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363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docx

3祖父的园子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祖父的园子教案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

(喜欢)为什么呢?

(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

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

思考:

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

(昆虫)有哪些昆虫?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

(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

(树)哪些树?

(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

(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

(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

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

(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

(人)主要是谁?

(“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

(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

(不是)为什么?

(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

)从哪里看出来?

(重点词:

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

(没有)从哪里能看出?

(“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

(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

(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

(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

(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句子:

凡是……回答。

)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

(出示句子:

黄瓜愿意……问它。

)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

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

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

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

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

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

试着把它写下来。

祖父的园子

难忘童年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情感的环节了。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

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

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

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

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

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

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

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

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

母亲说,回去吧!

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

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

她开始有些哽咽了。

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转过头来说,回去吧!

她哭出声来。

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

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

(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

(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

(C)她连忙解释道:

“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

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

”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

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

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

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

”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

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外出打工做铺垫。

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

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3.示例:

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

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

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3.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

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

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

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

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

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

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

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

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

“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

”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

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

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

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

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

“你怎么不早点找我?

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

”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

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

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

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

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

“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矿主哈哈一笑,说:

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

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

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

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

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

“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

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

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

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

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

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4.

 

忧伤的国歌

房向东

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

“你们几个,什么团呀?

”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

“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

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

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

她说:

“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

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

④过了会儿,我问:

“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

”她说:

“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

她与母亲说不上话?

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

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

无家可归?

还是有家不想回?

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

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①我们走了。

女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

我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

她说:

“一路上小心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着头,却什么也没说。

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别。

我们上车了。

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着我们远去,远去……

①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只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

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

1.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吃饭时遇到女老板——()——惊闻国歌——()——送别

叮咛——()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

4.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喜事的理解。

1.聊天中得知女老板的身世,听女老板诉乡思,感受到手机里国歌的忧伤。

2.语言描写。

表现出了女老板对我们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她对祖国和国人的思念与热爱。

3.①在手机里灌装国歌。

②回国在大街上转悠。

③为店取名“金筷子”。

④为“我们”送行。

4.文章中在伦敦开餐馆的女老板,遇见我们几个“国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们相聊甚欢,在“我们”告别之时非常依依不舍,这正应了古人之语:

他乡遇故知。

在他乡久居或旅游之时,因为和家乡不同的环境等因素,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当遇到家乡人时难免会感到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

 

5.

幸福的秘密

邓迎雪

①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

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说,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②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

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我有时也想打退堂鼓,但想想爷爷,又无法退缩。

爷爷已经七十二岁,风烛残年,为了不给我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③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先可让我尽孝?

孝心哪能等呢。

④我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我这个累赘。

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我,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

为了收养我,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

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我抚养成人,又供我到大学毕业。

工作后,我多次劝爷爷来城里,但他都执拗不来。

⑤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我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我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

⑥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

开门进去,小院空荡荡的。

大声喊爷爷,没人应,我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

我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

⑦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⑧到邻居家打听,邻居很惊奇:

“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⑨直到下午四点,才跟爷爷联系上。

原来,爷爷就在我所在的城市!

我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我,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廋,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

①看见我,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②我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说:

“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说了。

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

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

正好老同事家这个厂缺个看门的,俺一听说就来这了。

②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我一乐:

“俺早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退休金全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①我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砸在桌面上。

原来,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厖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烛残年:

魂牵梦绕:

2.联系全文,理解并说说“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具体指什么。

3.第④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有不少句子对爷爷的描写非常传神,请你摘录一句,并加以赏析。

5.读了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1.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魂牵梦绕:

形容万分思念。

2.“我”瞒着爷爷借钱买了房子;爷爷瞒着“我”去工厂做工。

3.反衬出爷爷的善良、慈爱和无私。

4.示例:

第③自然段中“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腐乳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赏析:

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了爷爷节俭、辛劳的特点。

5.略

 

6.

一千张糖纸

铁凝

①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外婆家住。

正是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年龄,加之隔壁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的种种游戏使外婆更不安宁了。

笑呀,闹呀,四合院里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②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

天,她对我们说:

“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

”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

是啊,什么叫累呢?

我们从没想过。

累,离我们多么遥远啊。

有时听大人们说:

“噢,累死我了。

”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

当我们终于不笑了,表姑又说:

“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多好玩呀。

”我想起世香是向我炫耀过,她那几十张美丽的糖纸。

可我既不喜欢糖纸,也不觉得找糖纸有什么好玩。

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呢?

”“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③我和世香惊呆了。

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表姑的许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

那是怎样一笔财富,那是怎样一份快乐!

④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

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墙角里的糖纸。

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有时候,我们会追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追个老半天。

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糖,这样,也只能买几十颗。

然后我们突击吃糖,嗓子让糖狗得生疼。

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候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⑤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在脸盆里仔细把它们洗干净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⑥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

“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狗呢,欠的电动狗呢?

”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笑了才说:

“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园子里闹,不得清静。

”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蔑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

⑦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

原未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了。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

飘去。

⑧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⑨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吗?

1.请围绕“糖纸”这一线索,补充完整相关情节。

表姑让我们攒糖纸→→→抛酒糖纸发泄悲愤

2.第②段和第⑦段加点的词“累”的含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效果。

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在脸盒里仔细把它们洗干净,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