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66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docx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部分

宏观经济学部分

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经济核算,流量、存量。

(2011简)

答:

(一)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只要看谁是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

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理由是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响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异,即出口-进口。

表示老外对中国产品的购买。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GDP=C+I+G+(X-M)

(2)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

利息在这里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

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这些虽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5)资本折旧。

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GDP。

这样,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3)生产法

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用公司表示为:

GDP=Σ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Σ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二)流量与存量

流量指变量在一个时间段内积累的数量;存量是指变量在一个时间点上测量出来的数量。

给出一个流量必须指出相应的时段,给出一个存量必须指出相应的时点。

流量与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个不同时点上的存量之差就是相应时段内的流量。

某国的总财富是一个存量,在年初这个时点上度量则为年初总财富,在年末这个时点上度量则为年末总财富。

这个量是不能在时段上度量的,因为它在任一时段内的每一时点上通常都有不同的值。

新生产的财富是一个流量,它是在一定时段内度量的量。

这个量是不能在时点上度量的,因为新生产的财富绝不可能在某一瞬间冒出来。

同理,漏出的财富也是一个流量。

两个流量之差亦为流量,它就是所考虑的时段上的财富净增量,即财富净增量=新生产的财富-漏出的财富。

这个量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零,它与期初和期末总财富的关系是:

期末总财富=期初总财富+财富净增量。

一般而言,某期间的流量就等于期末存量与期初存量之差:

期末存量=期初存量+期间流量

资本存量表示某一时点上的资本品总量,净投资表示某一时段上的资本品净增量,总投资表示某一时段上新生产的资本品,折旧表示某一时段上消耗掉的资本品(死亡的资本)。

这四个量的关系就是: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期末资本存量-期初资本存量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经济意义(2008年论)

(1)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买方:

GDP=c+i

总供给/卖方:

GDP=y

而:

c=a+by

从而:

y=(a+i)/(1-b)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均衡国民收入由三个因素决定:

自发消费a、投资i和边际消费倾向b。

这三个量都与均衡收入正相关。

作为经济中的注入,投资与均衡收入正相关是显而易见的。

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越大,经济社会消费水平就越高。

凯恩斯主义的分析针对的是短期内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此时提倡刺激消费以提高总需求是合适的。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以混合税为例)

总需求/买方:

GDP=c+i+g

总供给/卖方:

GDP=y

而:

c=a+b[y-(T0+ty-Tr)]

从而:

y=(a+i+g-bT0+bTr)/(1-b+bt)

(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以混合税为例)

总需求/买方:

GDP=c+i+g+(x-m)

总供给/卖方:

GDP=y

而:

c=a+b[y-(T0+ty-Tr)]

(x-m)=x-(m0+γy)

从而:

y=(a+i+g-bT0+bTr+x-m0)/(1-b+bt+γ)

2.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2006年简)

答:

答题要点:

第一期消费比第二期消费更为昂贵,第一期的消费的价格为1,则第二期消费的价格为1+r。

当r提高,即第一期消费的价格提高,从而将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利率的提高能否使家庭的消费率提高,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直观地讲,利率提高是鼓励储蓄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利率提高,一笔同样的存款,可以给债权人带来更高的收益,因此债权人愿意增加存款,以赚取更高的回报。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当家庭为了将来退休时享受一定水平的消费,他有一个从存款获得收入的标准,比如说每年10000元。

为了在退休时期获得每年10000元的收入,在存款利率为5%时,他现在可能每月要存1000元(假定),但是当利率提高到10%时,他现在每月需要存入的钱就可能大大减少,说只要650元。

因此,从这个例子我们得到的推理是:

利率提高,人们的储蓄倾向可能下降。

实际的经验数据也显示,实际利率提高对家庭储蓄的效应并不显著。

为什么会这样呢?

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实际利率提高的效应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像上面给出的例子一样,两种效应的符号是不一样的,因而总效应的符号就难以确定了。

所谓利率提高的替代效应,是指利率提高后将来的消费变得更便宜,因此人们愿意放弃现时消费,使得相对便宜的将来消费多一些,这就相当于消费者面对两种可替代的商品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可以诱使该消费者多消费一些该商品,这种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替代效应。

在现时消费和将来消费的选择问题上,家庭放弃一个单位的现时消费C,可以带来(1+r)C。

的将来消费,当利率升高时,放弃同样一个单位的现时消费,却可以带来比原来高得多的将来消费,这就相当于将来消费变得便宜了。

所谓利率提高的收入效应,是指利率变化以后家庭的实际收入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导致家庭对现时消费和将来消费决策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的方向又取决于家庭在现时是充当债权人角色还是债务人角色,因此我们要区别两种情况,然后再分别讨论。

如果家庭在现时的消费小于其收入,他就是债权人,即将现时的多余资金借给其他人,这时利率的提高,意味着他的总收入提高。

总收入提高以后,家庭就会增加现时消费和将来消费,因此储蓄就可能降低。

家庭在现时是债务人的话,家庭在现时的消费大于其收入,即借款利率提高,该家庭在将来就需要为现时消费支付更多的利息,利率提高使该家庭的实际收入下降,家庭对此的反应将是减少当前的消费,增加储蓄。

如果家庭在现时既不是债权人也不是债务人,家庭在现时的消费正好等于储蓄,那么利率提高就不会产生收入效应,这时利率提高的惟一效应是替代效应。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利率提高对家庭消费的效应列在下表中:

作为净债权人

作为净债务人

替代效应

当前消费(-)

当前消费(-)

收入效应

当前消费(+)

当前消费(-)

总效应

当前消费(不确定)

当前消费(-)

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家庭消费和储蓄决策者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究竟如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说来,实际利率的提高,意味着将来消费相对于现在消费来讲,更加便宜。

这样家庭就愿意多储蓄,以备将来多消费,利率上升的这种效应被称为替代效应。

但同时,实际利率的上升,对一个储蓄者来说,他变得更加富有,他会同时增加现在消费和将来消费。

因此,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和储蓄效应的最终符号:

一是根据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来决定;二是根据消费者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来决定。

3.比较和分析不同的消费理论。

(2010论)/2.4种消费理论的述评(2004论)

答:

(1)该恩斯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根据内省和偶然的观察作出有关消费函数的三个猜测,并使消费函数成为他的经济波动理论的中心,从那时起这种消费函数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凯恩斯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猜测是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1美元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数量—在0-1之间。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会增加他们的消费,但增加量不会像收入的增加那么多。

边际消费倾向对凯恩斯关于如何减少普遍失业的政策建议是至关重要的。

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力量—用财政政策乘数来表示—产生于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反馈。

凯恩斯的第二个猜测,称为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与收入的比率随收入增加而下降。

他认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因此,他语言,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高于穷人。

虽然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下降这个前提对凯恩斯本人的分析并不是基本的,但它已成为早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中心部分。

凯恩斯的第三个猜测,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

这种猜测正好与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的信念相反。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鼓励储蓄,而抑制消费。

凯恩斯承认,就理论而言,利率会影响消费。

但他认为,利率对个人既定收入中支出的短期影响是第二位的和较不重要的。

评述:

凯恩斯所引进的消费函数把现期消费和现期收入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种关系充其量也是不完全的。

当人们决定消费多少和储蓄多少时,他们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未来。

人们今天享受的越多,明天能享受的就越少。

在作出这种交替时,家庭必须提前看到他们在未来预期得到的收入,以及它们希望能承受的物品与劳务的消费。

(2)费雪的时际选择

①时际预算限制。

考察一个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一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青年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老年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消费者转到收入Y1并消费C1,第二个时期消费者赚到Y2并消费C2。

且以r代表实际利率,则有:

C1+C2/(1+r)=Y1+Y2/(1+r)。

它表示消费者时际预算限制。

②消费者偏好。

涉及两个时期消费者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

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使消费者同样幸福的第一期消费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任何一点的斜率表示为了补偿第一期消费减少一单位,消费者要求得到的第二期消费是多少。

这种斜率是第一期消费与第二期消费之间的边际替代率。

③最优化。

在最优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限制线的斜率。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限制线相切。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MRS,而预算限制线的斜率是1+r。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MRS=1+r。

即消费者选择的两个时期消费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1加实际利率。

④借贷的限制。

又称流动性预算约束。

费雪的模型假设消费者可以借贷和储蓄。

借贷能力使现期消费可以大于现期收入。

从本质上说,当消费者借贷时,他是现在消费了一些自己未来的收入。

但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借贷是不可能的。

不能借贷使现期消费不等大于现期收入。

因此,对借贷的限制可以表示为:

C1≤Y1。

这个不等式说明,第一期的消费必定小于或等于第一期的收入。

这种对消费附加的限制称为借贷限制,或称流动性限制。

上图说明了借贷限制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

存在两种可能性:

如左图所示,消费者希望的第一期消费小于收入。

这种情况下借贷限制没有约束力,从而并不影响消费。

即两个时期的消费取决于一生收入的现值。

如右图所示,消费者第一期想进行的消费大于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消费全部第一期收入,而且借贷限制使他不能更多的消费。

因此,他的消费只能是C1=Y1和C2=Y2。

即现期消费只取于现期收入。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设

持久收入假设是由弗里德曼提出的,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因此,一次偶然的收入变动不会太多影响家庭的消费决策,只有持久性收入发生变化才会影响家庭的消费决策。

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因减税而增加的收入,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持久性收入假定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家庭消费变动的经验数据,但是在如何判断家庭的收入变动是偶然性变动还是持久性变动上面,以及家庭如何把握其将来的收入水平,它并没有提出十分严密的理论论据。

(4)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设

莫迪里亚尼的生命周期假定消费理论比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定理论更进一步,认为一个人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其收入变化是可以预期的,一般说来,在其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收入是较低的,这时他们需要借钱消费(储蓄为负数),壮年时期是一个人的高收入时期,这时他们储蓄一部分钱,或者还债,或者为将来老年时作补充。

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利阿尼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

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

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这个国家人口年龄构成之间的关系。

评述:

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

就区别而言,持久收入假说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的未来收入问题;而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

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区别,他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

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一句。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0,但来自持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③当政府想通过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4.消费函数,说明为何经济学家常用此函数来分析国民经济收入。

(2009简)

答:

(1)消费函数概述

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是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

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消费函数实质上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消费函数这一概念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

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

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

  Ct=a+b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函数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新的假说及相应的函数式。

其中函数形式比较简单而内容大体符合实际的消费函数是:

  Ct=a+βYt+γCt−1

式中Ct表示t期消费,Yt表示t期收入,Ct−1表示上期(t-1期)消费;α,β,γ为参数。

这一消费函数的最后一项可以解释为消费的惯性影响,也可以解释为持久收入的影响。

因为应用递推关系可将上面的消费函数改写为:

  

  此式表明,消费是过去历年收入的函数。

  消费函数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之中。

西方的宏观经济模型通常把消费作为其核心方程之一。

中国学术界从80年代开始消费函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将消费函数纳入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中。

  长期以来,它也是学术界不断进行研究讨论的一个命题。

在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消费函数以后,消费函数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与发展,杜森贝里、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相对收入、持久收入等消费理论。

在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中,这些消费函数理论逐渐暴露出其缺陷与不足。

霍尔将理性预期理论引入消费函数,提出了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罗素·戴维森等则提出了误差修正机制,在这二者的基础上产生了目前在国际上广为应用的随机漫步假说和误差修正机制消费函数。

(2)消费函数理论-地位

凯恩斯指出:

《通论》“分析之最终目的,乃在发现何者决定就业量。

”“就业量定于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之交点。

总供给函数主要系于供给之物质情况,其中道理大都已为人熟知。

”但是“一般人却忽视了总需求函数之地位,”(《通论》第79页)。

所以,凯恩斯的重点放在总需求如何决定就业量这方面。

凯恩斯通过三大基本规律的揭示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

三大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预期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和人们的灵活偏好。

三者导致人们将收入以货币形态保持在手中,而消费和投资则减少,因而减少了有效需求,结果使经济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在凯恩斯理论的这三大支柱中,以其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最为根本。

他固然把有效需求不足分为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但他认为前者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而后者最终不过是前者引导出来的派生现象。

因为“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通论》第90页),“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便成为永久习惯,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

”(《通论》第92页),由此可见消费理论在其理论中独特的基础地位。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揭示,使推翻萨伊定理有了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认为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即“供给会自行创造其需求”。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增减不如收入增减之甚,从而打破了供给恒等于需求的教条,克服了理论观念上的障碍。

承认市场调节会带来盲目失衡,即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从而为他的整个就业理论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同时,几乎所有解决需求不足,增加就业的办法都与消费有关,由此也可见消费理论在其整体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消费理论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通过边际消费倾向的揭示,建立了乘数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奠定了基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其波动的幅度比收入的波动幅度较小,从而说明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投资波动引起的。

另外,边际消费倾向的提出致使乘数可以计算,乘数:

k=1/(1-边际消费倾向),这为进一步分析增长周期理论提供了定量工具。

(3)消费函数理论-缺陷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毕竟还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凯恩斯理论建立在主观的心理分析基础之上,而且逻辑也较不严密。

在概括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时,把它称之为“正常心理法则”(《通论》第98页)。

虽然也指出尚须若干修正,但也不是难事。

但对此却再没有更充分的证明或修正了。

只是归结为“人类天性”。

作为经济理论的支柱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础之上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凯恩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的现象,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收入背后是收入的分配,进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及其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差异,而只是笼统地称“公众”、“居民”,虽也提及“富人”与“穷人”但也只是细枝末节。

第三,由其理论得出的许多结论也是不合情理的。

如战争、地震之类都可解决失业问题等等。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论断看上去“奇怪荒谬”,但在凯恩斯理论中则是顺理成章的,由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斥之为不近人情,凯恩斯由人之天性为基础,结果推出不合人情的结论,足以促使后来者对其理论本身的反思了。

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

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消费函数实质上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IS-LM模型、AD-AS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1.用图形表示挤出效应。

(2007年论)/“挤出效应”。

(2010简)

答:

(1)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

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就会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支出。

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

但一般来说,不可能对私人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因而这种政策多少能使生产和就业增加一些。

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呢?

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

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

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

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

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

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

因此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

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

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

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多少,私人投资支出就被挤出了多少,因而,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