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79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docx

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完美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1、大学生活的变化

1学习要求②生活环境③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4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律

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4字方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第四节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

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特征

1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3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4理想是多方面的和多类型的

5理想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定义: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知识的稳定性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二、理想信念重要意义:

(*)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4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5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6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实施:

(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二)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A•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B.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C.面临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含义:

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怎样树立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表现:

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见解上

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三、中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

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定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人民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

核心。

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人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并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三)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四、做忠实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基础]、思想[灵魂]和行为[体现]三个基本方面。

一、推进祖国统一

1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3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4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增强国防意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及其主要表现

时代精神的定义: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改革创新是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

1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

2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

3树立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二)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三)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1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

2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

3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的定义:

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

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来体现)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二)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三)人生价值

三、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的定义:

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的定义:

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包含人生的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的定义: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

2.社会价值的定义: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3.二者关系:

(*)

1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

2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

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普遍标准: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人生环境的定义:

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促进人生与他人和谐所坚持的原则:

平等、诚信、宽容、互助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正确认识竞争;正确认识合作;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定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起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⑵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⑷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本质

⑴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I

⑵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中华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⑴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⑵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⑶讲求谦让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⑷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⑸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⑹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⑴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⑵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⑶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第三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3、的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困难和阻力会更大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力量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2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3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三节家庭美德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一)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过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5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二是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三是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1谨慎对待结婚成家

2、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

3、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三)弘扬家庭美德

1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2、营造良好家风

3、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四节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1.个人品德的特点

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2.个人品德的作用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1.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

2•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韧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

2.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思并重的方法。

(2)省察克治的方法。

(3)慎独自律的方法。

(4)积善成德的方法

(5)知行统一的方法。

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主动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发明创造等社会实践

三、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1、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2、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3、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第六章学习宪法精神建设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广义:

法律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狭义:

仅指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的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3社会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综上三点,将法律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量保障实施的,反映由

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

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的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一)法律的本质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1奴隶制法律

2封建制法律

3资本主义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

第二节我们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从法律的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3、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4、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一):

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及法律适用

第三节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我国的国家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一)宪法相关法

(二)民法商法

(三)行政法

(四)经济法

(五)社会法

(六)刑法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一)诉讼法

(二)非诉讼程序法

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建设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经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的定义:

指依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制规律、法治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

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包含几层含义: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实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3.人权保障(宪法保障是基础,立法保障是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关键环节,司法救济是最后防线)

4.正当程序(中立性是底线标准,参与性是核心要素、公开性是重要特征、时限性是内在要

求)

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书本,收听收看法制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