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22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2实词111120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Word格式.docx

达到极点。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也指暴露的彻底。

其他如: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迁移练习】

齐王欲致()天下之士,致()千金以晏子。

晏子致()诚于天下豪杰。

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

两人席谈,方觉其致()一也,甚欢。

【练习答案】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

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

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

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

【高考链接】

(2018·

江苏卷)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致:

表达

(2016·

全国卷Ⅱ)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致:

招致,招来

山东卷)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致:

112、质

“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

一是“抵押”;

一是“本质,本体”。

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

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l)动词

1抵押,作抵押品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国去做人质。

2询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我站着陪侍在老师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2)名词

1抵押品。

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救兵才能派出。

2本质,资质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3质地,底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周身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纹。

4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就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国。

5通“鑕”,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您不如赤膊伏在斧鑕上向大王请罪,那还许侥幸能够免罪。

(3)形容词,质朴本之《书》,以求其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根据《尚书》来寻求文章的朴实。

(4)副词,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

(《〈指南录〉后序》)——天刚亮的时候,在竹林中躲避哨兵。

文质彬彬:

文:

文采;

质:

实质;

彬彬:

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质疑问难:

质:

提出。

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质而不野:

朴素,单纯;

野:

粗俗。

质朴而不粗俗。

兰质蕙心玉质金相天生丽质质而不俚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

质()。

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请罪于楚王,谗之。

楚王怒,质()屈原,后逐于江滨。

此地有蛇,黑质()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练习答案】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

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

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

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2017·

江苏卷)性质直,不饰容止质:

质朴

全国卷Ⅰ)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质:

质问

113、治

“治”的本义是“治水”。

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

处理病人是“治疗”;

处理坏人是“惩治”。

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

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

1治理,管理

故治国无法则乱。

(《察今》)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

2整治,训练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

——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要和您在东吴会战。

3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准备车辆,整理行装,装好债券契约就出发了。

4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有病,在皮肤的纹理里,如果不一致,恐怕会更厉害。

5对付,抵御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赤壁之战》)——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

6惩处,处置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不能完成任务,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2)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文臣武将都能得到任用,君王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了。

励精图治:

励:

奋勉;

图:

设法;

治:

治理好国家。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垂拱而治:

垂拱:

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

治:

太平;

安:

安定。

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长期安宁。

其他如:

治国安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治之症无为而治

曹操有疾,久治()不愈。

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练习答案】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

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2019·

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治:

治理,管理。

与“平”连用,表示官吏治理政

事的功绩

全国卷Ⅲ)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

“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治:

治政之策

(2017·

全国卷Ⅲ)治兵有制,名虽不同

治理,管理

江苏卷)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研究

114、诸

“诸”有两个意义:

一是“众多,各个”

一是“

之于”。

(1)形容词,众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冯婉贞于是带领众少年整理好行装出发了。

(2)兼词

1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

穆公访诸蹇叔。

(《殽之战》)

——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

2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您曾经把您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了庄暴,有这件事吗?

付诸东流:

付:

交给;

诸:

之于。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

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诸如此类:

诸:

众多;

此:

这,这样。

像这类的各种事物。

作状语、分句,常与“举不胜举”连用。

诸恶莫作放诸四海而皆准付诸东流付诸一炬公诸同好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渤海之尾,叹曰:

“诸()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

子闻诸()?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曰:

“诸(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

子闻诸()?

各,众多

2019·

全国卷Ⅰ)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全国卷Ⅱ)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诸:

全国卷Ⅱ)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诸:

江苏卷)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诸:

浙江卷)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诸:

115、贼

“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

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

“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

【词义例释】

(1)动词,伤害,杀害,残害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墨子·

非儒》)

——这是害天下人的做法。

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韩非子·

内储说下》)

——两个人互相仇恨,想要互相杀害。

1作乱叛国的人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敌人。

2强盗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童区寄传》)——两个强盗抓住了我,我侥幸把他们都杀掉了。

3祸患,祸害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论积贮疏》)——铺张浪费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是国家的大祸害。

【成语助记】擒贼先擒王: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

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逆臣贼子:

逆臣:

叛乱之臣;

贼子:

忤逆之子。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做贼心虚认贼作父独夫民贼

迁移练习】

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也,改之。

百姓不解,仍有盗贼()。

权使人捕而诛之。

【练习答案】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敌人)也。

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刺客)使于操,未果。

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害,祸害)也,改之。

百姓不解,仍有盗贼(强盗)。

权使

人捕而诛之。

全国卷Ⅱ)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贼:

强盗

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贼:

(2015·

全国卷Ⅱ)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贼:

对敌人的蔑称

116、族

“族”的本义是“同性亲属”。

作动词是“灭族”。

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

物以类聚,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

(1)名词

①家族,指同姓的亲属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那首诗用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立意。

②种族,民族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计数千年。

(《少年中国说》)——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这一种族聚集居住在这个地球之上已有数千年。

3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

——士大夫之类一听到谁称谁是老师,谁称谁是弟子等,就聚在一起讥笑他。

4(筋骨)丛聚集结之处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庖丁解牛》)

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它难以解剖,就很小心地警觉起来。

(2)动词,灭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使秦王室灭族的人,其实是秦代帝王,而不是天下的人。

(3)形容词,众,一般

族庖月更刀,折也。

——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砍(骨头)。

名门世族:

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非我族类:

族类:

同族的人。

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名门望族折而族之

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不敢言,士大夫之族()俯首称臣。

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

【练习答案】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家族)不敢言,士大夫之族(类,辈)俯首称臣。

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灭族)

全国卷Ⅰ)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族:

家族

117、卒

“卒”的本义是肚子上的创伤。

甲骨文字型是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

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

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

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

“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1步兵,后泛指士兵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明天早上犒劳士兵,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2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谋攻》)

——使整卒的士兵降服为上策,攻破这一卒的策略是差一些的。

3差役

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

(《狱中杂记》)——牢房的看守住在中间,墙上开了窗户来透光。

(2)动词

1死亡。

古代大夫死称卒。

又年老寿终称卒。

后为死的通称。

初,鲁肃闻刘表卒。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

2完毕,结束,到⋯⋯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孔雀东南飞》)——磐石又方又厚,能够坚持千年才完结。

(3)副词,表终结,终于,始终,到底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最终在正殿接见了蔺相如,完成了礼仪之后送他回赵国。

读音二:

副词,通“猝”,仓猝,突然,匆忙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

(《赤壁之战》)——五万士兵难以在仓促之间集合起来,已经选好了三万人。

【成语助记】身先士卒:

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

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有始有卒:

指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仓卒主人:

仓卒:

匆忙。

客人突然到来,仓促中招待不周,难尽主人之礼。

丢卒保车优游卒岁不忍卒读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与项王战,卒()起不意。

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

练习答案】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士兵)与项王战,卒(通“猝”,仓促,突然)起不意。

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死)于乌江。

而卒(最终)成万世威名。

【高考链接】(2019·

全国卷Ⅱ)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卒:

终于

全国卷Ⅲ)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卒:

去世

全国卷Ⅰ)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卒:

差役

全国卷Ⅰ)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卒:

(2018·

浙江卷)而太初(人名)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卒:

最终

天津卷)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卒:

通“猝”,突然,仓促

118、走

“走”的本义是“跑,逃跑”。

(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①古代指疾行,即跑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两只兔子并排地跑,怎么能辨别哪是雄哪是雌呢?

②逃跑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

——老翁跳墙跑了,老妇人出门来看。

3使之逃跑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刚好把船舰用铁链串连起来,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使他们溃逃。

4奔向,趋向

窃计欲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私下打算从赵国逃跑奔向燕国。

(2)名词,仆人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报任安书》)——愿意像牛马一样为您奔走的仆人司马迁再次拜言。

(3)形容词,快,赶快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抄录完了之后,赶快就送还给人家。

【成语助记】走马观花:

走马:

骑着马跑。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不胫而走:

胫:

小腿;

走:

跑。

没有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作谓语、状语,比喻不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

铤而走险:

铤:

急走的样子;

走险:

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走投无路:

投:

投奔。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奔走相告: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作谓语、补语,用于互相转告重要消息。

走投无路走为上计笔走龙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

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则叹历史无情。

【练习答案】太史公牛马走(仆人,自称的谦辞)司马迁再拜言:

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逃跑)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延伸)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跑),则叹历史无情。

全国卷Ⅲ)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走:

逃跑

浙江卷)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走:

奔向,趋向,走到

江苏卷)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走:

动笔,挥笔

119、左

“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其字型是左手朝上的形状)。

一般人左手更不灵活,故引申出“不合,不帮助”之义。

由“不合”义又引申出“不正”之义。

1)名词

①左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可是看洞的左右两边,到这里来并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很少。

②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群英会蒋于中计》)

——我到了江东,一定要成功。

3较低的地位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我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

4车上的尊位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候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面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东门的侯生。

【成语助记】旁门左道:

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和学术派别。

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左右逢源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右种梧桐。

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引其上坐。

皇上闻之,令左()右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左边)右种梧桐。

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左边的位置,是上位),引其上坐。

皇上闻之,令左(和“右”并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右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福建卷)路见左右高峰刺天左:

左边

120、坐

“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

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

1)动词

①古人席地取跪姿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项王项伯面朝东坐着。

②就坐,就任(主持,掌管)坐馆――任私塾先生或官员幕客

3防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与其坐守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的村子。

4犯法,犯罪(由⋯⋯而获罪)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使楚》)——您就问,犯了什么罪?

我们就回答,犯了盗窃罪。

(2)名词,座位,通“座”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项王就接过宝玉,放在座位上。

(3)连词,因为,由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停下车来是因为我喜爱这枫林的晚景,这里的霜叶比二月的红花还鲜艳。

正襟危坐:

襟:

衣襟;

危坐:

端正地坐着。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如坐春风:

像坐在春风中间。

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坐而论道:

坐着空谈大道理。

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坐以待毙坐吃山空坐怀不乱坐井观天如坐针毡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爱美景。

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诸多财物散于坐()下,似坐()而待官兵。

顷之,官兵逮之,因其坐()。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

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坐着),诸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似坐(坐着不动)而待官兵。

顷之,官兵逮之,因其坐(犯罪)。

高考链接】

全国卷Ⅲ)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坐:

因为,由于

坐:

受牵连而获罪

2018·

全国卷Ⅰ)爽(人名)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人名)坐爽下狱

2018·

全国卷Ⅱ)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坐:

因⋯⋯而判罪

2017·

全国卷Ⅱ)余党当坐者数千人坐:

判罪

天津卷)众会乎坐,不问不言坐:

坐着,坐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