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215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余国俊 中医师承实录Word下载.docx

单纯肝郁阳痿,时贤习用柴胡疏肝散加白蒺藜,有效;

若再加蜈蚣,效更捷。

本例用定经汤加减中,亦加用蜈蚣1条,有何意义?

近人陈玉梅创制治疗阳痿,方中主药便是蜈蚣有效率较高。

张锡纯。

张氏曾赞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小儿盗汗

患儿盗汗2年。

夜间低热,入睡则全身汗出,醒来即止。

扪之汗冷而粘。

有时汗出过多,内衣裤皆浸湿。

望诊:

神倦欲眠,形瘦色苍,黑睛带绿。

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

虽然夜热盗汗,但其他一系列症状,并无明显的内热或火旺之征;

其舌质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也非明显的内热或火旺之象,且其服药乏效明矣。

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之证。

滋脾敛肝,潜摄浮阳方法。

张锡纯资生汤加味:

生山药30g,玄参15g,白术10g,生鸡内金6g,大力子6g(炒捣),白芍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丹皮10g,地骨皮10g.6剂。

二诊(9月27日):

服药2剂,夜热盗汗明显减轻,服完6剂遂止。

纳转佳,口不干,大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

生山药900g,生鸡内金30g,共轧为极细末,每晨用30g,煮粥,调以白蔗糖令适口,连服1个月。

半年后随访,夜热盗汗一直未复发,面容、黑睛转正常。

盗汗一症,固然是阴亏液耗,阳失潜藏所致,但阴阳失去平衡的根源何在呢?

观本例患儿,除了夜热盗汗这一症状之外,尚伴有神倦欲眠,形瘦色苍,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燥等一系列症状。

这一系列症状是可以用“脾弱肝旺”四字来概括的。

所谓“脾弱”,具体言之,这里是指脾阴不足;

脾阴不足,则滋生阴精的功能必然减弱,而身形困顿。

所谓“肝旺”,亦具体言之,这里是指肝阴不足,肝中所藏的相火因之偏旺;

肝旺,不仅乘脾,而且消耗阴精的机会亦增多。

这就是患儿身形困顿与夜热盗汗俱见的根本原因。

而身形愈困顿,夜热盗汗愈甚,反之亦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想切断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以滋脾敛肝为主。

这样图本以治,自然效佳。

资生汤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阴虚劳热的第一方

方中重用生山药大滋脾阴,辅以白术健运脾气(脾阴虚多伴脾气虚,宜气阴同补);

佐以生鸡内金(鸡之脾胃),不但取其消食腐积,更取其以脾胃补养脾胃;

又用玄参退虚热,大力子润肺滑肠通便。

我在原方基础上加白芍敛肝,丹皮、地骨皮助玄参退虚热,龙骨、牡蛎潜摄浮阳。

治疗小儿盗汗,几乎必用此方加味,驾轻就熟,屡用不衰。

如服数剂后盗汗减少而未全止,可加仙鹤草30g;

如盗汗兼自汗,可加黄芪15—30g.

崩漏重证高效专方一用就灵——崩漏重证“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妇血崩方,试之甚效。

加减当归补血汤:

其方用生黄芪1两,当归1两(酒洗),桑叶14片,三七末3钱(药汁送服),水煎服,2剂血止,4剂不再发。

若觉热者,服此方宜加生地两许”。

又说“此方治少年妇女此病亦效”。

径用原方原剂量(原方桑叶14片,若无鲜品,则用干桑叶30g);

无论有无热象,均加生地30g,

[例一]予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

黄芪30g,当归30g(酒洗),桑叶30g,生地30g,三七末9g(药汁送服)。

服1剂,经血明显减少,续服1剂,出血全止。

继用乌鸡白风丸、归脾丸调补2个月。

尔后4年间月经正常,身体胖壮。

[例二]江老已疏大剂补中益气汤合温经汤,并令其预备红参30g,一旦大出血时即浓煎频服。

恰笔者在场,江老遂主动建议先用笔者习用的高效专方一试。

笔者遵嘱疏2方:

①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药味、剂量、服法同例1);

②张锡纯“固冲汤”:

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24g,煅牡蛎24g,山萸肉24g,白药12g,乌贼骨12g,茜草9g,棕边炭6g,五倍子1.5g(轧细药汁送服)。

“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

喉痒呛咳

喉科六味汤加味:

荆芥、防风、桔梗、生甘草、薄荷叶、僵蚕、白马勃、射干、蝉衣各6g,木蝴蝶15g,鲜梨皮50g,3剂。

煎服法:

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连煮2次,约得药液100ml,混匀代茶频饮。

可合养阴清肺汤,冀其祛风润燥,养阴生津:

荆芥、桔梗、生甘草、僵蚕、蝉衣、丹皮、川贝粉(吞服)各6g,生地、天冬、麦冬、白芍、木蝴蝶各15g,柿饼30g,鲜梨皮50g.效果:

服3剂,咽喉干燥、发痒、呛咳均显著减轻;

服至10剂基本消失,惟晨起干咳几声,或咳出少许粘痰。

改予六和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后。

止嗽散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疏风祛痰,宣肺止咳,颇适宜于新久咳嗽,疗效确切。

而清燥救肺汤宣肺降逆,清燥润肺;

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此方药虽不完全契合风燥伤津液的病机,也相距不远。

但本例喉痒呛咳为“喉源性咳嗽”。

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

咽喉属肺系,治肺即可间接治咽喉,怎能说“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呢?

“咽喉属肺系”一语不确切。

咽主地气,属脾胃;

喉主天气,属肺。

从整体上讲,治肺可以间接治喉,但只宜宣发,而不宜肃降肺气。

大家知道,一般咳嗽为肺失宣肃之职,肺气上逆,当选用既能宣发又能肃降肺气的方药,

如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等。

而这些方药中的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品,如旋复花、半夏、杏仁、紫菀、百部、冬花等,就不适用于喉源性咳嗽。

为什么不适用呢?

因为喉源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而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肺气不降这一病机。

正如干祖望老先生所说,“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

其所以干燥,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

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此其一。

‘诸痛疮痒,俱属心火’。

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

这是由慢性咽炎导致喉源性咳嗽的机制”。

由此可见,喉源性咳嗽虽与肺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一般性咳嗽相比较,不仅病位不同,病机也不同,怎么能混同施治呢?

喉源性咳嗽的代表方是什么?

养阴清肺汤。

此方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本是治疗阴虚白喉之方。

此方养津生津之力颇宏,可以借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

方中内寓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润肺复滋肾,俾金水相生,泉源不竭;

又内寓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既能滋养脾阴,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洒陈于咽,又能缓急解痉,而减轻呛咳。

此外,方中还有丹皮凉营,贝母化痰,薄荷散结。

不过,本病之喉痒呛咳多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纵然迁延已久,亦往往兼夹浮邪,所以使用本方时,多合用六味汤(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化裁,或先用六味汤加味打头阵,待扫荡浮邪之后,再缓用养阴清肺汤缓图之。

六味汤是治疗风寒喉痹方真是风寒喉痹,用六味汤时须加辛温药以散寒开痹。

本方载于《喉科秘旨》,治喉证初起,不论红白,皆可加减应用。

细析方中6味药:

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

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痉;

桔梗苦平,祛痰利咽;

生甘草甘平,清火解毒;

僵蚕咸辛平,祛风散结;

薄荷辛凉,疏风散热。

无论风寒、风热、风燥,皆可加减应用。

如风寒加苏叶、细辛,风热合翘荷汤,风燥合养阴清肺汤等。

小儿高热7天

小儿感冒高热多属“寒包热”。

惟主用辛温配辛寒,开通玄府,清透蕴热,辅以枢转升提,引热外出,佐以酸甘化阴,和营泄热,且先安未受邪之地,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柴葛解肌汤就与这种法度十分符合,所以退小儿感冒高热十分迅速而平稳,经得起重复。

用柴葛解肌汤加味:

柴胡25g,葛根30g,白芷10g,羌活10g,桔梗10g,生甘草5g,白芍10g,黄芩6g,生石膏50g,连翘10g,钩藤10g,地龙6g.1剂。

用水500ml,先煎生石膏半小时,纳余药,文火煎10分钟;

再纳钩藤,煎3分钟。

滤取药液约300ml,每次服60ml,半小时服1次。

效果:

服药4次后,全身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退;

至下午4时服完全部药液后,曾大便1次,质软;

至11时热已退尽,体温36.8℃。

当夜安睡未醒,次晨体温正常。

乃改予竹叶石膏汤2剂以善后。

[学员甲]明。

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载于《伤寒六书》。

其方由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生石膏、桔梗、黄芩、白芍、甘草、生姜、大枣11味药组成,用以代替葛根汤,治疗太阳阳明经病——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胀痛等症。

解释柴葛解肌汤:

羌活——石膏,辛温配辛寒,师大青龙汤法,发越恋表的风寒,清透内蕴的实热;

葛根——白芷,轻清扬散,有升麻葛根汤意,善解阳明肌肉之热;

柴胡——黄芩,寓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引领邪热外出;

桔梗——甘草,即桔梗甘草汤,轻清上浮,盖除胸膈、咽嗌的浮热;

白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和营泄肌腠的郁热。

综合来看,柴葛解肌汤一方,因其取法或浓缩以上5个复方在内,故能同时兼顾外感邪热的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清透之、引领之,直令邪热无所遁形。

若剂量、加味恰当,煎服得法,最善退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且一般不会热退复热。

方中羌活、石膏、柴胡、葛根4味药必须用。

羌活用3~10g,生石膏重用30g以上,两者比例为1:

5~1:

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30g,其余药物用常规剂量。

本方加味:

咽痛明显加射干6g,白马勃10g;

挟暑加香薷10g,滑石15g;

挟食加炒莱菔

子10g;

挟惊加钩藤、地龙各10g.本例虽未挟惊,但高热7天,竟达40.5℃,为防惊厥,故也加用。

煎法:

生石膏先煎半小时,余药用武火急煎10分钟,只取火煎。

服法:

小儿苦于服药,如按常规口服3次;

每次摄入量不足,间隔时间太长,退热必迟。

我初用本方时,也曾走过这种弯路。

后来改用少量频服法,小儿容易接受,摄入总量充足,药力也时时相继。

据观察多例,一般在服第一次药后约2小时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渐消退。

服1~2剂,待体温恢复正常后,转用竹叶石膏汤益气生津,续清余热以善后。

慢性胆囊炎

面色青黄带晦暗这一显著体征便隐含着“木土失和”的基本病机。

再参酌其右胁隐痛、小腹膜胀、厌油腻、口干苦等肝郁胆热之征,以及神倦乏力、短气懒言、纳差、胃脘满闷、大便微溏等脾虚胃寒,气滞湿阻之象,便不难从整体上诊断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却有“木土失和”这样一根主线贯穿其间。

而从宏观据临床体察,此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

其肝胆症状,多为右上腹反复疼痛,

或放射至肩背,长期口苦,属于肝郁胆热,疏泄失职;

脾胃症状,多为胃脘满闷,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短气乏力,属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此外,患者忧思恼怒,或啖油腻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症状往往加重。

其舌边多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薄腻,脉多弦弱带滑。

宜疏肝清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

药用:

柴胡10g,生牡蛎30g,胆草3—6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厚朴6g,生麦芽10g,炒谷芽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麦芽疏肝达郁;

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

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升清;

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

加减法:

口苦甚者,胆草加至10g;

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加薤白10g;

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30g;

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

近年来转向试用经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疗效亦较满意。

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

予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

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2剂。

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

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续上方加乌梅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后2味烘熟轧细吞服)。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

若以六经辨证及治法观之,小柴胡汤可以从少阳之枢,运太阳之气,而领邪外出,故可通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的诸般病证;

而以脏腑辨证及治法观之,则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清胆,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实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之妙方。

再说桂枝汤,前贤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美誉。

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故用本方和解少阳,逐饮散结。

而本例借用之者,则是取方中之柴胡、黄芩疏肝清胆,桂枝、干姜、甘草温化脾胃之寒饮,生牡蛎、天花粉逐饮散结。

可见本方亦属于肝胆脾胃同治之方。

——而与柴胡桂枝汤合用,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其疏肝清胆、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综合功效。

治疗胆囊息肉,则必用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4味药。

一是疏清要适度。

疏肝清胆与健脾和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彻始终。

二是慎用苦寒药。

清降胆火之药,有利于胆腑,而不利于脾胃,故用量宜轻,“少少益善”。

若大便偏稀者,尤当慎用。

惟胆草、黄连2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胆热,又能厚肠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长期便溏,只宜用黄连)。

三是为配合药物治疗,亟宜劝导患者陶冶情操,乐观开朗,并节制油腻、生冷食物。

9尿石病1年“千载之缺憾”怎样造成?

尿石病1年临床观察,肾虚尿石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以腰腹部隐痛或酸痛为主,伴腿膝乏力,神疲易倦,亦可伴小便淋涩,血尿或尿浊,尺脉重按无力。

此因肾之精气不足,或久服通淋排石药物耗伤肾气。

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以固其根本。

但结石久滞,络脉不通,亦宜辅以化瘀通窍,以有利于消除结石。

拟诊为“肾虚尿石”。

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辅以化瘀通窍。

方选张景岳“煨肾散”化裁:

杜仲12g,肉苁蓉15g,巴戟肉12g,熟地30g,胡桃肉30g,淮牛膝12g,黄芪20g,当归6g,穿山甲片6g,王不留行子15g,金钱草15g,海金砂10g(包煎),6剂。

肾虚尿石病的证治规律。

如偏肾阴虚者,兼心烦夜热,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去黄芪、当归、胡桃肉,加生地、二至丸;

偏肾阳虚者,兼畏寒溲频,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加鹿角霜、补骨脂(畏寒甚,再加肉桂、附子,减轻则去之);

血尿加琥珀末、三七粉(吞服);

尿浊加萆薢、石菖蒲;

少腹痛则合芍药甘草汤。

倘服药期间,腰腹痛加重,且向少腹放射者,提示结石活动而下移,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因势利导,促使结石排出。

病之属肾虚者,疗效显著;

其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之显证者,于当用方中重加一二味补肾药物,亦能提高疗效。

何以如斯?

据初步研究,补肾药物,无论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从而改善肾积水,推动结石下移而排出体外。

而个别补肾药物(如胡桃肉)尚具有溶石作用。

痰病重症

刻诊:

体温37.8℃,胸闷气紧,呛咳,喉中痰鸣,痰浊稠厚胶粘,量多,频频咯吐,旋吐旋生;

口渴思冷饮,舌红少津,苔黄厚腻,脉滑数不任重按。

此证的主要症状为胸闷气喘,痰浊稠粘,咯吐不尽,口干思饮,但入水则呛咳不已,若大量稠厚胶粘的痰浊上壅而阻塞咽喉,可致呼吸骤停,凶危立见。

救冶这种病症必须使用豁痰丸,其他方药无济于事;

这是江尔逊老中医的独到经验。

此为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

治宜清热豁痰,润燥生津。

用唐宗海《血证论》豁痰丸:

当归10g,知母10g,天花粉15g,白前根10g,麦冬15g,枳壳10g,杏仁10g,瓜蒌仁12g,桔梗10g,射干6g,茯苓15g,石斛15g,生甘草6g,鲜竹沥300ml(分3次兑入药汁中)。

3剂。

二诊:

服1剂,喉中稠厚胶粘之痰浊明显减少;

服完3剂,痰鸣声已止,胸闷气紧、呛咳显著减轻,体温正常;

仅偶尔咳嗽,咳出少量粘痰,胸胁隐痛,舌偏红,苔薄黄,脉稍数不任重按。

此为痰热未尽,肺络失和,治宜清热化痰,肃肺和络。

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生苡仁20g,冬瓜仁20g,芦根30g,桃仁5g,北沙参15g,杏仁10g,郁金10g,丝瓜络15g.上方服5剂,诸症若失。

惟精神、体力、饮食稍差,改用六和汤合沙参麦冬善后。

而豁痰丸则清热豁痰而不伤津,润燥生津而不滞痰。

本方药物组成看似杂乱,实则清晰;

桔梗、甘草、射干、茯苓、白前祛痰利咽,清热散结;

当归、杏仁、枳壳止咳定喘,宽胸畅膈;

知母、天花粉、瓜蒌、麦冬、石斛滋肺润燥、养阴生津;

尤妙在配用鲜竹沥来荡涤痰热的窠臼,开通痰浊的壅塞,功专效宏。

强调一次:

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12咳嗽3个月——咳嗽3个月现症:

咽喉发痒,咳嗽频频,早晚尤甚,痰少难咯,稍感气紧,时而呛咳;

舌质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脉细带滑。

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见异常。

从病史看,初为风寒感冒兼咳嗽,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后,风寒表症显著减轻,惟咳嗽不减。

此时若撤去辛温发散,而以宣疏肃降为主,辅以化痰止咳,可能会很快好转。

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药稀释痰液、抗菌消炎,及复用中药专事止咳化痰等,均失于宣疏肃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风邪恋肺,而迁延缠绵。

再从现症看,咽痒则咳,气紧呛咳,痰少难咯,苔白,脉细带滑等,亦是“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象。

治之者宜遵“咳无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训,无论病程久暂,皆宜以宣疏肃降为主。

若但见病程较长便套用“久咳多虚”、“久咳多内伤”,则误诊误治矣。

此虽迁延3个月,仍属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证。

予疏散风寒、宣肃肺气之金沸草散加减:

旋复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5g,苏叶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2剂。

二诊:

咽痒消失,咳嗽大减,咯痰爽利。

上方合止嗽散加减:

旋复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鹤草30g.3剂。

三诊:

白天已不咳嗽,惟夜间偶尔咳几声。

转用民间验方“止咳十一味”善后:

当归,川芎,法夏,茯苓,陈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捣碎),川贝母(轧细吞服)。

2剂,未服完而咳止。

风寒咳嗽,以金沸草散疗效最佳。

其特异性在金沸草(现多用旋复花)、白芍、甘草3味药的关键性作用。

旋复花,消痰降气之功,“诸花皆升,旋复独降”(病人服后往往有胸膈滞气下降之感)。

还有:

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而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便可恢复肺主制节之权;

其味咸,咸者入肾,而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态。

可见旋复花一味药之功,竟可使肺胃肾三脏戴泽,上中下三焦通利。

白芍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

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益,惟旋复花、白芍、甘草3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中说,“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

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都用本方化裁。

两个金沸草散。

一见于《南阳活人书》,由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一见于《和剂局方》,方中无茯苓、细辛,而添麻黄、白芍。

此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旋复花汤,又在《和剂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础上添加杏仁、茯苓、五味子。

不知江老临床用的是哪一个金沸草散?

综合取舍三方,以及随证合用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和桔梗汤(桔梗、甘草)。

有效的加减方法,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

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

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

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

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

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五屏风散意);

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

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服之易呕逆者,可嘱其少量频服;

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用陈士铎的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

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

若愈后几天复咳者,可继服柴胡桂枝汤加炙紫菀、蝉衣、木蝴蝶。

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则继服“止咳十—味”(本案三诊方),此方流传在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

20余年前我偶然移治1例外感咳嗽,外症已解,咳减而旬余不止者,1剂咳止。

尔后治验渐多,便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来使用。

本方药味十分平淡,但组合离奇,很难强为之诠解。

还须说明的是,极少数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虽减,但继服“止咳十一味”后,却不能扫尾,渐渐干咳无痰,夜间加重,舌净无苔。

此时可试用我拟的“顽咳方”:

玄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生甘草6g,桔梗10g,仙鹤草30g,炙紫菀30g,桃仁10g,红花6g,藕根30g,生牡蛎30g.若个别病人服本方2剂后,干咳减轻而不止者,可与清燥救肺汤交替服用,以收全功。

13双下肢瘫痪14天治疗旷世疑难重症——双下肢瘫痪14天诊断为“风痱”。

《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

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麻桂杏草石膏干姜归芎参

上方仅服2剂,双下肢即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