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06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7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大人觉经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

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第一讲八大人觉经的概述5

第二讲佛教的世间观10

第三讲多欲为生死的根本15

第四讲知足为守道的根本19

第五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23

第六讲智慧为化愚的根本27

第七讲布施为度人的根本31

第八讲持戒为节欲的根本35

第九讲大乘心为普济的根本39

第十讲八大人觉经的总结43

第一讲八大人觉经的概述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

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

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

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十讲,听以我就将此次演讲的题目定为《佛说八大人觉经十讲》。

佛说本经的因缘

一件事情,总有它的因缘,佛陀为什么要讲说本经?

自然也有一段因缘。

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在法会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请问佛陀道:

“佛陀!

在六和敬的僧团中,忘记自私,忘记小我,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对众生要绝对慈悲,绝对仁爱,这也是我们知道的,但是,佛陀!

在家学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会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关于他们如何求得觉悟,进入涅槃,恳求佛陀指导开示!

佛陀慈祥的微笑着,很欢喜的回答道:

“阿那律!

你所说的是实在的话,你所问的是学大人(菩萨)的问题,我为你说八大人觉,可于昼夜,至心诵念,……”

这就是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

经文的组织

一切经典开始都有“如是我闻”等的六成就,唯有本经没有,因为本经不是佛陀一会所说,乃是片断的缘故,所以经前序分没有“如是我闻”,经后流通分没有“信受奉行”。

本经经文的组织,虽然和其他的经不一样,但本经仍是有首有尾,条目分明,学者极易把握经文的本意。

内容与价值

在佛教里,很多大德都认为本经是最适合在家信众受持的经典,常听人喊“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的口号,究竟如何建立人生佛教?

如何才是在家佛教?

一定要提出圣言量来作为依据,在我想,本经就是建立人生佛教、修学在家佛教的一本最好的宝典!

佛教,虽然是分在家的与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数;

佛教,又分入世的与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着重入世;

佛教,又再分现实人生的与来世受生的,但重点也仍是在现实人生。

经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太虚大师也说: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在佛教里,人生佛教与在家佛教,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这本入世应用的人生宝典——《佛说八大人觉经》,虽然经文只有短短的数百字,但其价值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指出:

本经的内容,像航海的指南针,指示人生的前程!

本经的内容,像午夜的钟声,惊醒人生的迷梦!

本经是认识迷途回归觉路的圣经!

本经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圣经!

经题的解释

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本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要了脱生死,救度众生,于十九岁时,毅然舍弃人间不实的王子虚荣,出家学道;

三十一岁时,终于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觉,说法度生四十九年;

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下进入涅槃。

一切佛经经题均有“佛说”二字,即一切佛经均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此经当然也不例外。

在讲说此经经题的时候,我们先要对“大人”这个名词有所了解,因为这里所讲的大人,不是“大人”、“小人”的大人,也不是指做大官的,或是经营大买卖的才叫做大人。

本经不是告诉人升官发财的方法,本经所讲的大人,是指办了生脱死及广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亦即“菩萨”之意。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我国的文字,是“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的意思。

我们一说到菩萨,有人就会想起供在寺院大雄宝殿中央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

不错,观世音、地藏都是菩萨,但这里所讲的菩萨大人,指的是进入佛门已经发心学道的菩萨。

你们或许要问:

人,怎么可以称做菩萨?

其实,菩萨不是画像,不是光供在三宝殿里给人供养礼拜的,菩萨是象征着活泼泼的人生,有无限的热情,有无量的悲愿,能够自利利他的才是真正的活菩萨。

世间上只要多一个人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多一个菩萨。

菩萨分很多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阶位菩萨。

观世音、地藏、文殊、普贤固然是菩萨,是十地以上的妙觉菩萨。

但若是发心办了生死、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也可称做菩萨,不过,这只能称做初发心的菩萨,或是才有信的菩萨。

此经有“八”条修行成佛的方法,是办了生死、度众生的“大”事业的“人”所应该“觉”悟的“经”典,所以叫做《八大人觉经》。

说起菩萨的觉悟,这就要讲到佛教的心要。

佛教,就是要使众生觉悟之教。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无非要令众生入佛知见,无非要开导众生觉悟之路。

觉是迷的反面,众生流浪生死,轮回六道,迷失了自己本来面目,所以曰迷;

现在若能知道轮回是苦,生死可畏,觉悟到要照此经八条大人修学的法门去实践,此谓之觉。

把佛陀说的这八条欲令众生觉悟的道理集合起来,名曰“经”。

经就是径的意思,径就是路的意思,照着佛陀指示的路径去走,就能达到了脱生死、自在安乐的境界。

凡是道理之所以能被称做经:

在上要契合历万劫而不磨灭的真理,在下要契合千万变化的众生根机。

本经是佛讲说的,而且也是发心的众生所能修学的,所以经名为《佛说八大人觉经》。

译人的考证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本是印度的梵文,把梵文译为汉文,一定要有译者,翻译本经的译者,就是后汉沙门安世高法师。

后汉是朝代名,就是我国光武中兴的后汉;

安息国即是现在的波斯;

沙门通指学道的人,华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谓。

后汉是指安世高出生的时间,安息国是指安世高出生的地方,沙门是指安世高的身分,安世高就是翻译本经的译者。

法师安世高,亦名安清,本为安息国的王子,继位以后,终日劳烦的政治生活,使他极不自由,同时更感到富贵荣华的不实,于是让王位给他的叔叔,他就披着袈裟,出家学道。

法师生有语言天才,通晓三十余国的语言,尤其精通汉文,博览群经,而且能听懂鸟兽的语言,一生神异的事迹很多。

在汉桓帝的时候,他从安息国来到洛阳,翻译的经典共有一百余部,今日所流传的大概只有三十多部。

法师所译的经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辞而不华,质而不野,在我国初期翻译经论的历史上,安世高法师被誉为诸师之冠,可见他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序文的宣讲

东晋时的道安法师把每部佛经都分作三分,就是所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分如头,正宗分如身,流通分如脚。

道安法师这样分判,大家都称赞说:

“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可见这分判的高明。

本经,不是一会所讲的,但本经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仍和其他经典一样完整。

上面的四句经文,就可把他看作序分,做为本经的开场缘起。

做为佛陀的弟子,早晚应该有固定的修持功课。

在佛教里,各个寺院中大都以《楞严咒》、《弥陀经》作为早晚必修的功课。

其实照本经的序分来看,要推行人生佛教,要改变身心的气质,以《八大人觉经》作为早晚称念的课诵,那是非常确实妥当的。

本经虽然可以作为在家信徒早晚受持的经典,但出家弟子更是要受持。

为佛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管出家在家,只要发心信佛,皈依三宝,依佛教而行,皆名为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弟子,要以至诚恳切的心,没有虚伪,没有杂乱,不分春夏秋冬,不问白昼夜晚,把这八项菩萨所应觉悟的事理绵延相续,时时系念,或是高声诵读,或是默念于心,这就是最好的修持。

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这七众弟子都应该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经》,但研究本经的内容,在家的佛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来受持更为适合!

我们现在把《八大人觉经》的八觉,列表如下,以后我们就按照列表来讲解,希望大家至心受持:

 

第二讲佛教的世间观

这是《八大人觉经》说明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人,应有的第一觉悟。

在这一段经文里,也可以说,就是总指佛教的“世间观”。

经文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的是“无常观”,“四大苦空”说的是“苦空观”,“五阴无我”说的是“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说的是“不净观”,我先来讲说“世间的无常观”。

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之谓。

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

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

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

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

我人生存在这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之中,实有对世间认识的必要。

世间,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

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

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而引发对世间错误的认识,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恋、执着,但谁又能战胜无常呢?

《金刚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智度论》也说:

“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

”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固然像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盥洗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

世间、身体、心理都在活动,都在变化,都在不停的迁流,“桑田沧海、沧海桑田”,这世间上的一切,哪一样有永恒性?

哪一样有实在性?

“无常”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

世间既是无常的,国土是危脆的当然不用再说。

国土不安曰“危”,不实曰“脆”,别项不说,就拿台湾及日本的地震来说,每一次大地震,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像这样的国土不就是危脆的吗?

我们把世间的无常观解说清楚了,现在再解说四大的苦空观。

我们常听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会说一句“四大皆空”的话,不过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酒色财气”叫四大,不是说一个人不贪酒色财气,就叫做四大皆空了。

其实,四大苦空,是佛教对世界本质上的说明。

所谓“四大”,就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原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种的原素结合而成的。

这四大原素就是地、水、火、风。

地是以坚硬为性,水是以潮湿为性,火是以温暖为性,风是以流动为性。

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哪一项不是仰赖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所结合而成的?

拿人来说,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

唾涕脓血、痰泪便溺是潮湿性的水大;

体温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

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

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说,一朵花的成长,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适宜的“水”分,要有温暖如“火”的阳光,要有流动的空气和徐“风”,若是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成长开放了。

以四大原素和合的我人身体,为什么要说是苦空的呢?

哲学家老聃说: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

”我人的身体,实在就是众苦积聚而成,在我们的心里上有贪瞋痴烦恼的痛苦,在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在世间上有风灾、水灾、震灾、兵灾等等的痛苦。

苦,紧紧跟随着我们;

苦,紧紧的控制着我们,我们就是在苦中讨生活。

有些人常听到佛教说苦呀苦呀的话,以为学佛就是学吃苦的,或者学佛就非要受苦不可。

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佛教是快乐幸福之教,我们是为了离苦得乐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应该先要认识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乐。

如果在苦中不以为苦,或是在苦中还以为是乐,这样的人,怎么肯修学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门。

过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俩辛苦经营生意,攒了不少积蓄,只是膝下犹虚,一个儿女也没有。

东边拜,西边求,都未能如愿。

年老的夫妇求子心切,想要知道无子的原因,但乡村之中,没有有道行的人可问。

一天,有一个出家未久的人游方经过此地,老夫妇一见大喜,请他回去供养,饱餐以后,请他说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说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

老夫妇诚心诚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于地,头也不抬。

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也不好说他不会说法,不懂这些道理,这时他忽然觉得做一个出家人真是很难,不觉就脱口说道:

“真难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妇一听,这话说中了他们的心坎,他们觉得这句开示,真是至理名言,他俩为了求一个儿子,怎么也求不到,“真难呀!

”这句话让他俩很有同感,赶紧又叩头如捣蒜的不住礼拜起来。

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这对老夫妇如此虔诚,真没有办法可想,他如坐针毡,满身大汗直流,当他难受到极点的时候,不觉又脱口说道:

“苦呀!

这句话在老夫妇听来,好像暮鼓晨钟,他俩觉得一点不错,自己这么大的年纪,连一个儿女都没有,苦呀!

人生真苦呀!

老夫妇听了深受感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来,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没有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是溜之大吉吧!

这老夫妇哭了好久,再静聆开示,没有声音,抬头一看,出家师父已走了,他们觉得这一定是活佛现世,来指点他们迷津,使他们知道人生是苦,从此他俩成为佛法虔诚的奉行者,认真修道,他们终于解脱人生的枷锁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脱;

苦,也是学道的增上缘!

把四大说为苦空观,这是因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幻而不实,在一切虚假之中,还要受着八苦交煎,所以说“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

五阴是什么?

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

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

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

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

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而言。

色,是变碍的意思。

因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变化无常而有所障碍的,物和物之间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坏。

受,是领纳的意思。

知道苦,叫苦受;

知道乐,叫乐受;

不苦不乐的时候,叫不苦不乐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

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

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动,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这都是行的力量。

识,是了别的意思。

如眼能了别认识青黄白黑,耳能了别认识好恶音声,鼻能了别认识香臭之味,舌能了别认识酸甜苦辣,身能了别认识冷暖软硬。

我人业报所集的色身,在时间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这五阴之我。

阴是遮盖的意思,色受想行识的五阴遮盖了我们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众生沉沦苦海就是执着这五阴之我为实有。

五阴无我,就是《心经》里说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指的就是五阴,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五阴无我的意思。

现在五阴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实不过的,我们色心所合的身体,行动自如,要东就东,要西就西,所受的苦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要说五阴无我呢?

原来,五阴之我,不过是假因缘暂时的和合,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说“无我”。

一说到“无我”,大家总是很害怕,“无我”之声,像是一个空空的原子弹,要把有情所执的“我”炸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大家对这种大乘无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实,我们若不能照空虚妄的五阴之我,真心之我又怎么能显现呢?

把虚妄的去除了,真实的就会显现出来。

乌云消了,朗朗的晴空才会出现。

就是学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阴无我,仍然无法获得解脱,仍然会被世间的一切虚假所囚。

宋朝时,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官封大学士的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禅师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

“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

“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

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

好的!

请你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

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苏东坡玉带,成了稀世价值连城的古物!

本经说“五阴无我”,最好的解释还是本经的经文,为什么说“五阴无我”?

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前面我们曾讲过,我人身体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离散也就“灭”了;

有情的身心,在迁流不息的“变”化着,在昔此今彼的迁“异”着。

这五蕴和合的我,是“虚”而不实的,是“伪”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无”有“主”宰。

讲过了世间的无常观、四大的苦空观、五阴的无我观,最后应该讲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良心!

虽然大家高叫着人要有良心,但没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

那些身犯的奸淫,手犯的窃盗,口犯的恶言,主宰着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着硫酸,把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浇毁得面目全非;

亲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谈心的朋友分尸灭迹,这些惨绝人寰的罪恶,不就是导源于心吗?

一个人因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矇蔽了,私心的气焰高了,什么义理人情可以不讲,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

在这个世间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会国家的战争,莫不由于私心的蛊惑!

现在的社会,倡导科学的发明,鼓励艺术的进步,目的不外是增进人类的快乐幸福,但这仍然只是治标,因为科学、艺术并不能完全制止人类的犯罪,所以在科学、艺术之后,若能发扬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良知发掘出来,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缘外境,这才能使世界获得安宁和平,使人类获得真正福祉!

世间的人,平常最爱的是美好的身体,最关心的是众多的财富,但到人生最后的时候,身体、财富却无法带走;

人在生之日最不关心的是“心”,但到告别世间时,紧紧跟随我们而去的却是“心”!

为身体享受忙碌的人多,为自心净化修持的人少,难怪世间的缺陷是如此之多!

身体、财富不是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

《华严经》云:

“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

”又云: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是恶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谓善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罢了。

因为心易造恶,所以招感这有为的身形。

假若易恶为善,虽有身体,当下就清净解脱了。

能照上面说的道理观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渐脱离生死的苦海!

所以第一觉悟的经文结尾说: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上面所讲的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综合这一段经文是说,要学菩萨了生脱死、广度众生的人,第一应该觉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实在说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

执着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

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

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远离生死众苦的轮回。

把上面的第一觉悟,用表说明如下:

第三讲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是说佛教的世界观;

从第二觉悟一直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讲到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

讲到空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的世界;

讲到有情,有佛、菩萨、天、人等的十法界众生。

佛教所包含的道理虽很广泛,但佛教所讲的还是以人生问题为主。

说起人生问题,就会联想到人生所必须的衣食、育乐、婚姻等等的问题上去,其实,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死问题。

今日大家所标榜的都是在谋求人类的幸福,但科学的发达,艺术的昌明,文学的优美,政治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解除人类的痛苦,因为科学、艺术、文学、政治只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但不能解脱人生的生死。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生死死,受着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引起的。

学术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苏东坡说: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一切学术改进人的生活,但也助长人的欲望,所以科学也好,艺术也好,文学、政治也好,对人类是功罪参半,它增进人类的幸福,也带给人类苦恼。

欲壑难填的世间,大家争求着声色货利的欲乐,对于欲乐中隐藏的痛苦,并不畏惧,这都是由于众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轮回中,以苦为乐,积习难返,终日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寻求解脱。

经典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在印度恒河的岸边,有一队背着鱼笼从市场赶回家的妇女,在路上遇到一阵豪雨,这时,天渐渐的暗下来,但离家还有五、六里的路途,正当她们无法可想的时候,恰好有一个花店的主人留她们在家过夜。

屋内全是花,充满了芬芳的香味,她们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来后,却怎样也睡不着,芬芳的花香使她们反而感到不习惯,直到晨鸡报晓的时候,她们都还不能入睡。

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女人,去把鱼笼拿来放在床头,腥味盖覆花香,这样,她们才安然的睡了一会儿。

被欲所囚的世间,污秽腥臭,大家久处其中,反而以为快乐,就如喜闻腥味的那群妇女一般。

当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坏的,经里说欲有杂染欲和善法欲之分。

内心不净,贪着外境的名利声色是欲,有着为人服务的理想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也是欲。

所以,每一个人应增长善法欲,而减少杂染欲。

可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杂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难怪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常常诃欲了。

大家所希望满足的欲望,不是眷属增多的欲,就是资用丰富的欲;

不是升官发财的欲,就是长生不老的欲。

其实这些欲就真能带给人快乐吗?

父子、母女、师生、僚属、夫妻、兄弟、亲友、僮仆等的眷属欲是满足了,但是,亲爱的眷属有时反而成为冤家。

“不是冤家不聚头”,兄弟阋墙,父子反目,夫妇离婚,僮仆害主,恩爱的眷属反目后连路人都不如,聪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满足眷属欲呢?

除了眷属欲,人的资用欲也很强烈,衣食住行要求其丰富,土地金钱是越多越好,每个人都希望资用方面的物质能够增加,其实,有时反为资用的物质拖累。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

财色当前,朋友义气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问,人不成其为人,就给资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属欲、资用欲以外,还有自体欲,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总希望面容要美丽,力气要强健,寿命要久长,可是世相是无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几何?

就是古人说的三不朽:

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业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

贪财,得到财不一定快乐,人为财忙的很多;

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乐,人为名累的很多;

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乐,人为色亡的很多;

可见“多欲为苦”的这句经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