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65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docx

音乐基础理论复习提要

“音乐基础理论”(下)复习提要

第六章声乐艺术欣赏

第一节声乐的含义、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一、声乐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

声乐艺术的特点:

第一,其发声的震源体是声带,而声带受气息冲击颤动,声带的振动受大脑和体力的支撑;第二,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第三,它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声乐艺术的分类

通常根据音质、声区结构、音色、音域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将人声分为七大类: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童声。

其中女高音和男高音又可在分类。

第二节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

根据发声技巧、声音色彩、演唱风格、表演方式上的差异,目前国内通常将演唱方法分为: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一词出自意大利语“beleanto”。

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美声唱法有三项要求:

1.具有自然优美的声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使声音保持均匀;2.经过严格的训练,达到对极为华丽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吃力;3.充分掌握美声歌唱的风格,而这是不能教出来的,只能在欣赏意大利歌唱家的歌唱中去体会。

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讲究声音的本质美,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发声的通畅等。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民族民间唱法”和“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也称为“中国唱法”。

民族唱法的特点是注重声音的民族特性。

嗓音中具有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音色真实、明亮靠前;对语言十分讲究,强调风格、韵味,并以其为歌唱观念的核心;讲究“声、情、字、味、表”的全面修养,注重“声情并茂”。

民族民间唱法又包括民歌唱法、传统戏曲、曲艺唱法两大类。

中西结合唱法是在传统的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揉进美声唱法,“洋为中用”的大胆尝试。

三、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

作为一种演唱风格,已形成一种客观存在。

通俗唱法的特点是:

1.无严格的技术规范;2.把“自娱”作为表现的主要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也就是以情感人和自我情感的流泄;3.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口语化。

第三节不同体裁声乐作品的欣赏

声乐作品的体裁,根据历史形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相似或近似的特征,大致分为:

民歌、进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曲、表演唱、讽刺歌曲、诙谐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

一、民歌

民歌的表现手法洗练、质朴,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它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反映着人民的历史和民族的特性。

1.中国民歌

民歌即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人民生活有着深远影响的,经过口授心传的民间歌曲。

根据产生的社会条件、功用要求、音乐表现方法和典型的音乐特征性格,我国民歌的主要体裁可划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的,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体裁。

它是一种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民歌。

《澧水船夫号子》、《扁担歌》(《走绛州》)。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劳作、休息时即兴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民歌。

2“音乐基础理论”(下)复习提要

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加*的作品是应重点的作品。

下同)、云南山歌《放马山歌》。

小调又称小曲,是指在城镇中流行的民间歌曲。

曲调优美流利、结构整齐,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色,手法多样,往往是经过民间艺人加工提炼而成。

小调大体可分为四大类:

吟唱调、谣曲、时调、舞歌。

《绣荷包》、北方小调《对花》、江苏小调《无锡景》。

少数民族民歌。

东蒙民歌《牧歌》*、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姑娘》、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2.外国民歌

由于对民歌有不同的理解,一些个人创作的歌曲、音乐剧中的主题歌也被当作民歌。

印尼民歌《星星索》*、日本民歌《樱花》、美国民歌《老黑奴》、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俄罗斯民歌《三套车》*。

二、进行曲与群众歌曲

1.进行曲

这是一种富有战斗性与群众性的歌曲体裁。

其特点是:

节奏铿锵、律动性强,旋律干净利落,感情威武雄壮,形象鲜明单纯,结构短小精悍;多采用2/4、4/4拍子,以齐唱、合唱为主;对于整齐步伐、统一思想、壮军威、鼓斗志等方面均能产生明显作用。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曲、田汉词)的欣赏。

2.群众歌曲

这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歌曲体裁。

其特点在于:

旋律流畅,形象单纯质朴、结构短小,易解性强,易唱易记;多采用2/4、4/4或3/4等单一性节拍,以齐唱为主,轮唱或简单的二部合唱次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星火词曲)的欣赏。

三、颂歌和抒情歌曲

1.颂歌

一切为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歌颂革命英雄和民族英雄、歌颂大地河山、歌颂崇敬的对象和心爱的事物的歌曲,都称为颂歌。

根据内容、体裁、形式的不同,颂歌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种颂歌,曲调宽广、速度较慢,具有庄严宏伟的气魄;第二种颂歌带有进行曲风格,多采用二拍子和四拍子,曲调刚毅豪迈,气势雄壮宏伟;第三种颂歌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气息宽广且富于歌唱性,抒发对所歌颂的人物和事物的深情厚意。

《祖国颂》*(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北京颂歌》(洪源词,田光、傅晶曲)。

2.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是通过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其诗化的情怀。

抒情歌曲直接抒发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类各种各样的情感。

旋律常以甜美柔和、幽静平稳、深情沉思以及轻快跳荡、愤慨悲痛等感情为基调,富有歌唱性。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父老乡亲》(石顺义词、王锡仁曲)。

四、叙事歌曲和表演唱

1.叙事歌曲

叙事歌曲是叙述故事的歌曲,其歌词具有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的性质,有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

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格和形式,可将叙事歌曲分为两类:

一是民歌风格的叙事诗;一是说唱风格或朗诵调性质的歌曲。

《苏武牧羊》、《魔王》(歌德词、舒伯特曲)

2.表演歌曲

表演歌曲是把表演和歌唱结合在一起的演唱形式。

通常是小组齐唱、重唱或合唱,有时还和独唱结合,有女声、男声、男女声混合声部组合方式;表演人数一般为2、3人到10多人不等;曲调大多生动活泼而口语化,节奏较鲜明,常具有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的特点,有时还穿插说白,幽默风趣。

《库尔班大叔您上哪?

》陈克政词、彦克、克里木编曲。

五、诙谐歌曲和讽刺歌曲

1.诙谐歌曲

诙谐歌曲是用风趣的笔触逗人笑乐的歌曲。

通过这种手段既可褒贬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又可表现劳动人民机智、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的欣赏。

2.讽刺歌曲

讽刺歌曲是用讥讽和嘲笑的手法,揭露消极、落后和反动事物的歌曲。

讽刺歌曲表现手法多样:

有的运用譬喻、反语等手法比较含蓄的嘲讽;有的一针见血、直截了当地进行讥刺;有的则用夸张、模拟等手法加强讽刺效果。

《老天爷》赵元任作曲。

六、摇篮曲和小夜曲

1.摇篮曲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

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摇篮曲的音乐形象具有温存、恬静、亲切、安宁、甜美等特点;曲调比较简单,优美动听,其节奏和伴奏大多模仿摇摆的律动,有摇荡之感;常采用6/8,2/4,4/4节拍。

舒伯特的《摇篮曲》*、东北民歌《摇篮曲》。

2.小夜曲

声乐体裁的小夜曲是指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流行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通常是年轻人在黄昏和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的情歌。

曲调一般都具有优美动听、娓婉轻柔和富于歌唱点;在演唱时一般都用曼陀林和吉他伴奏,因是在黄昏和夜晚演唱,故而在气氛上都具有安静幽雅并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草原之夜》*张加毅词、田歌曲。

七、大型声乐作品

大型声乐作品是指那些结构庞大、规模宏伟的单乐章或多乐章,或由若干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或称组歌)、声乐协奏曲、声乐交响诗。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欣赏

第七章民族音乐欣赏

第一节民族音乐简史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历史悠久,远源流长。

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五大阶段:

远古先秦识其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一、远古先秦时期(公元前2世纪以前)

远古时期,先民们在原始社会创造了原始音乐,从出土的乐器可知音乐是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音乐艺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出现了《韶》、《大夏》、《大武》等大型乐舞。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音乐文化空前繁荣。

曾侯乙编钟、《诗经》、《楚辞》等可为代表。

诸子百家围绕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

秦统一六国以后,在音乐方面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来自各地汉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提高。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魏晋时期的音乐家嵇康,以演奏琴曲《广陵散》著名,并编著有关琴的理论著作《琴赋》。

他认为音乐与政治存在矛盾,必须改政治,才能产生“和”的音乐。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域少数民族和高丽等国的音乐得以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并为唐代音乐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隋唐音乐(公元581—907年)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唐代音乐文化的辉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唐代统治者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的“兼收并蓄”,使长安成为音乐文化交流中心;中央到地方都设有音乐机构,音乐学校“梨园”“教坊”出现,使音乐人才辈出;一批音乐人才在演唱、演奏及作曲技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由于传授乐曲的需要,出现了早期的乐谱(如曹柔发明的“古琴减字谱”),大量的音乐专著(如《乐府要录》《乐府杂录》)。

四、宋元明清音乐(10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宋初工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城市的繁荣,使说唱、杂剧、器乐等民间音乐得到迅速发展。

杂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初期影响最深的表演形式。

永嘉的“南戏”则与杂剧平分秋色,形成南北两大派。

传统器乐的演奏继续发展,演奏技艺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器乐曲,如《潇湘水云》、《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夕阳箫鼓》等。

民歌和民间歌舞在明清也有新的发展,如四川邛州的“秧歌”、湖南衡山的“采茶歌”、广西侗族的“浪花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弦子”等。

明代音乐家朱载育在乐律上有独特的贡献。

他在《律吕精义》中通过精密计算个科学论证,阐明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他还据此对笛、箫等乐器的制作进行改革。

欧洲学术界认为他是东方文艺复兴式的文化巨人。

这一时期收集、整理和创作的民族音乐理论著述和曲谱保存下来的很多。

五、近代音乐(公元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音乐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乐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新生事物,其内容多以反帝、强兵、御侮等爱国思想为主题。

近代还出现了许多地方色彩浓郁、格调清新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主要有河北的“吹歌”、华中的“八音”、江浙的“江南丝竹”、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东音乐”。

其中后两者在全国的影响最大。

近代音乐文化既继承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主流,又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掀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音乐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波尔卡——来源于波西米亚民间舞蹈

1840年左右,来源于波西米亚的波尔卡以较快的速度在城市流行。

它与华尔兹不一样,多用较快的二拍子形式,节奏明快,富有跳跃感。

3.探戈舞——来源于阿根廷民间舞蹈

1900年左右,起源于阿根廷民间音乐舞蹈形式的探戈舞开始传入欧洲,虽遭到一些贵族的敌视,但未能阻止探戈舞的普及和发展,相反起了迅速推广的作用。

探戈舞是一种二拍或四拍的双人舞,因受美国黑人音乐的影响,在伴奏中使用切分节奏,给人以顿挫之感。

二、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布鲁斯

由美国黑人创造,流行于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的流行音乐。

“布鲁斯”的意思是“哀怨、忧郁的”,采用一种慢4/4拍节奏,歌词多半是伤感、哀愁的内容,在曲调上b3和b7音及滑音效果。

布鲁斯是声乐曲,主要在黑人社会流传,20世纪20年代进入美国白人社会,成为白人社会流行音乐的主流。

《我已穷极潦倒》。

2.爵士音乐

爵士乐是流行音乐领域影响最大,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形式,它作为美国的一种流行音乐对世界影响之广、之深、之久是任何其他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不能与之匹敌的。

“爵士”原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位黑人音乐家的名字,爵士乐起源于美国黑人。

爵士乐保留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其演奏很大部分是模仿布鲁斯的歌唱风格。

其特征:

a.它是一种喧闹的、强调节奏的器乐曲。

在节奏上采用切分音效果,形成一种令人想离开地面而跳动的轻松感;b.它是一种即兴演奏形式,乐队以小型乐队形式出现。

爵士乐的发展,经历了20年代的“热”爵士乐,30年代的摇曳爵士乐,40年代末的“冷”爵士乐。

三、5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50年代的摇滚乐

摇滚乐是由一位叫普雷斯利的歌星开创的,摇滚一词出自一首黑人歌曲。

它是一种以黑人中流行的节奏与布鲁斯综合而成的音乐形式。

这种演奏非常喧闹,节奏很重,而且带有挑衅性。

摇滚乐的代表乐队有甲壳虫、滚石等。

2.60年代的摇摆乐

摇摆乐的背景是反对侵越战争,反对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

在音乐上最初没有明显的特点,它借鉴了布鲁斯、爵士乐等音响,在演奏中体现了不同风格。

其特点:

a.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乡村音乐和布鲁斯,在演奏时充分利用扩音器产生的效果,造成失真的音响;b.节奏部分主要以鼓为主,击奏出强烈的重拍;c.歌曲内容大部分是涉及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种族歧视;d.在舞台上充分利用灯光技术,造成非常热闹的气氛。

3.70年代的迪斯科

迪斯科原意为唱片夜总会,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而单一节奏的跳舞音乐,没有强弱交替的重拍,具有一种轻快跳跃的感觉。

迪斯科每分钟固定125拍。

迪斯科音乐从1974年以后开始进入极盛时期,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和舞迷;首先在英、美流行,以后遍及世界各国。

第三节流行音乐对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布鲁斯、爵士乐曾在我国一些租界红过。

但流行音乐真正在中国普及还是近10年的事,从萌芽到普及、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

80年代是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大陆,同时美国摇摆乐也传入我国。

其后我国音乐工作者相继创作了我国自己的流行歌曲。

80年代末期“西北风”的流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开始走向成熟。

流行音乐在发展中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首先,当新的音乐诞生时,往往会遭到社会上正统观念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由于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各种偏见也就自然消失,被社会所承认。

其次,流行音乐在发展中由于商品化的趋向日益扩大,一些出版商和歌星们为了盈利的目的,出版、制作、表演一些格调不高的节目,使流行音乐与黄色音乐混在一起。

因此,我们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第四节现代通俗名曲欣赏

通俗音乐是指比古典音乐细致、深刻、严谨、高雅程度要差一些,而比流行音乐更严谨、规范的音乐。

一、约纳森《杜鹃圆舞曲》*

约纳森是瑞典作曲家,《杜鹃圆舞曲》是其代表作。

乐曲采用三拍子舞曲写成。

第一主题出现模仿杜鹃叫声,使乐曲显得轻松活泼,接下来第二主题旋律连贯而流畅,具有歌唱性特点,展现出一个欢快热闹的舞蹈场面。

最后乐曲再现第一主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二、格什文《蓝色狂想曲》*

格什文美国著名作曲家,成名之作为1919年创作的歌舞音乐中的通俗歌曲《斯瓦尼》。

《蓝色狂想曲》是1924年应美国著名爵士乐指挥保罗•怀特曼之约而作。

管弦乐曲采用钢琴与管弦乐队合奏形式,故又称“钢琴与乐队”。

首场演出时,作品以独特的风格使听众大为兴奋,成为美国音乐界轰动一时的新闻。

乐曲一开始由单簧管从最低音区吹出低沉的颤音,然后突然向上滑奏,冲出两个八度,直至高音区。

随后各式各样的主题争先恐后涌出,显得十分热闹。

然后出现节奏性很强的主题,既幽默又有几分忧愁。

作品的后半段,由小提琴奏出柔和而伤感的主题旋律。

最后重复前面出现过的主题后,圆满结束。

三、哈恰图良《马刀舞》*

哈恰图良原苏联作曲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

《马刀舞》作于1942年,为管弦乐曲。

选自芭蕾舞剧《加雅涅》(剧情略)。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

开始以定音鼓、军鼓以及弦乐器等奏出速度极快的强烈节奏。

然后出现节奏强烈、旋律迅疾奔放的主题。

在主题变化反复后,出现具有对比性的中间部,具有舞蹈性特点。

第三部分再现主题,结尾音乐显得轻巧,采用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结束。

一、古典音乐的划分

18世纪是古典音乐的分界线。

18世纪以后,进入古典音乐时期,音乐史步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二、古典音乐的流派

1.巴洛克音乐时代

这是古典音乐的第一个流派。

“巴洛克”原意是不圆的珍珠,最先用在建筑上。

巴洛克形式是以动的音乐来对抗以前静的音乐。

代表作曲家是巴赫和亨德尔,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

最初典型的音乐风格是歌剧,其次是器乐曲。

巴洛克音乐最忌呆板和不动感情,因此演奏家们常常即兴装饰他们的乐句,使音乐更立体、更多彩、更辉煌。

2.古典乐派时代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古典乐派时代,奥地利的海顿、莫扎特和德国的贝多芬是代表人物。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基本上是器乐,声乐退居其次。

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乐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在这一时期确立。

海顿创作了上百部作品,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的曲子富有天分,人们称他为“音乐神童”;贝多芬以革命中的英雄为作品的主人公,他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

古典乐派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在感情表达上趋于理性精神,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

3.浪漫主义乐派

19世纪20年代进入浪漫主义乐派时代,杰出的作曲家有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韦伯、波兰的萧邦、奥地利的舒伯特、法国的伯辽兹。

浪漫主义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

情感至上,重主观、个性、民族性、强调抒情,它以感情的激流,冲跨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王国,感情统御了一切。

4.民族乐派时代

民族乐派是浪漫主义的重要分支,它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

代表有奥地利的约翰•斯特劳斯、捷克的德沃夏克、德国的勃拉姆斯、俄国的格林卡。

其特点是运用本民族的主题和民间的音乐遗产,作品有浓厚的民族味道。

5.印象主义乐派时代

印象主义乐派萌生于19世纪的法国巴黎,创始者是法国的德彪西。

印象主义源于法国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

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注意音响、音色,表现反映难于捉摸的东西,喜欢暗示和隐喻,造成一种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难以分辨的色调变化效果。

第二节西方音乐作品欣赏

一、器乐作品的体裁形式

1.小夜曲

“小夜曲”英文词义是“傍晚的音乐”。

它既是声乐体裁,又是器乐体裁。

声乐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其形式多于傍晚在恋人窗下演唱,因而得名。

器乐小夜曲是指18世纪流行的一种组曲器乐套曲,其形式采用管弦乐合奏,弦乐合奏或管乐合奏。

2.回旋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

回旋曲是指以一个基本主题为中心,以两个以上的插部与主题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器乐曲。

3.圆舞曲

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北部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

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城市,继而流行全世界。

4.序曲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大型作品的开场音乐。

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分“法国式序曲”和“意大利序曲”,前者采用慢板、快板、慢板的图式,后者采用采用快板、慢板、快板图式,后世交响乐就由此演变而来。

5.协奏曲

是指由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

6.变奏曲

以一个主题为蓝本、运用变奏手法多次发展主题,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表现的一种乐曲。

7.奏鸣曲

16、17世纪泛指各种器乐曲,18世纪后半叶起,指由一种或两种独奏曲演奏,由3个或4个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如:

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等。

8.交响曲

指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起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

9.组曲

指由若干乐曲或乐章组成的套曲,套曲中的各曲相对独立,结合较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