求“下列制度机构或官职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秦朝的‘道’”、“宋朝的‘三司使’”、“元朝的‘帝师’”、“清朝的‘军机章京’”等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4.书法是一种艺术。

一种字体,有人谓之:

“如云行流水,秣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它是

A.草书

B.楷书

C.行书

D.隶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如云行流水,秣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可知该书法是行书,C项正确。

草书的特点是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与材料“非真非草”不符,排除A。

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与材料“乃楷隶之捷也”不符,排除B。

隶书的特点是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与材料“乃楷隶之捷也”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云行流水”、“非真非草”、“乃楷隶之捷也”等,结合行书的特点即可知道答案。

5.思想家陆九渊曾赋诗: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其主张

①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②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③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详解】根据材料“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可知人见墟墓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这悲哀钦敬之心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

故可知陆九渊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地点明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正确。

由材料“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可知,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故可知陆九渊认为在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的存在,③正确。

①是朱熹的观点,与材料不符。

④是王阳明的观点,与材料不符。

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不仅传承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古今图书集成》;

浙东学派黄宗羲;

《万树园赐宴图》;

《抱朴子》;

书圣王羲之;

傅咸《纸赋》

《玄秘塔碑》;

定州富人何明远;

王建《汴路即事》

《梦粱录》;

武器发明家唐福;

《石炭并引》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年间修订的;

浙东学派黄宗羲(1610.9.24-1695.8.12)属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万树园赐宴图》反映了1754年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三策凌的壮观场面。

②《抱朴子》作者为晋代的葛洪;

书圣王羲之为东晋时期书法家;

傅咸《纸赋》作于西晋时期。

③《玄秘塔碑》为唐代柳公权楷书代表作;

定州富人何明远是指唐朝时,定州人何明远特别富有,专以袭胡为业,资财巨万。

④《梦梁录》是南宋吴自牧著;

北宋武器发明家唐福制作了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等;

《石炭并引》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

综上所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排除ABD,所以选C。

7.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资丝厂规模较大的有美国的旗昌丝厂、英国的公平丝厂和怡和丝厂。

进入90年代后,旗昌、怡和继续扩大规模,英国的纶昌、美国的乾康、法国的信昌、德国的瑞纶等厂也相继在上海设立,资本额共有531万元。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①通商口岸的扩大

②允许在中国设厂的刺激

③中国人民购买力的增强

④列强攫取了一系列特权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的数量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中国被迫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通商口岸开放由沿海地区深入到中国腹地,故①正确。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故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的数量越来越多,②正确。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要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大了对民间的搜刮,中国人民负担加重,购买力低下,③错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攫取了一系列特权,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8.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故C项正确。

A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民生主义是发展,排除B。

材料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冲突,排除D。

【点睛】本题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即可知道孙中山主张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方能改造中国社会。

9.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

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己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

(一)在国内,唤起民众。

……

(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该文章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可知是1949年,结合材料内容可知该文章是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D项正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1930年,在理论上论证中国革命道路,与材料不符,排除A。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与材料不符,排除B。

《〈共产党人〉发刊词》发表于193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与材料不符,排除C。

10.下表为《1913-1948年中国产业资本属性结构状况表(部分)》(单位:

万元)

1911/1914

1920

增长%

1936

1947/1948

外国资本

102125

133000

4.50

571758

9.54

73414

-16.35

国家资本

47807

66952

3.81

222454

7.79

420079

6.72

私人资本

28741

57977

10.54

204844

8.21

161499

-2.05

合计

178673

257929

5.16

999056

8.83

654992

-3.61

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

B.外国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C.国家资本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不同资本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迁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1年到1920年、1920-1936年,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948时,民族资本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战争的破坏等;

故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A项正确。

1948年时国家资本的金额远远高于外国资本,故B项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

1948年时国家资本急剧增加,主要和官僚资本膨胀有关,最终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

从1911年到1948年,无论何种资本发展,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

11.193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报导:

“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很多,今天又增加了苏鲁地区一个小城镇的名字。

这里发生的战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日本现代陆军自创建以来在海外战场遭到的第一次重创”。

这个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苏鲁地区一个小城镇的名字”、“这里发生的战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日本现代陆军自创建以来在海外战场遭到的第一次重创”等信息可知该战役是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故C项正确。

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与材料不符,排除A。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发生在山西,与材料不符,排除B。

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38年”、“苏鲁地区一个小城镇的名字”、“这里发生的战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日本现代陆军自创建以来在海外战场遭到的第一次重创”等,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同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

其共同主题是

A.家庭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股份制企业

C.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D.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详解】根据图示“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毛泽东主席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等信息可知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项正确。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会出现“毛泽东主席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排除A。

股份制企业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是“左”倾冒进的产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步走:

一是弄清图示信息“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毛泽东主席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等,二是结合三大改造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3.下图是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行的“号外”,头版新闻报导的引题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该报道的主标题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加强了国防建设,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A项正确。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与材料强调原子弹的意义不符,排除B。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4.日前,台湾媒体发布了一项有关“九二共识”的民调,结果显示:

台湾民众认同“九二共识”的比例达37.4%,超过不认同的35.2%,20-29岁的年轻一代认同度达38.1%。

下列对“九二共识”认识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B.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C.成为两岸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D.直接推动了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它是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符合民众的意愿,A项正确。

“九二共识”是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不是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排除B。

“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并不是“纲领性文件”,排除C。

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九二共识”直接推动的结果,且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前,两岸关系亦有所改善,允许探亲、观光、投资等活动,排除D。

15.中共中央某次会议提出: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次会议应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故D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与材料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不符,排除A。

中共十四大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与材料不符,排除C。

16.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下列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按其出现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②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②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成立。

③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正确顺序是①③②④,排除ACD,所以选B。

17.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反映出罗马法

A.注重调解商业纠纷

B.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C.保留习惯法的痕迹

D.道德意识融入法律

【详解】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古罗马法强调诚信原则,没有诚信是不道德的行为,故道德意识融入法律,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注重调解商业纠纷的信息,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排除A。

材料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的形式且程序繁琐的内容,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保留习惯法的痕迹,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排除C。

【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等,结合罗马法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8.马克思指出:

“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下列项中不属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典型途径的是

A.推销国债,提高赋税

B.商业战争,武力征服

C.贩卖奴隶,掠夺殖民地

D.血腥屠戮,资本输出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原始积累一般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对内是推销国债,提高赋税;

对外通过武力征服、掠夺、奴役、杀戮等办法积累货币资本,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故ABC都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D项错在“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第二工业革命的内容,故D错误,所以选D。

19.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

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

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

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光荣革命

B.一票共和

C.制宪会议

D.炉边谈话

【详解】根据材料“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等信息可知,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史称不流血的政变,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

1875年,在法国国民议会中,共和派仅以1之差战胜君主派,与材料不符,排除B。

1787年,在美国费城的制宪会议中,制定了1787年宪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事例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

20.对下列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1820—1870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A.广阔殖民地是影响英国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B.法德第一次和解推动了两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C.英国工业生产能力在工业革命之后急剧衰退

D.美国新租借法案赢得了稳定的工业生产环境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阔殖民地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市场、资金等,推动了英国工业发展,A项正确。

1870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取得胜利,实现统一,为德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排除B。

从1820到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但该时期英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即将完成工业革命;

且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不等于工业生产能力急剧衰退,排除C。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结束,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美国新租借法案赢得了稳定的工业生产环境,排除D。

21.1934年,美国报纸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这最有可能是针对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

D.《社会保险法》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罗斯福的做法表面上限制了资本家的自由经营,给予工人阶级的一定利益,故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B项正确。

1933年罗斯福通过《紧急银行法》,主要是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信心,与材料不符,排除A。

1935年罗斯福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缓和劳资矛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2.1940年5月,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

他拒绝希特勒发出的劝降诱饵,宣布“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

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英国的坚持抵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项中对英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表述准确的是

A.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小国利益

B.“火炬”行动登陆西西里岛

C.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D.强度莱茵河,会师易北河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0年后,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坚决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

结合选项可知,1945年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故C项正确。

1938年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与德国、意大利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与设问不符,排除A。

火炬行动又称北非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登陆法属北非的军事行动,排除B。

1945年3月,美英等国盟军强渡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挺进;

1945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