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05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2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哪四家?

(P32)

齐、鲁、韩、毛

即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公、燕人韩婴、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

3“春秋三转”是哪三转?

(P69)

《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1正始文学当中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

(P31)

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12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什么?

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什么?

(P128)(P125)

志人小说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志怪小说代表作是《搜神记》。

13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它的代表作家是哪些人?

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哪些人?

(P196,P208)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常建。

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有: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

14唐代的古文大家是哪些人?

(P344)

答:

韩愈、柳宗元

18“苏门四学士”是哪四个人?

(P127)

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耒”读[lěi],晁读[cháo]

20作家与作品的对应。

《乐章集》作者是谁?

《白石词》作者是谁?

《漱玉词》作者是谁?

《片玉集》作者是谁?

《珠玉词》作者是谁?

《乐章集》作者是柳永。

《白石词》作者是姜夔。

《漱玉词》作者是李清照。

《片玉集》作者是周邦彦。

《珠玉词》作者是晏殊。

24明代文学主要是小说。

每一个部类代表性小说,比如:

历史演义是《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是《水浒传》

神魔小说是《西游记》

世情小说是《金瓶梅》

26明代诗歌:

(P33)

(1)前七子代表性人物是:

李梦阳、何景明。

(2)后七子代表性人物是:

李攀龙、王世贞。

(3)公安派代表性人物是“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因此和明代复古派,也就是“前后七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后七子讲到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三袁”则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公安派的唱和者是“竟陵派”,“竟陵派”代表人物是:

钟惺、谭元春二人。

28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分别是哪四部戏?

(P128)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称《四声猿》。

29南施北宋?

答:

南施北宋:

施闰章和宋琬。

南朱北陈(朱陈):

朱彝尊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南洪北孔:

洪昇、孔尚任。

作品: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南朱北王?

朱彝尊和王士祯,被称为“南朱北王”。

30李玉的“一人永占”,也就是《一笠庵四种曲》。

(P287)

答:

《一笠庵四种曲》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种传奇的合刊。

二名词解释

1什么是“诗经六义”?

(P49)

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六义”,是风、雅、颂与赋、比、兴的合称。

其中“风、雅、颂”是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从诗歌音乐的角度划分的。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汉族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直叙,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即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6什么是《楚辞》?

(P130)

答: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

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

西汉刘向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

《楚辞》又作为这一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

8什么是《古诗十九首》?

(P288)

答:

《古诗十九首》是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着标志。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将它们泛题为“古诗”。

它们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产生的时代大致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之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内涵。

9“汉乐府”中,什么是“乐府”?

(P259)

“乐府”的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构。

最早见于秦朝,但真正乐府诗歌的采集,始于汉代。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的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10什么叫“建安风骨”?

(P12)

答:

“建安风骨”是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等。

15唐代的宫廷文人当中有上官仪,他的诗叫“上官体”,什么是“上官体”?

(P186)

答: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词藻华丽,绮错婉媚。

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

23宋代出现了“话本”,什么叫“话本”?

(P36)

答:

“话本”就是记录当时“说话”艺人的演出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2)常州词派代表人物是?

理论主张是?

常州词派代表人物:

张惠言、周济。

理论主张是:

张惠言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的词风,提出创作要依据儒家的“诗教”尊崇词体,强调词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作用以及“深美宏约”的审美特点。

对其时平庸词风的扭转和词风的倡导起到积极作用。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重要思想。

(3)诗歌里的四大诗说:

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

它们的内容是什么?

代表人物是谁?

特别是格调说?

到底什么叫格调说?

神韵说:

清代诗人王士祯提出。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要求诗歌应具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和言外之意。

在创作上的具体体现是空灵婉转,不滞不粘,富有才情。

“神韵说”的提出,标志着清初诗风由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的转变。

[zhìnián]

格调说:

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

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

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

提倡创写“有我”之旨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艺术构思中的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

肌理说:

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是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三论述题

4《左转》的艺术特色?

(P73)

答:

就散文艺术而论,《左传》确已趋于成熟、完善,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成就,达到其时最高水平。

①《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构思工巧、结构严谨。

《左转》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尤为出色的是,善于描写战争。

《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

②《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

③《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

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5《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P100)

《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

①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

《庄子》散文的构思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

倡言“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在题材的选择上,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如“藐姑射之神”(miǎogūyè)、“混沌凿七窍”等。

②《庄子》散文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

诸如其大无比的鲲鹏、庄周梦化的蝴蝶,脍炙人口的“触蛮之争”等。

③语言方面,穷形尽相的描写随处可见。

如《齐物论》中对大地自然音响的描写,形神皆肖,体物入微。

7《楚辞》中《离骚》的思想意义以及艺术特色?

(P136)

答:

《离骚》的思想意义:

①首先是“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实现大一统,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

屈原的“美政”理想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根基之上。

屈原又看到举贤使能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关键。

屈原还认识到,修明法度乃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必由途径。

②其次是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

他把个人的进退、生死置之度外,惟将君国的前途命运系于心中。

诗人心中执着的爱国情结,生发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其三是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他在《离骚》中揭露世俗的浑浊,责数楚王的昏惑,痛斥群小的谗邪,无不闪耀着批判精神的光芒。

④其四是“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屈原志洁行廉,正道直行,既怀内美,又重修能。

他在长期参政实践中屡经风波,养成了忠于理想、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格情操。

《离骚》的艺术特色: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艺术造诣极高,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诸方面,都有开拓创新。

①首先是“灵均”形象的塑造。

屈原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文坛第一个自觉地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的产生。

诗人以自身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②其二是创作方法的突破。

“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③其三是表现手法的开拓。

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而为一,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开后世诗人以情寄物、托物以讽的先河,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

④其四为形式、语言的创新。

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

16“韩孟诗派”也叫“奇崛诗派”,其代表作家是哪些人?

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代表作家是:

韩愈、孟郊,还包括李贺、卢仝、贾岛、姚合等。

主要艺术特点: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

①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②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③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④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21《窦娥冤》中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P350)

答:

窦娥的性格,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发展成为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敢于痛斥官府、控诉天地的女性。

①高利贷成了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因素。

②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二个因素。

③官府的黑暗,则是导致窦娥悲剧结局的最根本的因素。

④窦娥与个别官吏(楚州太守)之间的矛盾发展为窦娥与整个黑暗制度的矛盾,即以刑前“三誓”发出了对整个黑暗制度的控诉,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总之,《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强倔强的一面。

窦娥从恪守妇道转变为敢于痛斥官府、叱天责地,她的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窦娥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作品主题的不断深化,它以一个平凡、善良女子的觉醒揭示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指出了产生窦娥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

22怎么来理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

(P378)

答: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

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有些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

“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

“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

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只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

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王实甫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他们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这无论在古今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他写的崔、张故事,贯彻着这一题旨,他强调了自由恋爱,打破了门第观,承认情欲的合理性。

从而使由《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可以说,《西厢记》杂剧在元代的出现,像莺莺蓦然出现在佛殿一样,它的光彩,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25《西游记》包括哪三大部分?

即它的情节段落?

(P169)

答:

《西游记》共一百回,从内容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7回:

齐天大圣传。

孙悟空出世,拜师学艺,闹龙宫,闹三界,大闹天宫等,是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

第8-12回:

取经的准备。

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唐僧出世,观音到东土寻找取经人,沿途劝化他的徒弟,唐太宗入冥等等,交待去西天取经的缘由。

第13-100回:

取经的过程。

写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九九八十一难包含了四十一个小故事,通过僧徒、神佛、妖魔之间的错综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展示出来。

每回的故事都相对独立,错落有致,又因果分明。

三部分是一个整体,前后两部分又各自独立完整,中间部分只起情节过渡作用。

27明代戏曲《牡丹亭》中,怎么来理解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答:

明代戏曲《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女性的艺术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1)杜丽娘出生名门望族,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展现其温良贤淑的一面。

梦中开启少女情窦,梦醒倍感痛苦,一病不起,展现其叛逆色彩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2)她执着于爱情,虽为鬼魂仍对柳梦梅一往情深,在历经艰险之后,又为情再生,性格得以再次升华。

(3)杜丽娘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体现了“至情”的力量的强大。

在回到现实后,敢于在朝堂之上抗拒父命,完成了性格的最后升华。

这种生生死死的至情,赋予了杜丽娘形象以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杜丽娘这一形象反应了明代后期张扬个性、肯定真情的社会思潮,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有力的冲击和批判了程朱理学桎梏人性的本质。

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

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封建礼教地彻底反对,使其成为人们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

31怎么来看待《聊斋志异》的“一书二体”?

(P342)

答:

鲁迅说《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以志怪”,即此书乃是“一书二体”。

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粗陈梗概”,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

而《聊斋志异》,虽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但其写法,则如传奇之“扩其波澜,施之藻绘”,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委曲多变;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富有变化。

它不像以前的志怪小说那样,主要写神怪异行,而是以更多的笔墨写出鬼狐花魅与人的关系。

在蒲松龄的笔下,人狐虽属异类,但其交往却极为自然谐调,甚至充满亲情。

同时,“出于幻境,顿入人间”的笔法,又把冥冥彼岸与现实人生融为一体,忽彼忽此,阴阳交错,仙凡相通。

这样,就使《聊斋志异》所写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与传统的志怪,从艺术上区别开来,产生了富有传奇意味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32怎么来理解《儒林外史》的结构?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P357)

答:

《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具有最突出的特点。

全书五十五回,作为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与事件,而是以一回或几回写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故事,自成起讫,独成单元。

接下来,在后面的几回中,在这些人物退场的同时,又有了新的人物故事,又形成一个新的单元。

全书就这样把若干个完全可以独立的单元连接在一起。

从整体上来看,它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分开来看,又是若干个独立完整的短篇,正如鲁迅所说: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种结构形式,使作品兼具短篇与长篇的特点。

每一个独立单元里,人物不多,故事发展也明快、简洁,充分显示着短篇小说的优越性;而连接起来,作为一部长篇,又以众多的人物形象,广泛反映了社会面貌,发挥了长篇小说的艺术功能。

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上来说,《儒林外史》的结构,既继承了话本、传奇的传统,又反映了文人独立完整的构思。

33《红楼梦》的思想意义?

(P364)

答:

《红楼梦》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基本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

(1)写出了“无可挽救的衰败”。

《红楼梦》里贾府衰败的必然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后继无人。

荣宁两府男性主子中,无论“文”字辈、“玉”字辈或“草”字辈,实无一人可撑持贾府大厦将倾危局。

其次,道德沦丧。

“钟鸣鼎食”、“诗礼簪缨”,这一切都是假的。

封建道德固有的约束派系的力量,已经被贾府统治阶级自己彻底摧毁了。

这自然也证明了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性。

再次,矛盾重重。

贾府上下,从主子到奴婢,几乎都生活在利害冲突之中,处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演出了无数丑剧。

贾府上下的重重矛盾,加速了它的分崩离析。

最后,经济的日渐拮据。

贾府衰败各种表现,是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而贾府衰败的趋势,也正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赞美了“依稀可见的光明”。

《红楼梦》在揭露黑暗的同时,赞美了光明;在表现衰败的同时,写出了希望;在诅咒古老而腐朽的封建社会的同时,更拥抱了新的时代和人生。

在揭露和鞭挞腐朽人物的同时,塑造了有清醒头脑、有新思想、有叛逆精神、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人物。

其中最突出的是宝黛。

小说通过描写宝黛为代表的爱情悲剧,热情赞美了宝黛爱情的反封建思想基础。

表现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

《红楼梦》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四作品赏析

17杜甫的诗《登高》中有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什么意思?

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在暮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这句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分析此联说: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

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19苏东坡的词《江城子》的分析?

(P118)

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怎么分析这首词?

答: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王弗逝世十年后,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

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

接着,“纵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