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92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9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docx

初三上册教案112课

东凤二中

 

初三历史备课组冯立艺

《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使学生认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注意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必要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例证法和对比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观察、比较等方面,同时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是平等的。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课程导入】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中外有很多神话传说。

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

当然,这些只是神话传说。

现代人类起源于什么呢?

它是怎样发展成为现代人类的?

世界上的三大主要人种是如何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人类又经历了哪两个不同的时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发展变化呢?

【学习过程】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如人类社会最初的发展与演进可以采用下图:

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采用如下图示:

【本课小结】

一种社会:

原始社会;两个阶段:

原始人群、氏族社会;三大人种:

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四个人类进化阶段: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课前准备】

1、现代人类可能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2、南方古猿属于“”。

它经过长期的和,终于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

人类在距今形成。

3、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和

四种进化阶段。

世界史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

4、人类社会先经历氏族,后经历氏族,根本原因是。

【当堂反馈】

中考试题分析

(2008年,北京)目前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不包括(   )

A.黄种人 B.黑种人C.白种人                D.红种人

1.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劳动  C.生产力发展  D.生产工具的进步

2.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进化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

①早期猿人 ②晚期猿人 ③早期智人 ④晚期智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3.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C.体貌特征不同D.生活习俗不同

4、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有很多,你认为下面对人类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帝造人说  B.女娲造人说C.人是由古代的猿类演变而来的   D.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

5.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的说法,不正确的(  )

A.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B.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C.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D.人们按照血缘关系居住在一起的

6.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女子主动把经济大权让给男子

C.采集和狩猎水平的提高                    D.男子性别意识的提高和复苏

【课后作业】练习册,P2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出现、统一的时间,金字塔式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早期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金字塔,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唯物史观:

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奴隶主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

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课程导入】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

随着生产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人类文明。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多产生于亚非的大河、大江流域。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

谁能说出他们产生于哪条大河流域呢?

【学习过程】

【本课小结】

四大流域: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

四大古国: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四大成就:

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万里长城

四大种姓:

婆罗门、刹地利、吠舍、首陀罗

【课前准备】

一、填空题

1、四大上古文明分别是、、、。

2、古埃及发祥于(填河流名称)其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3、古巴比伦发祥于(填河流名称),该国的是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古印度发祥于(填河流名称),该国的等级制度为。

5、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类别包括、、、;掌握神权

的等级是、刹帝利包括、、吠舍的职责和义务是

,最底层被压迫的是。

【当堂反馈】

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安徽)下图中的古代巨型建筑和雕像,至今仍屹立于(   )

 

A.印度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C.两河流域      D.黄河流域

2.(2008年,广丰县)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

A.金字塔   B.佛教      C.《汉谟拉比法典》    D.星期制度

3、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            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D.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尼罗河哺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B.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C.尼罗河是古埃及的内河          D.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国土范围

 5.《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中国

 6.一位游客在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看到一块黑色石柱,上面刻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你知道这部法典的制定者是(   )

 A.法老胡夫      B.释迦牟尼      C.婆罗门贵族      D.国王汉谟拉比

【课后作业】练习册P5,第16题

【教学反思】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证明了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教学难点】

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课程导入】

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和其产生的大致时间以及这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今天为什么西方比东方要先进发达呢?

西方的文明起源于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

【学习过程】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本课小结】

1、希腊文明——西方文明的摇篮

雅典:

希腊的重要城邦之一,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全盛。

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课前准备】

1、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

2、公元前8世纪,希腊各地陆续出现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其中以和最为典型。

3、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当政期间达到全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

,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

4、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

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

公元前27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它与的中国一样,是古代世界强大的帝国之一。

公元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

476年灭亡了。

西欧随之终结。

【当堂反馈】

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夏季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的雅典点燃。

从历史上来看,古代希腊是(     )    

A.东方文明的摇篮     B.游牧文明的摇篮     C.西方文明的摇篮       D.农业文明的摇篮

2.有人说:

“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她”是指(     )

A.古代埃及         B.古代雅典       C.古代印度        D.古代罗马

 3.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

当时雅典的执政者是(     )      

A.伯利克里        B.凯撒           C.屋大维          D.克伦威尔

4.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

“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     )

 A.疆域最辽阔   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C.经济最繁荣    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

5.人类早期文明中明显具有海洋文明特征的是(     )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中华文明

【课后作业】——抄写到作业本上做

1、雅典城邦在哪一人物统治时期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步培养结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

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导入】

古代日本是怎样兴起的?

它又是如何统一的?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过哪些影响?

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阿拉伯国家是如何从相互仇杀走向统一的?

穆罕默德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

伊斯兰教是怎样产生的?

它在阿拉伯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吧。

【学习过程】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本课小结】

本课重点学习了古代日本的大化改新——仿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还学习了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以及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

【课前准备】

1、日本的大化改新开始于世纪,是参照中国制度而实施改革的。

2、大化改新内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收归国有,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

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作用: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向过渡的标志。

【当堂反馈】

中考试题分析

1.古代中国光照四邻,日本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其实是仿照

A.中国秦朝制度    B.中国汉朝制度    C.中国隋唐制度         D.中国明清制度 

2、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

公元7世纪,在学习中国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明治维新           D.废除农奴制改革

3、太原市解放路上有一座宗教建筑清真寺。

与清真寺有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4、世界三大宗教不包括

 A.道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

5、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

A.大化改新       B.商鞅变法   C.明治维新       D.1861年农奴制改革

6、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    )

 A.古代印度       B.巴勒斯坦地区     C.阿拉伯半岛       D.古代埃及

【课后作业】——抄写到作业本上做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⑴这是哪个国家哪次改革的内容?

⑵这次改革发生时,日本在位的天皇是谁?

⑶这次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教学反思】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讲述琅城起义故事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探究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2.过程与方法

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

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课程导入】

1、教师向学生简介什么是中古史:

中古史也叫中世纪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学习过程】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本课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忙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

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与基督教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

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知识要点归纳:

一次改革:

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一大宗教:

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和影响)

一国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城市复兴: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课前准备】

1、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推行改革,内容是:

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服兵役。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的权力。

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3、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4、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东罗马帝国定都。

君士坦丁堡原称,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

6、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兴起。

,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延续了的拜占廷帝国灭亡。

【当堂反馈】

中考试题分析

1.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城市市民为了夺取自治权,采用了金钱赎买或武力斗争等方式,其中,通过武力斗争争取自治权的典型例子是

A.牛津    B.威尼斯    C.琅城    D.曼切斯特

2、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     )

A.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  B.创立基督教赢得人心

 C.将罗马附近的地区送给教皇       D.领导琅城市民争取城市自治

3、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王国中,最大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4、“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句话适应于(   )

A.亚洲    B.美洲    C.西欧    D.非洲

5、15世纪中期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西欧早期资本家包括①手工业者②商人 ③富裕商人 ④银行家(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课后作业】——抄写到作业本上做

练习册P13,第14题,抄题不用画图!

【教学反思】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来讲述各个战争的过程。

只要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讲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所以战争从未在人类历史中长时间地停留过;但是在客观上战争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要培养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课程导入】

教师讲述:

在古代世界里的交往里有两种方式:

暴力冲突与文明交往,同学们知道古代世界又那些著名俄战争吗?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又有什么影响?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一起来探讨吧。

【学习过程】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本课小结】

古代世界的著名战争:

1、希波战争(古代世界东西方的第一次碰撞),2、亚历山大帝东征,3、罗马帝国的扩张;但是战争充满着暴力和灾难,但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

【课前准备】

1、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方式主要包括和;亚欧大陆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是。

2、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最终赢得胜利。

3、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4、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另一方面,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当堂反馈】

中考试题分析

1.奥运赛场上马拉松运动员要跑42千米多的路程,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意志。

马拉松长跑项目来源于:

A.亚历山大东侵波斯    B.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C.希波战争     D.伊苏斯之战

2.(2006年,宜昌市)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这说明(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3、今天埃及北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有一个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海港,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是(   )

 A.汉谟拉比      B.大流士一世     C.冈比西斯     D.亚历山大

4.安东尼自豪地称地中海是“我们的海”,请你判断他应该生活在(   )

 A.罗马帝国时代                  B.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

 C.希腊伯里克利时代              D.埃及法老时代

5.历史学家说“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暴力”,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包括(   )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环境破坏     D.文化传播

6.有关古代世界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古代世界战争大多规模大,范围广

 B.希波战争进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胜利

 C.古代世界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传播

 D.有些古代国家通过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课后作业】——抄写到作业本上做

列举三个古代世界著名的战争,简述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课程导入】

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古代世界的交往有两种方式,上一节课学了一种——暴力冲突,那还有一种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学习过程】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本课小结】

1、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

2、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