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021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

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

教学设计从表格呈现数据到变成一幅图,并利用图中书本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

再将表格呈现为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更加明了。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

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

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

第一道题目,学校里捐书活动对算法的巩固,以及在过程中的算法优化;

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进一步理解。

冬冬去河里游泳是不是有危险,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解决。

第三题是班级阅读量引导整个温州市、全国的阅读量,从小到大的延伸。

这个过程中对班级阅读量那么大的鼓励,对我们处在阅读危机中该做什么给予建议。

这几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听取多位前辈的评价和建议后,对平均数这一堂课感悟更深。

现总结如下:

  

(一)平均数的理解不够。

  这是一堂概念性的课,而这一个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

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平均数方法的计算,而忽视了或者说少重视了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悟的时间不够。

  在第三环节的第2题的练习中,让学生思考冬冬是不是有危险的题目中,让学生说的不透彻,而且没有深入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仔细考虑,终其原因是对“平均数意义”的不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人的实际水平。

  (三)语言过于抽象。

  平均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教师抽象的语言去描述抽象,那学生如何理解?

是的,在本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反复琢磨,使学生有易于接受理解。

  (四)课堂内容不扎实。

  这一节课,上下来的总体感觉是太过于粗糙,走马光花,该深入时没有透。

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吃透教材。

  一堂好的课必须反复磨练,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记者问一位数学老师,您的课为什么上得这么出色。

这位数学老师只是浅浅地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备这堂课。

是啊!

每一堂课,都是一场演出,台下多少工夫都是进步,台上的表演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演绎。

《平均数》教学反思2

  《平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

  《平均数》这一堂课,在本校上过四次,在商城小学也上过一次。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但是总觉得不尽人意。

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套圈比赛的的情境,引入新课。

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

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

  全面。

第一道题目,三次分苹果是对平均数算法的巩固,以及在过程中的算法优化;

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进一步理解;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平均数,体会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

而最后一题是平均数的应用。

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平均数方法的计算,而忽视了或者说少重视了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在第二环节的第三层次“回顾与总结”中,教师强调地较多,而没有给予学生多的时间去参与、去感悟,使学生的理解很粗糙、很浮夸。

这一环节的不当处理,使学生在解决“篮球队员身高问题”时出现了“篮球队员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的误解,仔细考虑,终其原因是对“平均数意义”的不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人的实际水平。

  如果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慢慢地参透“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的范围”等,那么学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上完这节课后,我思忖中,是不是出一些简单关于平均数概念的判断题,使学生在判断中去悟平均数。

  诚如商城小学时教导所说,平均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教师抽象的语言去描述抽象,那学生如何理解?

是的,在本堂课中,很多关于平均数的描述过于抽象,比如说,“在每组数据中,可能正好是平均数的,像男生队中的----,也可能在一组数据中没有正好是平均数的,就像女生队,它们或高于平均数,或低于平均数。

”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反复琢磨,使学生有易于接受理解。

  《平均数》这一内容是一堂“种子课”,何为种子课?

就是说这一节课是接下来学习“众数”“中位数”等其它概念的起始。

这一内容必须上扎实了,上好了,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节课,上下来的总体感觉是太过于粗糙,走马光花,该深入时没有透。

比如说,对于最后一个练习,可以突破书本上的问题,给学生多一些思维绽放,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回答“要使橘子的平均销量超过苹果,周六应该卖出多少箱?

”在讨论中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很敏感的,只要一天有变化,平均数就会改变。

每一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平均数》教学反思3

  平均数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容易接受,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获取知识,我设计了一些情景教学,并且让学生在操作、分析、讨论中去获取知识。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认为在教学中,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让学生帮小明的妈妈解决一个难题引入,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帮小明的妈妈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引入后,学生已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再出示4个数86、100、96、94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得出94后,再让学生讨论平均数94与四个数中的94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计算自己收集的连续4个月的水费、电费、电话费,再让学生预测下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景中搜集、整理数据,教师选择了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三: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完平均数后,我提问: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求平均数?

”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了有很多地方用到求平均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班内的“小百灵”给同学们唱歌,其余学生做评委,然后算出他的平均成绩,再让学生调查听课老师的年龄,这一设计,使同学们认识到现实生活当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准备的材料不充足,学生所学知识不扎实。

《平均数》教学反思4

  6月12日我执教三年级“平均数”第二课时。

在教学时,我首先多媒体“丽丽分糖果”让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分比较方便。

在新课时,让学生计算开心队和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时,我让学生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选择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其中有6个小组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在计算时,他们都觉得很困难,我提议他们可用另一种方法计算。

只有一个小组用“总数÷

份数﹦平均数”的方法计算,而且能正确地计算出来。

我因此向学生说明:

两种方法的特点,移多补少的方法只宜数据相差不大,而且份数不多。

用“总数÷

份数﹦平均数”的方法比较方便,计算结果也准确,这个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和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之后我出了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效果也很好。

整个教学可能时间控制得不够好,使学生练习的机会少一些。

《平均数》教学反思5

  学习了本节课,又通过书中的一些练习题,我想到了许多,总结如下: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

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

进一步强化求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更好!

创设合适情境对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有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的确是个很关键的。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教学例题时,我忽略了“估算"

这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

平均数会大于15吗?

会小于11吗?

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

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后面的练习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平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

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

  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

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

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

教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和意识,这样更有助于笔算的教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也是口算和估算的一种应用。

  三、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

  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

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

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

根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

求平均数"

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

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把平均数引进平时的日常生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理解数学就在________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平均数用途这么大,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它。

《平均数》教学反思6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首先我以一个小故事引入新课,小红去游泳发现游泳池边写着:

此游泳池平均水深1。

3米,小孩子请在大人陪同下游泳。

小红身高1.4米会有危险吗?

在孩子们的争论声中,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出示例1情境图后,当孩子们提出平均每天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后,我首先让孩子通过观察统计图探索如何求平均数。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

还有一部分学生数感较强,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

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

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怎样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不仅从比较两个“7”的含义,还原统计图的过程中理解它的“虚拟”。

如何感知平均数的区间,让学生观察课件上最多最少平均线3条线之间的关系,再闪烁最多最少两条线,学生直观感知了平均数的区间,为什么平均数会出现在最多最少之间,学生用“移多补少”来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一节课结束了,但是课堂上的问题和反思还是有很多,在这堂课中其实对于求平均数孩子们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对于平均数的意义学生也理解比较透彻,而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求平均数和理解意义上,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比如说在计算求平均数时,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移多补少的方法来简化计算,减轻计算负担,而我忽略了对孩子们这方面意识的培养。

另外练习的层次不够鲜明,在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再增加让孩子求总数该如何求,数学应该培养孩子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平均数》教学反思7

  《统计: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妈妈分桃子的事例,通过教师的贴图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猴妈妈分桃子的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

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

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

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

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此外,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

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

在小刚的一家三口用水情况以及面对严重缺水地区的用水情况比较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受到了要节约用水的意识,很多学生都明白了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

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

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反思8

  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

难在对“权”的理解。

从小时侯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

而加权平均数的特点是并没出现所有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只是给了权数,这就引起学生的困惑,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巧引“权”字。

从特例入手。

举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试成绩,有些成绩多次出现,让学生求平均成绩。

此时会出现方法的不同,教师继续引导,若两个班级人数相同,各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有了,如何求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若两个班级人数不相同,怎样求?

再举学生身边的几个例子。

  这样,很自然引导学生从计算方法的不同上升为两种平均数的定义。

  二、重析“权”字。

从三个角度,

(1)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

(学生已理解)

(2)表示数据所占的比数;

(3)表示数据所占的百分比。

(可以由已举的例子各个数据的次数引导学生将它们改写成比、百分比的形式加以分析)

  这样,将“权”的三个角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权”的实质。

  三、多练“权”字。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好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能够总结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个数据的权数相同。

  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

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一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

可以类比小学数学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代替,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从而减小了运算量,也比较好理解。

在讲解加权平均数中第一种类型时,可以类比学习,这里的“权数”是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理解并不困难。

所以可以说它并不难。

例如,计算小组平均得分:

6个95分,5个84分,3个100分,1个75分,该组平均成绩为多少?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