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918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 七 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docx

六七中华影视的视野与品格

六中华影视:

视野的拓展与品格的追求

            中国影视:

               追求独特的文化品格

               不断增长的现代意识

一、百年回眸:

   ○ 1896.8.11 沪 徐园“又一村”首映“西洋影戏”

        1905秋  京 丰泰《定军山》(谭鑫培时年60)

        1913.9   沪 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难夫难妻》 首映(“新新舞台”)40’全景

        1922     沪 《海誓》 殷明珠 第一女星 16岁 

                               “FF”小姐(编导、摄:

但杜宇)

        1923     沪 《孤儿救祖记》

                      明星公司 丰厚票房 轰动上海滩

   ○ 百年概貌

             前期 披坚执锐 筚路蓝缕

                 勃勃生机 新文化又一阵地

                             左翼“经典”

             中期 沐浴新阳光 两度创辉煌 后期跌入低谷

             近期 观念更新,新人辈出,重又振兴,崛起世界

   ○ 文化观照:

五代导演 群体风格各异

       ○第一代(1905-1931)

                拓荒时期 戏剧电影 影机固定

                张石川

                郑正秋

                “明星”、“民新”、“天一”……

                 娱乐 影戏

       ○第二代(1932-1949)

                探索时期 风火岁月 左翼经典

                1932 夏衍、郑伯奇、阿英入影界 次年中共电影小组成立

                1934 《神女》 吴永刚执导 阮玲玉主演

                      《渔光曲》蔡楚生编导 王人美、韩兰根主演

                                   连映84天爆满

                      《桃李劫》 应云卫执导 首部有声片

                      《毕业歌》 袁牧之、陈波儿主演1935年获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苏联)一曲遍华夏

                1937 《马路天使》 袁牧之编导

                                    赵丹、周璇 魏鹤玲主演

                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 郑君里

                       上海80万人次创国产片 第一上座率 民族化

                       现实主义力作

                1948 《小城之春》 费穆

                         心理写实 精美绝伦

                         80年代复映轰动世界

                         《万家灯火》 沈浮

                         平民意识 艺术虚构

                         家庭悲欢离合

       ○第三代导演 50年代开始执导 “三谢”等

                     电影成为人民文化生活重要内容

                     “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工具”

                     事业蓬勃发展:

17年拍片600多部                                   观众人次1949 4900万 1965 46亿

                佳作:

《白毛女》(1950) 王滨 水华执导

                 《林则徐》(1959) 郑君里 岑范执导

                 《林家铺子》(1959) 水华执导

                 《早春二月》(1963) 谢铁骊执导

                 《舞台姐妹》(1965) 谢晋执导

                   文学价值 蒙太奇 灌输思想意识

       ○第四代导演 60年代“科班”毕业80年代并开始执导

                        第一代学院派导演

                       “新”观念 四个“大讲”一个“丢掉”

                     1983.2.3 《城南旧事》 吴贻弓导演

                     1987    《老井》 吴天明 承前启后

                      纪实性 形式性 意象性

       ○第五代导演 80年代“科班”毕业,执导  “新锐”

                     1983《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

                     1984《黄土地》     陈凯歌

                     1985《黑色事件》   黄建新

                         《野山》       颜学恕

                     1987《红高梁》

                     1988《人鬼情》

                     自我意识

                     创新意识(选材、叙事、结构、语言)

                     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性

                     张艺谋:

《红高梁》(1987)

                            《秋菊打官司》(1992)

                     黄健中:

《过年》(1991)

                             民俗风情 观念嬗变

       ○第六代 90年代毕业并走上导演岗位

二、民族品格的追求

   ○两大转折:

影视 审美、娱乐对象

                     社会文化现象

                     特殊的意识形态

            ①模式转换(本体认识的误读,初识,回归)

                 大娱——政教——大媒(社会文化)

                           自在

            ②观念转变    失落 {社会环境所致}

                           苏醒

                           强劲(“过”犹不及)

                           自觉(世纪之交)

            ③戏人——文人——影人

                戏人 对准戏剧午台 电影强调戏剧冲突

                     (西方或对准大千世界或创造梦幻境界)

                文人 文学性(主题、人物、情节、对白、细节)注重电影文学价值

                      忽视电影本身特性

                影人 发挥电影特性 重视多元素的造型与运动

                谢晋现象

   ○民族形式 品格追求

①    电影观念

         意新现实主义电影

       中30、40左翼电影比较

                 意                            中

            纪实:

生活真实                现实:

艺术真实

            1.实景“到大街上拍电影去”       影棚

            2.“实人”:

“还我普通人”       典型人物(艺术)

            3.个人命运                   家庭悲欢离合

            4.启用非职业演员、淡化表演   演员表现  煽情

            5.淡化情节、,故事             注重故事、情节(戏剧冲突)

            6.追求自然、质朴,自然光效   假定性,戏剧化色彩

       ②民族形式

             外在表现 人物外貌、服饰、道具、布景等文化信息载体

                       “月亮”“灯笼”舞蹈、语言……

             内在表现 历史事件、习俗礼仪、民间传说 如:

太极拳、书

                       法、京剧、中国烹调、功夫

                       结构 如章重回故事

             西方 注重写实 浓烈、阳刚、血与火、性与力

                   个体精神、个性自由

             东方 注重写意  阴柔、淡远、人与自然、和与爱 

                   群体与社会责任

七新世纪新视野新追求

以恢宏的审美视野,

阔步进入21世纪

 c

   “先进文化的代表”

                   ——江泽民

   唯有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广采博纳世界的先进科技与人类人文精华,才能赢的现在与未来。

             

一、四个升华:

1.本体认识影视文化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对影视传媒认识的飞跃。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信息社会的立交桥,从这里可以通向社会的多个方面。

影视作为一门大众艺术,是审美的最佳窗口,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新天地。

(1)影视传媒概述

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巴黎正式问世,1936年11月2日英国伦敦电视开播,至今电影电视已发展成为我们时代具有最广阔的覆盖面,并与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化的制作技术与传播艺术以及它的经济性,赋予影视文化以最生动、最丰富、最广泛、最及时和最具有渗透性的文化形态特征,成为新闻报道、政治动员、文化教育、消遗娱乐和商业广告等的最佳传播媒介。

如今,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瞬息即至、无远弗届的影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它不仅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了解整个世界的信息,接受教育和进行种种享受——如观赏文化节目、游戏和购物,还可让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目睹激动人心场面的真实再现,这些均为印刷媒介所不及。

这大嬗变产生了新的“看的文化”——影视文化,较之概念性印刷媒介文化的“读的精神”是一种大发展。

人类文化形态的进化是传播通道与符号的互补,从古代的视觉文化发展到概念性印刷媒介文化,又从概念性印刷媒介文化发展到影视文化。

“看的精神”不断发展,又补充与发展了“读的精神”,直观的、感性的、非逻辑性的感受与综合的、逻辑性的理解交融补充,给人类带来了无限广阔的新视野。

就信息交流与沟通而言,不仅摆脱了时间的束缚,而且凌驾于空间限制之上,使地球变得愈来愈小,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加拿大马歇尔·麦克鲁汉把当今世界称之为“地球村”。

而今,人类更加彼此依赖、相互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常常牵一发而动全局,唯心主义、愚昧主义受到强烈挑战,一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人类认识世界、掌握文化有了划时代的飞跃。

影视文化形态的生成、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它迎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洗礼,依托经济高速发展和视听技术的一个又一个飞跃,出落成大众传播媒介的骄子——多媒体数字技术又把文字、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图文传真机、电子计算机等集成一体,人们只须坐在一台多媒体电脑前,就可看电视、听音响、电脑查询、电脑购物,与远在他乡的朋友在屏幕上交流。

正是这种无所不至的迷人魅力,使影视文化最终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广受青睐的最重要的人类文化形态。

电影是19世纪末由西方传入我国的。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由京剧名伶谭鑫培主演《定军山》片断,揭开中国人摄制电影片的历史序幕。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播,同年6月15日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从此诞生。

影视艺术的主要样式

百年里,影视能够从一种亚文化的新鲜玩意儿出落成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之王,除了得益于科技进步与经济飞跃之外,全凭其形式的开放性。

影视得天独厚的兼容优势,使其形式发展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几乎有无限的丰富性和蓬勃的创造力。

影视的艺术以绚丽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语言,浓郁的创新意识,昂扬的时代精神,以及不断增长的文化底蕴独占当代文化艺术的鳌头。

影视艺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就其样式来说,主要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纪实类和综艺类等电视节目。

(1)电影故事片

电影分类有不同角度。

从片种分类,常常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译制片、系列片;或按国家、地区分,如美国片、法国片、日本片、香港片等。

从题材样式分,分历史片、传记片、音乐片、功夫片、政治片、体育片、喜剧片、惊险片、侦探片、恐怖片、西部片、舞剧片、社会片、伦理片、宫闱片、童话片、科幻片等等。

而且,各国分类侧重角度也不一样,法国人注重文化价值,爱分作家电影、文学名著片、警匪片、青春片、生活片、色情片等类型;美国人注重娱乐性质,主要分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探索片、战争片、歌舞片、灾难片、伦理片;我国及前苏联重视宣传与教育作用,如分主旋律片、探索片、娱乐片、道德片等。

电影故事片是以塑造人物为主,具有故事情节的,并由演员扮演的影片。

它或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或从历史、神话、幻想等方面选取题材,也有对其他文艺样式作品进行改编的。

由演员扮演是故事片区别于其他片种的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一些非情节性、非性格化的影片。

故事影片在发展进程中,吸收了诸多艺术的积累与创造,并逐步将这种吸收与电影自身特点尽可能完美结合在一起,终于成为综合文艺、戏剧、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摄影等诸种艺术因素,通过具体视听形像反映生活的人类生命的精神家园。

电影故事片有几个经久不衰的母题:

女人和爱,人的命运,人的觉醒。

这几个母题也是文学和其他艺术的母题,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生出她无数子女,演绎出千千万万动人心魄的悲欢故事。

(2)电视剧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特有的品种,为什么不称电视故事片呢?

高鑫在《电视艺术概论》中首先提出,电视剧是“依据戏剧的构成方式,或电影的时空转换,通过电视的传播媒介、制作方式和艺术手段,独立制作的、充分电视化的屏幕艺术作品”。

(高鑫:

《电视艺术概论》学苑出版社,1992版第15页)这一定义基本符合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包容性特点,如今已为大家约定俗成认同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呈现空间繁荣局面,每年2-3万集的申报量,1-2万集的通过量,超万集的生产量与近万集的播出量,其生产规模、播出总量、市场地位,受众数量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相比的。

如果说,美国是“电影的王国”,那中国则可称“电视剧的王国”。

当然,电视剧的影响范围比不上电影故事片,好莱坞影片风靡世界,而电视剧除在中国兴盛外,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也流行甚广,但鲜有中国哪部电视剧走向美欧,或者说电视剧这一艺术样式在西方如何广受欢迎。

其深层原因是,故事型叙事模式始终为中华乃至大中华文化圈人们所钟爱,这种文化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先秦叙事诗和神话故事,经过唐传奇、宋话本,故事叙事传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通俗文化的叙事经典艺术。

电视剧是故事型叙事模式在当代电视屏幕上的延续。

在中国电视节目体系里,电视剧在叙事模式、节目样式、社会功能等本质属性上与其节目类型有着根本的分野:

与电视纪实类节目如新闻相比,电视剧要虚构,前者则要纪实;与电视文艺类节目相比,电视剧要叙事,前者则要抒情;与电视社教类节目相比,电视剧是要解闷、消遣、娱乐,前者则要“传道、授业、解惑”;与电视专题类节目相比,电视剧通过故事潜移默化教化人们,前者则要辨别是非明曲直。

因此,电视剧要向观众提供“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故事,要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与心理需求。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每一个人心理承受着各种不同的巨大压力。

电视剧在社会心理调节与社会舆论引导方面有很大作用,丰富多彩的题材的电视剧满足了观众各种收视需求;青春偶像剧满足了观众的追星心理与未来生活的憧憬,至情至爱的纯情故事催人泪下。

主旋律电视剧或高奏激越的时代旋律,讴歌新时代的风流人物;或高悬反腐利剑,严惩犯罪分子,都放出激动人心的异彩。

还有戏说剧通过对正统、崇高的颠覆,以古观今,愉悦百姓;警匪剧则展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达到惩恶扬恶的教化目的。

(3)纪实类、文艺类节目

我国电视节目通常分为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四个大类,这是依据节目内容的基本属性划分的。

从电视艺术角度划分,常常分为纪实类与文艺类两大类型。

纪实类节目让我们可以清醒地感知到外界的现实世界,纪录性、纪实性新闻片、专题片中,影视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让我们宛入其境,闻其声,见其人。

电视新闻报道以特有的优势占尽时效之利,特别直播节目,贴近沸腾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新鲜活泼,富有很强的生命力。

“今日热点”、“焦点时刻”、“专题新闻”、“新闻杂志”等等,从国内外大事到本地社会新闻都及时跟踪报道,并往往经过精心制作,由主持人与社会各方人士进行幽默犀利的对话,因而深受观众欢迎。

随着多媒体技术介入,电视新闻还将新招迭出,更加真切地向人们展现沸腾的社会生活底蕴,世界将通过电视实现信息谐振共享。

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这标志着我国电视走出“新闻综合频道”时代,进入了真正的“电视新闻频道”时代。

“新闻频道,顾名思义,是播报新闻、提供新闻资讯的专业频道。

”这是对新闻频道的一般定义。

当然,新闻频道的涵义远不止于此。

所谓“专业频道”,起码应该包含以下几种涵义:

1)全天候播出;2)整点(或半点)滚动播放新闻;3)重大新闻即时播出(采用插播或现场直播的方式);4)排除了除新闻及广告以及的其他节目类型(比如娱乐节目);5)在“大编辑部”的思想统率之下,新闻报道手法多样,专题节目定位明确,形成一种“梯级结构”。

电视文艺类节目,又称娱乐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播出时间最多的内容,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除了前面所说的电视剧外,还有音乐、戏曲、曲艺、文学、电影和综合节目等样式。

它们在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开拓观众的知识视野、提高文化品位、陶冶思想情操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起步于80年代初。

这类节目刚开播时,对于看惯了过去单一的剧场演出式的电视文艺节目的观众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种综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和特点的节目,使观众在茶余饭后较短的时间里,欣赏到了千姿百态的各种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类节目一经播放,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981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为庆祝国庆推出了综艺节目《九洲方圆》,这个节目有歌、有舞,并且有节目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既介绍了祖国的大好形势,又串联了上下歌舞节目。

这种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不久,上海电视台也推出了题为《青春放歌》的综艺晚会,这台晚会以歌舞为主,艺术地展示出中国年青年在新时期的新风采。

这些节目就是当今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雏型。

从80年代初开始,每逢重大节日,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电视台都会推出这样的综艺节目,来庆祝节日,丰富屏幕。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率先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向全国亿万观众隆重推出一台大型综艺节目——春节联欢晚会。

这台晚会节目丰富多彩,气氛热烈欢快,突出了团结、欢乐、祥和的主旋律,受到了全国城乡亿万观众的热烈欢迎,一时间,万人空巷,好评如潮。

从此之后的每年除夕之夜,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央电视台必送全国观众的一份新年贺礼。

春节联欢晚会经过10多年的创办,逐渐形成了由小品、相声、歌舞、戏曲等节目所组成的表演格局。

节目影响之大,在中国电视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收视观众之多,在世界电视史上也不多见。

许多歌星、舞星、笑星一夜走红,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表演艺术家、文艺明星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最佳舞台。

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中国亿万观众和海外炎黄子孙在庆贺新春佳节时不可缺少的一道精神美餐。

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综艺节目逐渐成为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每周或隔周必播的固定栏目。

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综艺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上海电视台的《综艺大世界》等。

这些电视综艺节目每期都有一个主题,在50分钏左右的时间里,由主持人串起了歌舞、小品、曲艺、戏曲等节目,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今天,中国电视酷似一场各种电视节目组成的大秀:

《纵横中国》、《走遍中国》式专题类节目,把更多的现场搬上荧屏;崔永元、窦文涛、陈鲁豫、朱军等的谈话类脱口秀充满灵气、创意,把观众紧紧抓到了电视机前;至于《幸运52》、《开心辞典》等竞技游戏型节目,以其参与性、对抗性、悬念性、时新性与商业化操作特色风行大陆,既寓教于乐(知识性),又物质刺激(丰厚奖品),加上风格独具的节目主持人魅力。

人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人性得到了张扬,轻松愉悦中自我满足,一有机会还可进入幻想天堂(一举成名,一夜暴富)。

观看节目成了节庆式的精神大餐。

中国电视还为自己做节目、出秀:

年度经济人物榜、“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电视主持人大赛、电视歌手大赛、电视体育奖、金鹰节、时装模特赛……中国电视已成为各类节目异彩纷呈、争奇斗妍的百花园.

○纪录性·照相本体论(影像本体论)

·长镜头理论

·纪实

○语言·活动的、连续的、视听声画

·充分选择自由、造型语言“镜头”

·“蒙太奇”

·“语言”不断创新

○审美形式“大传”文化

视觉造型

○现代化生产,充满灵性的创作

○后文化总是前文化的包容与发展

○影视双重属性审美价值艺术性文化性

商品价值娱乐性商业性

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其“双翼”

2.主体意识创作者个体·“自在”

·“觉醒”

·“自觉”

·兴趣、爱好

·表现

认识自我张扬超越自我的不断提升

·揭示人性、撼动万众

○张暖忻《青春祭》陈凯歌《黄土地》

3.民族品格、地域特色与艺术品位

○文化品格:

80年代“港”新浪潮,“台”新电影,“大陆”第五代均以现代电影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地域性

○主流文化、主旋律新突破深入写人

○分野与品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