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192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docx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校本教材

总资产利润率的行业平均值为7.71%,远高于国内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但首都机场、厦门机场的总资产利润率水平则处于行业中下游,盈利能力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如果能帮助医院获得银行的贷款,无疑将能促进销售额的增加。

在这一点上,管理学教授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贷款是一条路,采用租赁方式也未偿不可,另外是否可以考虑担保的方式。

从事销售的两位产品经理认为,如果公司能够协助客户一定程度地解决货款支付问题,那么现在很大一批资金不是很充实的医院在短时间内可能变成彩超的用户或增加额外的需求,毕竟这项投资是非常经济的。

不过她们也指出,上述几种方式存在着货款流失的隐患,希望公司能将这种风险以合适的条件转嫁到代理商的身上;往往代理商和用户在同一地区,在获得政府、银行等的支持和监督跟踪货款上比公司有利得多。

鉴于上述分析,中国机场业也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根据如下:

EA=(A/Q)*⊿Q/⊿A为需求的广告弹性,即广告支出增长1%所引起的需求变化的百分比;EP=%⊿Q/%⊿P=P/Q*⊿Q/⊿P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即价格发生1%的变化将会引起的需求的变化。

当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1时,需求具有弹性;如果价格弹性小于1,则需求缺乏弹性。

最后,从各样本机场公司股票价格的绝对水平看,根据2002年国际上同类型上市机场股份公司加权平均市盈率水平为18.22(见下表),可以得出各上市机场公司的预期股票价格为:

上海机场:

7.83元;首都机场:

2.37元;深圳机场:

7.29元;厦门机场:

3.35元。

而2002年12月31日各机场上市公司的当前股票价格分别为:

上海机场8.98元,首都机场1.75元,深圳机场8.25元,厦门机场:

10.09元。

可以看出,市场高估了厦门机场股票价格,其业绩增长应当难以长期支持这样高的市盈率水平。

而首都机场股票价格由于其历史市盈率平均水平处于13-15的水平,远低于国际同类机场上市公司,从这一点来看,首都机场股票价格是被低估了,但另一方面,结合首都机场财务状况、资产管理水平、盈利水平等因素,也反映了投资者对国内机场上市公司的谨慎态度。

3.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医学科学研究机构405

资本结构的决策应当考虑融资与资产类型的对应。

理想的融资——资产对应是:

短期借款应当用作流动资金,而长期负债和股权式融资应当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或作为长期投资。

否则,资产形成的收益和偿债能力会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可能引起财务支付和重新融资困难的风险,因此要求对这样的风险管理应当更加细心。

这种风险包括重新融资时利息率的变动和融资的市场可接受性。

企业面临的竞争是经营应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地说,资本越密集的公司,就越依赖于长期举债和股权式融资。

因此,机场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该行业资本结构中长期资本为主要资本来源,并且各上市公司上市前都是股权式融资为主,主要是国有资本金和募集的股本金,但随着国家减少在机场的直接投入以及机场属地化改革,上市机场公司开始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开始逐步加大长期债务融资份额,但为避免财务风险,上海机场采取了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以解决长期资本来源问题。

4.3现金流状况

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53.78%和42.28%。

其中上海机场、深圳机场均高于或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而首都机场和厦门机场则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并且,从该两个指标间的差距上看,上海机场只相差5.69个百分点,首都机场相差28.06个百分点,厦门机场为18.28个百分点,显示各机场在期间费用上的支出差异较大,深圳机场则由于投资等非营业性盈利导致净利润上升。

第一章《论语》选读

一、原文选读

※1.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注释】道:

有两种解释:

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齐:

整顿、约束。

免:

避免、躲避。

耻:

羞耻之心。

格:

有两种解释:

一为“来”引申为归服;二为“正”。

【大意】孔子说:

“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注释】仆:

驾车。

 庶:

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大意】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

“人口真多呀!

”冉有说:

“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

”孔子说:

“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

“已经富裕了又该做些什么?

”孔子说:

“教育他们。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注释】性:

指先天素质,即天赋人性。

习:

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各种环境的影响。

【大意】各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所受环境影响习染不同,才拉远了差距。

※4.“

”“

愚;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注释】女:

通“汝”,你。

居:

坐。

愚:

受人愚弄。

荡:

放荡。

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贼:

害。

绞:

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大意】孔子说:

“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

”子路回答说:

“没有。

”孔子说:

“坐下!

我告诉你。

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5.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注释】以:

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目的。

可译为“来”或“以便”。

下面几个“以”用法同此。

斯:

代词。

指代“修已以敬”。

而已:

罢了,够了。

安人:

使他人安乐。

安:

使动用法。

病:

缺点。

【大意】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孔子说:

“修养自己而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子路问:

“像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

“进一步修养自己,使亲人朋辈安乐。

”子路又问:

“像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

“更进一步修养自己,来使天下老百姓都得到安乐。

而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恐怕也没有完全做到呢!

6.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注释】行:

社会实践。

【大意】孔子用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文献,实践,忠诚、信实。

※7.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注释】有:

同“又”。

立:

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

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随;逾,越过;矩,规矩。

【大意】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能站得住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大自然运行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注释】箪:

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

乐于学。

【大意】孔子说:

“颜回真是贤良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真是贤良啊!

※9.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注释】躬自厚:

重责自己即严于律己。

【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10.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克己:

克制自己,指修己。

复:

回复;复礼:

回复到礼制道上。

天下归仁:

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

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目:

具体的条目,纲目。

回:

颜回。

古人自称用名。

不敏:

不聪敏,迟钝,笨。

事:

从事,实行,照着做。

斯:

这,这些,代词。

【大意】颜渊问仁德。

孔子说: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制的轨道上,这就是仁。

一旦能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细目。

”孔子说:

“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

“我虽然不够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11.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注释】省:

反省,自我检查。

疚:

内疚、惭愧。

【大意】司马牛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说: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道:

“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

“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12.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注释】重:

庄重。

威:

威严。

固:

牢固。

忠信:

忠诚,讲信用。

主忠信:

以忠诚信实为根本。

友:

意动用法,是“以……为友”。

过:

作动词,犯过失。

惮:

害怕。

【大意】孔子说: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则不牢固。

要以忠信为根本。

不要与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13.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大意】孔子说:

“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

※14.子曰: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注释】何有:

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说:

“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连自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5.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大意】孔子说:

“以前我对别人,听他怎么说就信他怎么做;现在我对别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

从宰予身上让我有了这种改变。

16.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

“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1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大意】孔子说: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18.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注释】抑:

只是。

云尔:

如此。

【大意】孔子说:

“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

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

”公西华说:

“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19.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注释】愤:

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

悱:

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

角。

【大意】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

※20.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大意】孔子说:

“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2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学而》)

【注释】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

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

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

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

(yun)恼怒,怨恨。

 

君子:

《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说:

“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 

※22.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大意】孔子说:

“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2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注释】罔:

迷惑。

则:

那么。

殆:

危险。

【大意】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24.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注释】以:

连词,表示目的。

可译为“去”或“用以”。

【大意】孔子说: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

二、学习提示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

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纂、编辑之意。

语,即言语,言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篇与章原来没有标题,后人各取首章开头的几个字充当标题。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

东汉经学家赵岐称“《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

”清末满族学者唐晏称《论语》“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先富后教”的观点表明,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

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

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

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曾参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

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

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

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

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注解不一:

或解为:

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或解为学成之后有空闲时间就去做官。

但总之“学而优则仕是和从政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不满于当时宗法继承制所造就的无学而官的现象,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

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

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

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论语•述而》),意思是: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

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

《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

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

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

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

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

他说: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要求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以此限制对私利的追求,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

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

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他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论语•述而》),直到晚年,孔子仍在勤奋学习。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即使在他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

有的学生品德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