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254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文档格式.docx

3.有学者认为: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  )

A.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B.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D.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解析】选D。

列强获得在华传教权是《天津条约》规定的,与材料中“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时间不符合,故A错误;

“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属于《天津条约》内容,与材料中“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时间不符,故B错误;

C规定属于《辛丑条约》,不过其与各国公使相关,与一般外国人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无关,故C错误;

D内容属于《辛丑条约》,而且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的反抗,从而让外国人获得种种自由和权利,故D正确。

4.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

“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

”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

A.实际上没有发行B.没有号召作用

C.太平军中没有普及D.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解析】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故A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的要求,有号召的作用,故B错误;

材料信息“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

”说明太平军中没有普及,故C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故D错误。

【答案】C

5.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

A.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D.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解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说明太平天国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故D正确。

6.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

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  )

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B.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解析】“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反映出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故D正确。

7.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

这充分表明 (  )

A.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解析】通过题中“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可以看出,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并未获得和国民党同等的地位,故A正确。

8.毛泽东曾说:

“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  )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B.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D.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解析】把三民主义丢开说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内容是否存在局限性,故A错误;

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在反帝反封建方面相一致,故B错误;

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共合作破裂,不存在革命领导权之争问题,故C错误;

“把孙中山丢开”,表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故D正确。

9.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

……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正确。

10.依据逻辑进行推理,下图中画线部分应该是 (  )

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思想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三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答案】B

11.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

“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

”该材料 (  )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日本人民的反应,故A错误;

“扫荡”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沦陷区,材料所述为正面战场,故B错误;

材料所述为日军暴行,对揭示日军罪行有重要价值,故C正确;

在淞沪会战中国民党积极抵抗,故D错误。

12图下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政治宣传画。

该画旨在(  ) 

 

A.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B.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日

C.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D.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从图片中“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可知主要体现民众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13.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

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

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解析】据材料“1931年9月作为……抗日战争的开端……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可知“抗日战争”强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战,而“抗日战争时期”则强调历史时段,故B正确。

14.1937年5月9日出版的《申报周刊》封面。

封面上拍自延安的照片显示,城墙上赫然刷有“和平统一,团结御侮”及“停止内战”字样的标语。

这表明 (  )

A.延安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枢B.国民政府坚持自卫抗战

C.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成为可能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解析】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张贴“和平统一,团结御侮”及“停止内战”的标语,且国统区出版的《申报周刊》封面上刊登“拍自延安的照片”,体现了国共两党有了合作的趋向,故C正确。

15.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

“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据材料“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可知为西北问题而非远征军赴缅作战,故A错误;

材料涉及西北内陆抗日,未涉及海外援华,故B错误;

材料信息与徐州会战无关,故C错误;

据材料“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可知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故D正确。

16.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国共产党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这表明蒋介石 (  )

A.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

D.借口中国共产党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解析】选A。

从材料中描述,可以看出,蒋介石企图在抗日战争后,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解决掉,以实现吞并抗战成果的企图。

17.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

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

”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平等条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出自《辛丑条约》,排除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排除B;

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的标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D;

由于中国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的民族牺牲,国际地位提高,所以能够收回部分民族权益,故选C。

18.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这表明蒋介石(  )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解析】据材料“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故A正确。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属于形式上的假和平,故B排除。

蒋介石不可能实现政治民主化,故C排除。

蒋介石的最终目的在于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不是拖延民主进程,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共2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

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

(注:

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

李自成>

——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是从何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历史依据。

【解析】第

(1)题第一问从材料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称为“逆匪”,可以判断态度;

第二问从材料“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可以看出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

“取才之涂(途)太隘”说明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大臣所及也”说明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题太平天国运动最能体现平均主义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要回答其如何推动革命发展;

第二问“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是小农经济解体,要答出小农经济解体使阶级矛盾激化,革命发生。

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太平天国运动阻碍社会进步的史实概括回答。

【答案】

(1)态度:

敌视(或否定)。

(1分)依据:

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

(2分)因素:

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

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

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史实:

《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起义。

关联: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3)角度:

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立场上否定太平天国。

历史依据:

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思想指导;

定都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

《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

太平天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概述材料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考虑战争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

【答案】观点: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抗争、探索,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2分)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产生;

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被提上议事日程——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22.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

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答案】

(1)意向:

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

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

(2)原因: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理解:

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素:

革命政党的领导;

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