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91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

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

思考:

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

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

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

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

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5、师引导:

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

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

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地看问题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

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

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

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

(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

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

那什么是山岭?

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侧看,奇峰陡峭;

远看,隐天蔽日;

近看,危崖险岩;

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

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

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

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

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

是看他的优点呢?

还是看缺点呢?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

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

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

《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

(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

(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

正面;

侧:

侧面;

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

侧面呢?

(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

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

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

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1.知识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了解诗句的意思;

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

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

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

齐背《望庐山瀑布》。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

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

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

(结合课文注释)

题:

书写。

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

师评价。

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读得怎么样?

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谁愿意来试一试

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很响亮

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很有感情。

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

(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

(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

你能画一画吗?

(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

(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

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

(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

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

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

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

(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

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

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

(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

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

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

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

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我知道了。

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

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

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

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

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

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

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

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

(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

套用古诗的话说:

真是……生接:

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再比如说: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

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

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

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

(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

编小故事;

配上音乐,吟唱;

书法。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二、初学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