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086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

②恶草具:

粗劣的饭食。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陈涉起而王陈________ 

②使使归项王(内心)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A.放弃

B.捐税

C.捐赠

D.收集

②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 

A.满意

B.意外

C.意图

D.怀疑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5)概述陈平的离间计谋的实施过程。

(6)分析陈平的人物形象。

【答案】

(1)称王;

使者

(2)A;

D

(3)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4)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5)第一步,向汉王索要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

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

使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

第二步,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

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

“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

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

使项王怀疑亚父。

(6)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贪生怕死、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

通过写分肉及陈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陈平为人公正;

通过写魏王不信任重视陈平,被挤兑逃跑,害怕项王的强暴逃跑,写出了他的贪生怕死;

由对项王实行离间计体现它足智多谋。

【解析】【分析】

(1)陈涉起而王陈,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使使归项王(内心),使,名词,使者。

(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翻译为:

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翻译为:

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故本题选AD。

(3)本题翻译赋分点有:

至于,到了这时候;

行功爵邑,按功劳行赏、授爵封邑;

重,意动用法,看重;

以此,因此;

附,依附。

(4)本题“使使至汉”省略了主语“项王”。

“汉王为太牢”主语为“汉王”和前面的主语又不一致,前面断开翻译为汉王准备太牢,“太牢”为名词中间不断开,故太牢后面断,“具举”和“进见楚使”主语一直又省略主语,故中间断。

(5)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根据题干,去文章中划定答题区间,由“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学生翻译总结即可。

(6)由“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

‘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学生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⑴称王 

使者

⑵A;

⑶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⑷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⑸第一步,向汉王索要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

第二步,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

⑹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贪生怕死、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

【点评】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

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

父老乡亲们说:

“好啊,陈家的孩子做主持!

”陈平说:

“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以前陈平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

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

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

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

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

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

项王不答应。

汉王对陈平说:

“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

“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

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但是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

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

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

”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

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

在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

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

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

还自南郊,谓共人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

丕之言若是可也。

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

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

何也?

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

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

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

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

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

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

积十余年,人曰:

“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

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

至于尧死,天下曰:

“久矣,舜之君我也。

”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

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

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

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

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

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

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

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

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

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

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

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

“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

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

”曰:

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

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

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注释】①忘:

遗忘:

系:

拥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我者舜也 

明:

引导 

B. 

舜之君我也 

君:

君主

C. 

禹旁行天下 

旁行:

走遍 

D. 

丕嗣而禅 

嗣:

继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

吾知之矣 

俯察品类之盛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 

拔剑撞而破之 

天下若丧考妣 

若亡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曰:

②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答案】

(1)B

(2)C

(3)A

(4)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①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1)B项,“君”,结合“舜”“我”分析,名词“君主”错误,动词,当君主、做君主。

句意: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故选B。

(2)A项,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舒缓语气;

用于句末,表判断。

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好像;

如果。

故选C。

(3)A项,“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错误。

“由丕以来皆笑之”,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

故选A。

(4)“能乎”,可以吗,可以独立成句,前后应该断开;

“吾”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抓住“小争”“大争”分析,两句应该对称;

“尧”作为“无以已之”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

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5)①“往”,以前;

“所谓”,所说的;

“果”,结局,与“因”相对;

“乌”,文言疑问词,哪、何;

“或”,代词,有的人;

“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匿”,隐藏、躲藏、隐匿。

②“若”,像;

“是”,代词,这样做;

“不能”,没有办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尧”;

“与”,禅让。

⑴B;

⑵C;

⑶A;

⑷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⑸①人们说: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

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

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

“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

”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

我柳先生说:

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

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

那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

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

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

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

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

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

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

“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

”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

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

人们说:

“隐居起来了。

”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

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

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

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

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

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

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

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

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

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们遗忘的;

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

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

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

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

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

所以我说:

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

有人问:

“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

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我回答说:

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

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

其中当时年幼而还活着的人,尧设法不让他们怀念拥戴自己。

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

子罕》)

材料二: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

材料三: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1)结合材料三,说说“韫椟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沽之哉!

沽之哉!

”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心情。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

【答案】

(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2)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

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1)“韫”意为藏,“椟”即盒子,“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盒子里,结合“有美玉于斯”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而“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体现了一种急迫心情。

(2)本题中,根据“我待贾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为官;

根据材料一又知孔子入仕有其原则,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⑵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再结合语段分析人物语言透露的心理因素。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材料一:

孔子说:

“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大概是要完了吧!

”(《论语·

材料二:

年轻的后辈是值得寄予厚望的!

怎么能知道后来人的将来不如今日呢?

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而不被人知,那他就不会使人产生敬仰和没有大望了!

材料三:

子贡说:

“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

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

”孔子回答说:

“要卖,要把它卖了啊。

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

“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

【注释】①知:

通“智”。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________,“劝”是指________。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