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63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docx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0724修改稿

气象部门基层台站职工科学发展主题远程培训讲义

第一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内容提要】

本讲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分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新要求,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介绍了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任务。

【学习要点】

了解和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加深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等决策部署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基层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一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这种变化与变革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气象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首先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气象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1我国气象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气象事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业务技术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又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气象事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主线进一步清晰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确立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国气象局进一步确定了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报预测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的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技术路线,进一步确立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发展主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理论不断完善。

中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

——气象服务更深更广,效益和影响进一步凸显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与各部门的合作卓有成效,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汶川特大地震、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全运会、上海市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深受好评。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能力不断提高,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外交谈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气象现代化加快进程,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已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418个国家气象站已全部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已达33111个,可提供每10分钟一次的观测数据,观测时空密度大大提高,实现了观测资料实时汇集和共享。

实现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和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更新换代。

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网初步形成,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已达168部,并实现6分钟一次的数据实时传输和拼图联网。

  天气预报预测能力不断增强,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

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和数值预报产品广泛应用,使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实现了由传统的人工分析为主的定性分析预报方式向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方法的自动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分析预报的重大变革。

——自主创新已彰显成效,气象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逐步形成了由“一院八所”、省级气象科研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部门重点实验室、一批共建的联合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等构成的气象科研与开发体系,“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日渐形成。

组织开展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型科学试验,大大提高了我国气象科技水平。

成立了数值预报创新基地,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缩小了我国数值预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风云-2号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MICAPS)”、“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等研究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气象部门坚定推进干部“四化”,加强了高层次领军人才、一线专门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了一支以大气科学为主体,电子、通信、遥感、农林、环境、生态、经济、管理等多种专业有机融合的气象人才队伍,队伍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气象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得到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截止2010年底,气象部门有“两院”院士8名,教授或正研级研究人员532人,1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人才工程”,职工队伍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比例达到55.0%,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上升到13.1%。

高度重视和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优化。

西部地区和基层台站人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

  中国气象局的职能进一步调整优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由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共同构成的气象现代化新格局初步建立。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计划财务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气象事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截止2008年底,中国气象局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技合作和交流,与23个国家和地区气象部门签订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协议,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O)自愿合作计划(VCP)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气象仪器设备在内的多方面援助。

气象与军事、地质、海洋、交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航空、体育、安监、林业、旅游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的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大。

  ——气象法规标准日趋完善,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

  气象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1994年,我国第一部气象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颁布实施,1999年,我国第一个气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2002年,颁布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并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截止2008年底,各省(区、市)先后出台了97部与气象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国气象局修订了19部部门规章,气象法规体系逐步健全。

中国气象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43部规范性文件和一系列技术规范,制定气象国家标准20项和气象行业标准101项,气象预报服务、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得到了规范。

行业监督、技术交流、组织协调、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电子政务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气象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取得成果,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

  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和优化部门指导党建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到2008年底,全国气象部门共有党支部2504个,基层气象台站建有独立党支部的比例达到97%,中共党员规模达到43074名。

全部门已有99%的单位建成文明单位,全国31个省(区、市)气象部门全部建成了文明系统(行业)。

气象部门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大力推进气象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气象宣传和科普工作。

气象出版、气象报纸、气象科技期刊、气象展览(科普)馆、气象科普基地等气象文化阵地蓬勃发展。

气象台站综合业务能力大幅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001—2008年,仅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达23亿元,为34%的基层气象台站新建了业务用房,100多个艰苦气象台站配备了交通工具,改善了业务用房、观测场、通信、水电、供暖等基础设施,特别是西部和边远艰苦气象台站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气象事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气象部门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更加关心和关注气象工作。

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两年内分别就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出台重要文件,从十七大报告到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涉及到气象工作。

2009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专门发来贺信,温家宝总理亲临中国气象局视察并作重要讲话,回良玉副总理听取气象工作汇报并发来贺信。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气象服务成效的高度肯定,对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高度期待。

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正如回良玉副总理指出,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气象工作非常重要,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气象工作非常艰苦,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气象工作非常光荣,是一项令人尊敬的事业。

  60年的实践,我国气象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为继续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二是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三是坚持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四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改善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五是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和发展先进气象文化不动摇,不断凝聚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2当前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气象事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一系列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并着力解决气象事业在科学技术、业务服务、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决策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谋划未来发展。

当前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增长需求不相适应

  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仅体现在预报预测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上,更重要的体现于适应社会各方面服务需求的能力。

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普及率与社会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满足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决策,以及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在巩固和提升气象业务科技水平的同时,着力把业务科技实力和现代化建设的成绩转化为强大的气象服务能力,是当前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不可否认,有些业务生长于科研体系中,带有相当大的科学研究成分,业务化的要求很高但速度不快。

有些业务实际上是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之所以也出现滞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业务规范、业务产品、技术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地改造和变革。

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国际热点问题,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又与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里面有着大量的服务需求。

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如果只停留于传统的农业气象情报和粮食产量预报,就难以真正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因此,必须围绕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的需要,按照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三个系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遵循气象科技发展规律,重视和加强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重大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绝大部分是用于观测系统。

相比较而言,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发展进步缓慢,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则明显滞后。

这与当时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我国气象观测系统不仅与国际先进技术有着很大的差距,也与气象预报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进行气象观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理所应当,势在必行。

但是,这种“一头领先”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大量的观测技术和装备所产生的海量观测资料,并没有很好地在预报服务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造成观测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在观测系统本身,也包括下游的预报业务和服务业务发展的滞后,观测资料应用能力不强。

同样,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与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发展不平衡和相互脱节的问题也依然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健康发展。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各系统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是预报预测准确率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薄弱环节是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业务化、实体化和社会化水平不高。

  ——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三个体系发展不协调

  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2020年中国气象事业的奋斗目标,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能力的基本要求。

由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与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共同构成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好现代气象业务,现代气象业务是决定气象现代化目标能否按期实现、服务能力能否真正得到提高的关键,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是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困难最大、任务最繁重的环节,也是聚集各种资源,实现统筹集约、协调发展的重点,包括资金、科技、人才、信息、装备等资源都要有机融合、高效配置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惟有具备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才能真正具有竞争优势,具备可持续的综合实力。

相对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而言,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对于气象事业发展更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但又是我们与国际上差距最大的方面。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总体实力上,更重要也是更关键的是我们在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的创新依然薄弱,科技对业务服务的支撑作用,人才对科技和业务的保障作用,业务对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科技、人才和业务发展相互脱节。

  ——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不协调

  过去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过于薄弱,与发达国家气象现代化水平的差距较大。

从1998年合肥第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成到现在,中国气象局用了不到10年时间建成了135部雷达。

从2003年启动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开始,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建成了20000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

中国气象局实现了静止气象卫星的双星运行和互为备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速度很快,数值预报模式的分辨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这些现代化建设的确使气象部门的面貌、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有了明显改变。

但是,回过头来看,这样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数量的飞跃,但质量不容乐观。

自动气象站五花八门,技术水平和稳定性参差不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快要全部建成了,但相当多的功能和产品却不能得到应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了,但还是出现了许多技术和质量问题,卫星资料的应用仍然相当薄弱。

重硬轻软、重建设轻管理和保障、重技术的先进性轻技术的稳定性和成熟性等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结构性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一直没有很好地下功夫去解决,影响和制约了现代化技术装备运行的稳定性及其效益的发挥。

  ——区域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中国气象局长期关注区域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努力缩小区域气象事业发展的差距,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至少现在看来,基本观测业务无论是环境还是装备,东西部几乎没有明显差别,甚至对青海、西藏等地的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要求更高,单站建设投入更大。

但是,仍然不能忽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西部地区艰苦台站多,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生活保障标准差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气象部门一己之力也难以改变,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想尽办法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队伍,也稳定气象业务。

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最大的差距就是人才培养和队伍稳定,包括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并不完全表现在西部地区各方面都差,东部地区各方面都好。

东部地区发展虽然超前,但也面临着新的“成长中的烦恼”,出现了基层台站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等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新形势下的区域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既要解决共性问题,也要解决新的突出问题。

  ——国家、区域、省、地(市)、县级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从综合实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来看,层次越高,要求也越高,下的功夫也越大,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发展要求。

由于分工不同、职责不同、要求不同,没有必要强调各层级绝对的平衡。

观察和分析这方面的问题,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重点是要看到相对的不平衡。

既要合理地确定各层级的业务服务职能,也要合理地确定业务服务的标准。

实现各层级的协调发展,关键是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框架下,使每一级气象部门都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而不是单纯地削弱哪一级业务。

1.3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气象部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加快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对气象工作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对气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课题,又对气象服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既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投入;政府职能转变,既加大了气象部门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也增强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气象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以下新需求,实现气象事业更大的发展。

  ——防灾减灾、服务民生迫切需要气象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乡生产生活秩序所带来的影响将更加严重,社会防御突发气象灾害的难度将不断增加。

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各行各业,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发展大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迫切需要气象基础科技支撑

  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

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是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最迫切的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态环境脆弱。

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合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资源,对开展典型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对减少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损失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气象服务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更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都离不开气象服务作保障。

为广大农民的福祉安康保驾护航,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气象学科不断向地球气候系统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国际气象防灾减灾不断向综合预警、早期预警方向发展,气象服务不断向多元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气象观测继续向多圈层全程、实时和定量监测方向发展;天气预测预报继续向无缝隙的方向发展;气候预测预估模式继续向更广领域、更加集成的气候系统模式方向发展;与气象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继续向超大规模集成、网格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们应跟踪世界前沿,并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思路

  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认识问题、实践问题和实际效果。

2.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一个科学体系,应当全面理解和把握,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2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同时,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最显著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