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94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宋信州今上饶市开国公施师点奇闻轶事与古迹遗存文档格式.docx

长婿儒林郎,信州弋阳县丞刘炳,生前向金仙院(今信江书院)修建捐资;

次婿从仕郎,两浙东路安抚司斡办公事,后为朝廷待制官赵汝谈。

二.现上饶与施师点相关的古迹遗存

1.正宪公龙洋寺(守坟寺)功德院。

公师点,薨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二月廿二日,当日,正宪公龙洋寺功德院省降牒碑,尚书省(今称国务院)牒,礼户部状准,都省批送下发承议郎,知临安监官,兼兵马都监施枱(公次子)状照会,致仕本家就近自备木植造坟庵一所,在现广丰县枧底镇溪西村与上饶县花厅镇周村交界处的下洋山(又称龙洋山,宦山)历来属于上饶县花厅乡周村管辖地。

以山名命为龙洋寺,永充本家功德院。

并下文破例规定:

①朝廷(国家)核拨守坟寺专款;

②令从本家选请有心力者,有关於国家专一焚修香火,照管松楸,凡守坟寺者必须遵循法理道德;

③内外臣僚不得指射有守坟寺额,不许外人侵占殡葬,寺院充守坟功德院;

④如遇州县非理,科敷差使(公务官员)借故生事等并行蠲免(免除),仍不许官司及应千诸等人指名安下其常住赡莹田地等朝旨奉禄;

⑤特旨:

准此令勘当行下信州照条施行。

施师点龙洋寺功德院距今820多年,历经元、明、清、民国以及“文革”破四旧直至2000年之前皆有专人守护,焚修香火,深受历朝历代官府,世人民众敬仰爱护,未遭破坏,完好无损。

据今当地村民传说:

在清末民国年间,龙洋寺所在村庄发生了一桩神奇的圣事,秋季稻谷成熟即将收割时,一连几天多家农户田里的稻谷成片被离奇地毁掉又不见谷子、足迹踪影,消息很快传遍村庄,胆小怕事的村民夜间都不敢出门,却有个胆大的村民说:

自已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害民,当晚夜深人静时,就悄悄地躲在远处察看稻田的动静,果然看见从龙洋寺外走来一匹白马,行走无声,直奔稻田,大口地啃起稻子来。

自已心想,当地没有村民养马,行走与吃稻谷都听不到声响,想到此时,吓得连粗气都不敢出,直等到白马吃饱离去后,才连滚带趴地跑回家。

并说早上到稻田细看,只见少了很多稻子,却看不到马的脚印,可以肯定是精怪。

便当即提议乡亲们联合起来,如何驱赶或消灭白马精的计谋。

因此当晚在深夜之前,所有身强力壮的村民都在约定时间,各自抄着家伙,刀、枪、棍棒、铜锣等器具,隐藏在稻田周围等待白马到来。

到了下半夜果然见到白马直奔稻田正想张口吃谷时,村民们锋拥而起,锣声,喊杀声震天动地,“白马”立即转身直奔龙洋寺而去,村民们紧追不舍,一口气就追到龙洋寺入口处,却早已不见“白马”的踪影。

众人议论纷纷,“白马”不可能腾天入地?

此时有人指着龙洋寺外岩壁底部雕塑的白马图像大声叫道:

就是它成了妖精出来祸害我们的,砸了它,让它无处可藏!

众人七嘴八舌,一拥而上,就将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白马塑像遗迹砸得粉碎,“尸骨无遗”,结果什么宝贝、“妖怪”也没有,展现在村民与世人面前的只有一幅珍稀的“君臣议政”浮雕图像(见摄于2005年时的实地照片)。

但白马精祸害村民的神话故事至今仍在传播与编造,当地两县的村镇乡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而施师点龙洋寺功德院却已于2002年拆改为佛庙“黄潭寺”(可谓“荒唐事”)。

2.施师点故居“花厅”。

故居名曰花厅,在今江西上饶县花厅镇(现花厅镇政府所在地)。

上饶县花厅乡(古上邑丰溪)是施氏鼻祖发源所在地,距今近千年历史。

到北宋末南宋初,自施师点曾祖、祖、父为三代名臣。

至施师点四代皆封为国公。

在施师点与兄施师古(字圣时)同朝官授朝散大夫时,居地丰溪(今花厅镇)封为霅川郡,后封施师点为上饶郡(宋信州)开国公。

因故居宅第建造规模宏大而独特,厅堂分上中下三厅,古朴典雅、雕梁画栋、色彩斑斓,故美其名曰“花厅”。

后世人为了纪念施师点与其烈祖烈宗为国为民的事迹功德,就将原地名丰溪改称为花厅乡直至今日。

其故居宅园内设有学堂,至今仍有两排教学房仅存于现花厅镇镇政府园内。

古宅居已于2003年前拆除。

3.施师点在上饶古城的宅居与府堂。

公师点与兄师固同朝为官后,兄弟分迁,师点徙居上邑(上饶县)古城堡黄荆山底,金仙院(今信江书院)后黄家山居住数载,号居士。

后再移居古城堡外下墩(今信江中路工商银行大楼处)建宅居。

近舍有园数亩,设有狮子弄,桃花弄,青石弄。

敕建府堂(相府)于青石弄(现遗址和相府都保护的较为完好)。

南宋待制官朱熹亲笔为施师点题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刻于青石碣,今仍立于府堂之上(即上饶市信州区博物馆)。

施师点宅居已于2000年之前拆毁。

府堂(宰相府)于2006年已误定为民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上饶神话传奇的“鸡寺晨钟”(实为鸡莺寺与神钟)。

鸡莺寺即现信州区水南街原上饶地区老酒厂办公楼后的古寺。

特注:

本人于1981年部队转业时与家人就居住在鸡莺寺内近两年,对该寺的内外构造风格、特征、标志与《施氏宗谱》绘图标志完全一致,于《信江书院志》绘图标志地点完全相同,其用料石材、砖、瓦等的材质、产地、雕刻工艺等都于相府的建筑材料相一致,主要标志纪念物为鳌头等一切情况都了如指掌。

最令世人民众难以忘怀的是:

“鸡莺寺”麻石大门框顶梁(进门左)刻有繁体“鷄鶯寺”三个字和“淳熙十三年八月”的朝代年月。

“神钟”即今有关报称:

“江南钟王”,神钟乃是鸡莺寺中的附属专用祭祀器具。

该古青铜大钟据报道市信州区博物馆的资料记载:

鸡莺寺古铜钟,高2.83米,直径1.7米,厚0.12米,现重4.12吨……1957年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我省重点保护文物。

该古钟在1985年前后一直安置在市老体育中心(西)沿河路内的古钟亭中,配有宋体千字青石碑,本人在1985年多次目睹手抚感慨万千。

2003年前后被移至东岳庙下道路外侧,现不知其下落何处。

据《施氏宗谱》家录绘图标志和《信江书院志》绘图所标,以及市内民众世代口传的与古迹遗存的下落地点都是完全一致的,但“鸡莺(应)寺”与“神(晨)钟”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的传说不一。

现本人经对上述史料与古迹遗存和各种传说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的看法与结论是:

应以史记文图与古迹遗存物为依据更有说服力,更为靠谱真实,又能经得起历史推测检验。

在此作点简述:

“鸡莺寺”传奇故事的来历。

鸡莺寺位于今信州区水南街(原地区老酒厂防空洞前),其所在地是施师点敕建府堂的首选地。

当建造府堂的基础材料备齐到位,土建平整早已动工,就待择日奠基。

谁知事事难料,当奠基打桩后(据祖上世代相传)上饶古城内连续三天夜间鸡狗不叫,随即便谣言四起:

“上饶(信州,原称霅川郡)开国公施师点建造府堂,奠基后连日鸡狗不叫,上饶要出天子啰……!

这种谣言在封建王朝时代,一旦传到帝王的耳朵里,那就是杀头灭族的天大死罪。

因此,谣言一出,负责建造府堂的下属与家人即刻抢先告知了施师点。

公师点当即决断停止此处的府堂建造,择日另选府堂建造地点,此事刻不容缓,以防小人作祟,祸国殃民。

因此,谣言迅速平定消除后,重新选择了古城堡外下墩建造府堂。

在下墩狮子弄的府堂(相府)建造竣工后,又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八月之前建造了“鸡莺寺”(现有史料与古迹遗址可以佐证)。

据先祖世代口传,当年施师点建造鸡莺寺与铜钟的主要原由:

一是由于发生谣言风波导致府堂停建,是件极为凶险不吉之事,而原先计划安排运置在府堂首选地的所有建筑材料都不宜用于其他建筑工程,以免不吉或引发别的谣言事端;

二是为了让后人不要忘记这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幕后背景,以及谣言甚行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三是让人们通过祀拜“鸡莺寺”,听到“神钟”长鸣,祈祷天地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幸福安康。

并告诫历史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做人准则,成为世人吸取历史教训的见证。

并于淳熙十三年八月正式取名为“鸡莺寺”刻于门梁之上。

再说“神钟”的来历。

所谓“神钟”原本只是鸡莺寺的祭祀专用特制青铜钟,距今皆有830年历史。

对于“鸡寺神钟”的传奇故事,本人自幼六岁就一直聆听已故慈母口传:

原本鸡莺寺中铸制的两口青铜钟,大小不一,大为雄,音响高忼洪亮;

小为雌,铸制的特别精美,声音清脆优雅。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鸡寺铜钟”建造铸制成功祭祀朝拜之时,同时撞击所谓“雌雄铜钟”,声震如雷,响彻云霄,经道听途说和奸诈小人有意讹传,并以讹传讹:

“此钟神物也,能声震临安(今杭州)皇宫,必是犯上作乱之器”等谣言。

并早已报知皇上,寿皇宋孝宗竟勃然大怒,诘问此情因何而起,即命速查原委,同时诏施师点进京入朝问明情由。

施师点奉旨到廷,向寿皇孝宗说明了原委,并再三请求辞去自己的相位,回居地信州调养身体,直言道:

“施(圣与)又岂敢轻为去计以贱躯,去年以来疾病与东宫(太子妃)频仍抄家祸患儿,妇,长(兄)是因自己受皇上的恩宠,超过了太庙东宫的原由,所致今日的结果。

臣闻居宠思危者,古书之格言,知进而不退者,易经之垂戒……,如惟贪宠利不知退休,灾祸就会到来,更多的忠良即遭无故残害。

”并说“铜钟是神物”,陛下何不运来京都测验便可知晓。

孝宗皇帝为平息谣言风波,随传口喻,将其中一只特别精美而相对较小的青铜钟运到临安皇宫,召集文武百官,王亲国戚到场验证是何神物。

经采用各种方式击打铜钟,除了清脆优雅的声音在皇宫院内回响之外,并无任何怪异现象发生。

此事经迅速查明实情,确认纯属谣言惑众,制造事端。

因事涉东宫太子妃,所谓的“神钟”事件就此了之。

而南宋信州另一口精美别致的青铜钟也就永远栖身于临安皇宫,一去不复返。

施师点等忠臣良将,又于淳熙十年正月十一日除端明殿学士鉴书枢密院事一奏控免。

寿皇宋孝宗说:

卿靖重有守,识虑深远,想重用已很久了。

因此,未过十日诏兼参知政事,官复原职。

八月除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同提举令公师点赏同宰臣奏事。

这就是“鸡寺神钟”历史故事的事实真相。

5.东岳庙,古岩寺。

施师点在移居下墩建宅居住后,因多种原由促使又在古城东比邻不远处(信江河南北边山坳中)建造了“东岳护国寺”(东岳庙)和“古岩寺”(观音庙)。

现皆已修葺一新,香火甚旺。

6.“太子庙”,原称“仁惠殿”(有青石刻字匾为证)。

太子庙即太子或皇上到上饶(古信州)察访民情,州县时,以仁爱之心,恩惠百姓民众与处理政务、居住的场所。

现已作为店面及办公活动场所,变得面目全非。

太子庙旁的居民小组仍保存了原“仁惠殿”的石刻字匾和宋孝宗的木雕遗像,皆完好无损。

而太子庙(仁惠殿)距施师点相府(青石弄)与居舍(狮子弄)均约二百米处的信江中路(西)。

7.“太极宫”,“八角塘”。

是施师点曾祖施安奭(赠少保,封成国公)始建于北宋末,位于今上饶市信州区信江中路大菜场内,是施安奭研练太极神功与居住的场所。

安奭公有遗像图,传赞曰:

博学明之天理,究万物之根源,发太极之奇蕴,得孔孟之本原。

8.“金仙院”(即今信江书院)。

是施师点先祖出资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据《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三卷记载: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月,立大学生三舍法。

神宗即位后注意儒学,自京师至郡县既皆有学(校)。

后宋微宗于崇宁四年(1105)五月崇拜道教,宋微宗于1117年2月至上清宝箓宫,命林灵素讲道经。

自此后每次设大斋,朝廷拨钱银数万,谓之千道会。

宋微宗于同年4月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又于1118年9月在官办儒教大学院里设立道学博士。

10月设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

并于宋宣和元年(1119),宋诏:

“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之号,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

寺为宫,院为观”】。

为信州府治官办的儒、道合而为一的典型书院,书院所在地的黄荆(金)山亦称道观山。

施师点生前及卒后和其历代子孙皆屡屡捐钱银,田产给金仙院作增葺之资。

朝廷及州县并多次下文令金仙院主持僧依奉照据刻之於石,安能久远。

施师点薨于宋绍熙三年(1192)二月廿二日,朝廷尚书省(今称国务院)为纪念正宪公(师点)的历史功德,即当日下文将“金仙院”改称“崇亲广教禅院”。

后又于宋淳祐七年(1247)四月十一日与同年八月廿八日和宋开庆元年(1259)五月初九日三次降旨(下文)复称金仙院(今称信江书院)。

并一直公开沿称至一九八二年才挂牌改称“信江书院”。

到2003年之前古楼阁内仍挂着施振忠的四幅手书字画;

书院原前大门古楼阁东面二楼外白粉墙上仍有巨幅“太白醉洒图”,其桌案下端写有“金仙院”三个字(古楼阁于2008年前拆除,其钟灵台青石刻字匾等拆旧换新。

9.龙渥塔又称龙潭塔和魁德塔,七层四门八角,双奎塔,五层三门八角。

现仅存两塔,都以鰲头为建筑纪念标志。

而双奎塔于2009年修整时已将双奎塔青石刻字匾拆除。

因双奎塔建造在龟山顶端,后世人便俗称乌龟塔。

现玫编成五桂塔。

三.施师点部分事迹功德

(一)、施师点两次考第大独占鳌头。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宋以临安府学改建为国立太(大)学。

当时文教监司高闶成四方之土云集,公(师点年方十八)甫冠。

高公一见其文,称赞其深醇有古风,独以义理胜人,皆诵其文为渠式,置之前列,寻援以学职进士。

年二十七以舍选奉旨到廷建言献策,对解陈述,即调復州(今湖北天门)任教授,因母丧未就,服孝满后。

宰相(枢密)王綸欲以官职荐公,公师点推辞道:

“选人未历一日考第大,臣就仓促有论荐,岂不动侥幸者之心愿”。

婉言谢绝后不久退就临安府学教授。

寿皇(孝宗)赵昚嗣位,寤寐英贤,于宋隆兴元年(1163)正月,施师点时年38岁,陈文再次书考,文章(考卷)当国列榜首,声望益都,姓名进一步在临安都城回响扩大。

在与孝宗皇帝议政建言,赐对深契,随后命试馆职。

(二)、施师点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反对议和分裂。

孝宗嗣位后也想与虏(金)议和,公(师点)直言道:

虏非诚服以陛下,其坚意於战的决心没改,从遣宰相点谏官来看,凡畏懦者皆被斥。

现虏(金)见威令如此,惧怕从大举以来不可抵挡,势力不对等,故委意气盟。

陛下不可以和。

应缓备增修军事,圣德固结人心,器重使用人才,严明军纪法规,节财用屯田积谷,自治之策熟究而力行之。

后于宋淳熙八年(1181),寿皇(孝宗)曰:

观卿所奏公(师点)辅器也,十月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充金国贺正旦使。

公师点出使金国途中,赋诗以明心志曰:

《奉使金国大风吟》

昨夜江风特地寒,直逾伊落向秦关;

地平千里无遮蔽,扫尽燕山势未拦!

公奉宋旨出使虏(金),拒议和,舌战虏廷群臣,不惧威逼利诱,慷慨陈词。

一日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虏相以亲王将至,命公(师点)退一位,公屹立不动。

相议者复至,公正色曰:

班立已定,尚何为久之终不徒步。

其大臣诘相议考以南朝(宋)大使不肯移奈何,班列相目骇愕,知公有守也。

公师点一身正气,以理服人,迫使金主雍向宋称臣进贡,今秋必祭(微,钦二君),铁定砖等。

为大宋朝洗刷了认叔称侄,进贡割地的奇耻大辱。

制止了宋金因频繁的战乱而造成祸国殃民的人为深重灾难,改变了民不聊生,国无宁日的局面,为整个国家争取到一个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宝贵时机,此后宋金辽夏二十多年无战乱边挠,相安和谐,国家统一的好趋势,成为圣宋中兴时期。

淳熙九年(1182)出使金国使返复命,因公师点不辱使命,孝宗皇帝嘉欢不已,知公忠诚亮直,议论慷慨,认为可任大事。

明堂大礼(庆功大会上)命为执绥官(负责国家安抚的最高官员),备顾问按旧例,登自辂侧(皇帝乘坐的车辆侧边)。

孝宗见公师点体魁梧,恐陟降非,便对宰执说:

执绥官可令随朕后或执典故以言,遂宣谕:

至今日起,令卫士扶掖以登。

时人荣之。

(三)、施师点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以文治军,受抚百姓,为官者首应忠诚亮直,法令当先自身践履,行政办事公正廉明,荐举贤能,疾小人,反贪蠹,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一生为国为民,直言不讳,无私无畏。

1.论依法治国。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赐对,公师点论:

“法令违反历史客观发展规律与人民意愿时,民众有疑心,是法令本身有错误或官吏不依照法规行政办事,请自今议法不善者,必下其说于群臣各条上己行之。

法欲变之,法孰利孰害,酌其是非而从违之”。

2.策言救荒事。

乾道元年(1165)正月,曾因频年旱蝗水涝策言救荒事,公师点时任馆职,策言尤切直谓:

古者荒政,君则衣市襟本素车驽马,膳不祭肺食,不举乐,驰道不除土(简译:

君皇在灾荒时的吃,穿,住,行与市民同甘共苦);

马不食谷;

功不兴祭事;

勿辑工役;

勿兴建宫室与楼堂观所等国俗民事,悉蒙施行。

即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检讨官二年,圣政书成受赏,改宣教郎。

3.输忠纳谋贬池州。

吏部尚书陈俊卿举公师点自代迁校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三年。

此时寿王(宋孝宗)有志中原,虞允文,梁克家秉事枢。

公师点贻书二,其略曰:

皇上天资英特,将大有为,以复故疆正太(超出正常的程度)。

臣输忠纳谋,举无遗算(出乎意料不予采纳)。

越王十年教训,十年生聚和汉武帝不见义师,无纪不可谓教战,胜则益户,失师则下理寺坐牢,首谋不进则复诛,所以征伐四出靡(没有)不如意(的历史典故)。

今国库平常钱米所在虚数,水毁火旱,十室九空,不可谓聚民;

今尺土未广而已应战多之赏,误国之将往往无罚,甚至累年月而加节(符节:

调兵用的凭证)钺(兵器)命出师(兵),而遽(急速)盼恩宠,诛赏安在哉(惩罚奖赏哪里去了)?

经济天下当天下士图之。

狂妄男子道听途说,抵掌谈边事,大部分听后都记录上报加之曹司官员又不负责任地夸大炫耀,来动摇欺骗宋孝宗皇帝作出错误出兵中原与金决战的决定。

不仅听不进施师点再三直言进谏规劝,公师点反而被贬除知筠州(今四川筠连县),因父终丧未就。

据《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

因宋孝宗有志中愿心切,且不听施师点的建议举荐与规劝,而一意孤行偏听鼓惑之言和出兵两路主帅用人不当,致宋师溃败,军资军械殆尽。

孝宗乃议讲和,不得依虏(金)主议定和谈:

称金主为叔,宋(孝宗)为侄,割地进贡的奇耻大辱。

4.严以律已,依法治郡。

淳熙二年(1175)除知池州(今安微贵池)。

公师点因先前输忠纳谋,贻书进谏被贬筠州,因太师公(父邦实)终丧服孝未就。

孝期满除知池州(公在池期间,身负重托,治郡有方,赏罚分明,严以律已,功绩显著)。

公向寿皇宋孝宗辞行时言:

“池为宿兵之地,士卒旧多为奸利以扰民,欲严加裁戢。

又言:

朝廷检括官产池为钱二十二万缗(每缗为一千文铜钱),而仅得三万,盖官吏希赏,指瘠薄为膏腴,以虚数而细直(这种情形持续不断地发生存在)。

民不愿售,必至抑配,愿行复佑。

佛老之宫,糜金饰像,地宝有限,不当弃如泥沙(意指:

当地有限的珍贵古迹遗存,不应弃毁与漠视)。

朝廷尤不宜崇奉以骇闻听,治郡以镇静不挠为先,受抚百姓,重於形,申明条教(重视法制宣传教育),使之循化(自觉遵守)。

元奸宿豪为民蠹者必绳之以法”。

当年池州遭大灾欠收,公师点悉心赈给,环千里不知其为,无岁转徙,就食者数千人获全其生。

诸将以公诚意相孚(信服),严戒军士,无敢千令(不敢违令)及受代。

后于淳熙四年公师点奉旨回朝时,池州民众空城遮道,不忍其去。

刘忠肃公洪(迈)为江东道安抚使语僚属(师点)曰:

池守真儒者之政也,皆他司状其事上于(指公师点上报奏请与皇上交办的事情都予以处理解决了)。

5.稳中求进,任贤使能。

宋淳熙四年(1177)公还,报奏事,寿皇孝宗称嘉。

因问朝廷报政,公师点言:

除授太骤,百司庶府迁代之速为今日大弊。

愿考核群臣,能办事称职者,增秩赐金,进视三公司(官署)也,何必速代为是纷纷。

上(孝宗)纳之,回谕曰:

卿谦退靖重,除(授)秘书丞。

七月迁考功郎,赐对公言:

治狱之官,民命所系,列曹州郡按资格而入,情谬!

贪阘无考也,铨衡之弊,未易遽革,外之主者当有以兼之罢免易置,务得其人,民众几乎不冤。

经明行修不求闻达,明习兵法,沉沦草野之人,无世无之,当下荐进之,令使才望之士为时而出,可以侍士,气收人心。

九月兼礼部郎官。

6.注重教学育人与改制旧例。

五年(1178)除授国子司业,诸生固(本来)已迎服,公一日上堂延(推迟)见诸生,勉之:

“学古且务讲求治乱之体(亲身实践),使可为世用,旧例年取诸生分数高者第(名次)为优择校,十分定为优校者,如是则士之升选,且少必有淹滞之欢(有弊端不合理)。

公师点当月奏书:

优其等使易以应选,武学先审人物,而后试入(教育要求学生所学要为国为民所用,指出了之前教学存在的弊病,提出了教学改制的建议等)。

十一月迁秘书少监。

7.六年(1179)五月轮对言:

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朝廷历年屡拨钱物救济民众,而民众几乎得不到恩惠)。

原因是陛下怕失去监司,州郡,县官吏的信赖,郡邑搜求,惟恐财赋不集,拆变加耗,预借科罚等,因此在下诏的同时没有明令禁止条规,具体抚恤又不公开透明,又无监管惩罚举措。

以至各县官急索,专权私下衰(按等级递减)与吏。

然而朝廷抚恤专款,民未得恩惠,反而要加重科税负担。

公言:

今明堂事生,月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1178)以前,凡各色悉宜除之,如是则深山穷谷之民晓然知,陛下德意实惠之及广矣,不然民日困,官日迫。

臣未知所由济也(注:

否则我也不知该怎么办了)。

,寿皇曰:

非卿不闻此言(注,宋孝宗说:

不对,以卿的见识与声望不可能会这样的)。

诏:

从之赦下,欢声沸然,民为少舒。

日厝会要二书成,俱晋秩(指:

由公师点将原放置的朝廷政务重大会议纪要分类撰写成规范文本,两书成功后,都进俸禄)。

十一月兼权太子左谕德,十二月兼权中书舍人。

8.论求才之道:

依法始严,以进不为迁就顺旨之言,国家无穷之计当广储人才,任用真才实能,壅遏任人唯亲。

七年(1180)兼太子右庶子,七月迁秘书监。

九月除中书舍人兼太子左庶子,论:

“求才之道,莫如(适合)荐举,则中外孰(意为:

谁)不究心搜罗人才,以副东求(以各种方式设法得到),於是申明荐举之令而不如所举之法始严。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充馆伴使。

八年(1181)正月,兼权礼部侍郎,二月赐对(师点)直言:

人君操爵线之柄,以为砺世磨钝之具,其术不可使之穷。

今除授太骤,递迁太速,与郡不易,郡报至累数政造化之权,几穷咸取,然有不足之欢,等级不密资格不严,弊之,至此无足怪者,苟惟授之,以渐而以序,陛郡不易得,而不至久,次则上之所予,下之所得,始不病矣?

浙西旱余濒湖陂荡尽为陆地,豪民乘时略据规为围田或霪雨过差尾闾不泄,水势涨溢为害莫大,不可不预计。

上(孝宗皇帝)善之,因此下根括(彻底综合治理)之令。

九月除给事中(官职)。

时(自)太子詹事已命(据《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

乾道七年1171年2月因宋孝宗长子詹即庄文太子谋权篡位死,庆王赵恺以次当立。

孝宗以恭王赵惇英武,乃越次进封赵恺为魏王,而立赵惇为太子)。

因此孝宗先后两次坚持令增员攫用公兼之列属春宫(太庙)前后五年无非(没有错误或不是)。

公以正伦谹议开广,圣心时取前古治乱兴亡可如鉴戒者:

“以进不为迁就顺旨之言。

十月赐对言:

“比年人物骫骳(意指:

近年来,人物拘泥保守,不切实际,迂腐),士气耗荣,人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