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568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语文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2、1885年的上海外滩公园明示游览规则,部分条款规定:

“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四,不准入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

对此现象的反思应该(  )

A.形成平等观念B.口诛笔伐,愤懑宣泄

C.树立规则意识D.外争权益,内省公德

3、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丰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4、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

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符合史实的有(  )

美国:

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

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

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到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

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

7、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在发给横滨华侨的电报里说:

“吾党之希望虽素不在媾和,而亦非全不欲和,战亦非吾目的也。

吾党素志之共和政体。

近由议和谈判,可见其成立矣。

”这表明了(  )

A.辛亥革命在策略上具有灵活性B.革命派已放弃武装斗争转向和平夺权

C.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孙中山在革命方式的选择上举棋不定

8、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反映出()

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9、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是指(  )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10、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对他进行增援。

材料表明当时()

A.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B.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11、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多久”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肯定回答。

毛泽东所说红色政权,最先建立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12、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指出: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B.独立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

C.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14、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城市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摸糊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5、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取得了长沙大捷,打死打伤日军约六万人。

英国《泰晤士报》称:

“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下列有关长沙大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B.标志着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C.长沙会战时,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

D.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战场之一

16、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

“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旨在(  )[来源:

Z-X-X-K]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17、“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歌词突出的时代主题是(  )

A.扶清灭洋B.抵制日货

C.打倒列强D.抗日救国

18、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打倒列强,除军阀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19、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

“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20、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

“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19年7月25—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

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中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

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

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

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

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材料二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

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

写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

2、D

3、B

4、【答案】B

【解析】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①指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岛,③指的是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符合条约内容,故①③正确.②中的减免税率的权利是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故②错误.④中在北京驻军的特权是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故选B.

5、A

6、【答案】D

【解析】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情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因此,D项表述正确。

A、B项虽属于《临时约法》的内容,但不能具体体现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项表述错误,《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内阁制,而非总统制,至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使南北议和的背景内容来分析材料.A.材料体现了孙中山愿意用和谈的方式实现民主共和,体现了辛亥革命在策略上的灵活性.B.材料的意思并不是放弃武装斗争,只是说也可以接受和平方式来实现共和.C.材料所处的时代,只是为共和斗争而努力,并没有建立民主共和制.D.材料明显体现了孙中山认为可以用武装斗争和和平方式来完成革命,没有体现出举棋不定的特征.故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从材料看,尽管民国已经建立一年有余,但农村依然停留在帝制观念之中。

故③与题意不符,排除③,故选B。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19年春”可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故D项正确.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发生于19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发生于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发生与1915年,故C项错误.故选D.

10、B

11、【答案】B

【解析】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到达井冈山地区,1928年,建立中国革命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A项中央革命根据地是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而来;C项川陕革命根据地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建立;D项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在1936年长征结束后建立。

故选B。

12、B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的概况.解题的关键是对“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分析理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是指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中中共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指红军长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渡江战役,故B项正确.故选B.

14、【答案】C

【解析】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但国民党统治中心还在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

事实证明: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因此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坚持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显然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抗日战争的评价,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A项,台儿庄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B项,苏联出兵东北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项,《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7月,长沙会战持续的时间为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

16、【答案】B

【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1942年是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减租可以保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王明“左”倾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倭奴”是中国对“日本”的贬称,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人们从军的目的是打击日本侵略者,故可排除A、C;B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只能选D。

D比B意义重大的多。

18、【答案】B

【解析】材料中“20世纪40年”和“胜利到来的当时”,联系所学,是抗战胜利后初期,当时人民盼望和平和建立民主国家,但蒋介石集团却坚持独裁和内战,故B项正确;A项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是在20世纪初,时间不符;C项北伐战争期间,是20世纪20年代,时间不符;D项是抗日战争期间,当时还未胜利,与题干中“胜利到来的当时”不符.故选B.

19、【答案】B

【解析】1938年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爷爷”不可能参加“工农红军”,故①不正确;②③符合史实;过渡时期并没有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④不正确。

因此选B。

20、【答案】C

【解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实践可排除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遵义会议上党独立自主解决了路线问题,三大战役,尤其淮海战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

21、

(1)观点:

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

评价: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

(2)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表述:

不完全正确。

理由:

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3)原因:

历史上,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中国战败后,被迫各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

22、

(1)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便利了列强进一步向中国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等。

(2)不正常状态:

战争状态。

意义:

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3、

(1)观念:

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

全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2)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程:

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恢复。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问,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材料信息“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体现了法律至上。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全称和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