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04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分新型毒品 的一般药理 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docx

部分新型毒品的一般药理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

部分“新型毒品”的一般药理、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

刘红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湖北恩施445000)

一提到毒品,人们就很容易想到鸦片、海洛因、吗啡和大麻。

而“新型毒品”正在逐步取代它们,将成为21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滥用最广泛、危害最大的毒品。

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精神药品(毒品)。

鸦片、海洛因等麻醉药品主要是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得到的的半合成类毒品,而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所以新型毒品又名“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

同时,因为“新型毒品”的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近年来,我国新型毒品滥用的品种不断增多。

目前被普遍滥用的主要有,冰毒、摇头丸、氯胺酮(K粉)、咖啡因、安纳咖、氟硝安定、LSD、安眠酮、三唑仑、GHB、丁丙诺菲、麦司卡林、地西泮、有机溶剂和鼻吸剂等。

  根据新型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是包括甲基苯丙胺(我国俗成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已哌啶和氯胺酮);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我国俗成摇头丸);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羟基丁丙酯(GHB)。

一、“新型毒品”的历史

众所周知,日本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历来都是近乎狂热的,常常是废寝忘食,而人的体力和精力又是有限的,连续长时间的工作之后肯定会使人感到疲劳,而疲劳的出现又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

苯丙胺类兴奋剂则可以使人精力充沛,能够比较长时间的、比较高效率的连续工作而不觉疲劳。

所以,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出现和大规模的滥用最初都是发生在日本。

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早就发现麻黄素对人体具有辛温解表和平喘的药理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着麻黄可以“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麻黄素具有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兴奋交感神经等作用。

为了达到迅速解除士兵的疲劳、提高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提高士兵的士气等目的,二战时期,日本、美国等交战国家都把甲基苯丙胺作为军用物资在军队中大力推广并广泛使用,日本则把生产甲基苯丙胺的工厂设置在朝鲜。

二战结束时,大约有200万日本人在使用甲基苯丙胺。

在二战结束前后,在美国的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随意购买到甲基苯丙胺,用于大学生的考前复习、汽车司机的长途运输、妇女们的减肥等。

二战结束后的10年内(1946~1956年),甲基苯丙胺在世界上的首次滥用大流行就发生在日本,据统计,当时约有5%的日本人在使用甲基苯丙胺。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甲基苯丙胺已经成了影响美国社会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伴随着毒品的侵入和滥用开始的。

那时,我国的毒品滥用主要还是鸦片和少量的海洛因。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把甲基苯丙胺等作为战争军需品,以“抗疲劳素”的名义送给国民党政府,以提高其士兵打内战的作战能力和颓废的士气。

从那时起,甲基苯丙胺就开始在中国国内出现。

虽然到解放前,全国约有2000万的吸毒成瘾者,但那时的毒品品种还仅限于鸦片和海洛因。

新中国仅用3年时间,就在大陆范围内彻底禁绝了毒品。

但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来势汹涌的世界毒潮又冲进了我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门。

当然,最初毒品的品种还是仅限于传统的鸦片和海洛因(以海洛因为主)。

正当被称为是“硬性毒品之王”和“白色瘟疫”的海洛因的危害已被人们所注意之时,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甲基苯丙胺类毒品又开始由港、澳、台地区大量的传入内地,就在善良的人们对其尚无认识、毫无准备之时,在国内的青少年中迅速的流行泛滥,并大有取代海洛因之势。

二、部分新型毒品的一般药理、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

(一)、甲基苯丙胺(冰毒,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素,Methamphetamine,MATH,MA)

冰毒的主要原料麻黄素目前大多是从野生麻黄中提取,我国是其主要产地,全世界95%的麻黄草产于我国的内蒙、新疆、甘肃、宁夏等省,且质量也是最好的。

麻黄草不仅具有医疗作用,而且它生长在戈壁、荒漠等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也是极好的生态保护植被。

由于200吨麻黄草才能生产出1吨麻黄素,而全球滥用安非他明者在1998年已超过3000万人,并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巨大的需求使得野生的麻黄草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采挖。

苯丙胺类是一组单胺化合物,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化学结构相似,故能影响脑内一些神经递质的贮存、释放和摄取。

大脑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回)和中脑边缘系统(伏隔核、臭结节)是调节人的情感活动的主要部位,在这些区域有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分布,当多巴胺能神经兴奋时其末稍便释放化学递质——多巴胺,后者进入突触间隙,迅速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

吸毒者不断服用甲基苯丙胺(冰毒)之后,在体内逐渐蓄积,并通过以下方式影响正常的多巴胺神经功能:

1.冰毒既能促进多巴胺自神经末梢的释放,又能抑制神经末梢对多巴胺的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高;

2.冰毒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多巴胺分解破坏减少,导致多巴胺在神经末梢内贮存量增加。

这样冰毒就全面地增强了多巴胺能神经功能活动。

一些超生理的情感、行为变化便出现在吸毒者身上。

服用冰毒之后通常可以出现以下几种反应:

1、它能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其主要表现是激动、焦虑不安、震颤、抽搐、肌肉反复强烈收缩、颈部肌肉不断扭动、头颅不停地左右摇摆。

2、体力和精神亢奋。

服用冰毒之后短期内会出现警觉性增高,自我感觉意识特别清晰、疲劳消失、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情感高昂、心跳加快、言语增多、动作反应机敏、体育活动的技巧也更为熟练。

但是以上的种种表现只是一种假象,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时间一长,药性一过就会出现反应迟钝、疲劳乏力、头痛头昏、心悸气怠、全身难受、心境恶劣、焦躁激动现象,有的甚至会出现胡言乱语、谵妄症状。

3、血压升高不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会升高,但脑部的供血并不增加,因此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当反复的使用而且剂量增加时就会出现心悸、心率异常以及脑中风等严重的反应。

4、抑制食欲因为冰毒类药物能够抑制食欲,所以以往也作为治疗肥胖症的一种手段。

但反复使用后会出现耐药现象,造成用量骤增,最后会出现依赖性。

连续使用冰毒之后会导致全身的衰竭、体重减少、体质明显下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身上皮肤若有小的破损则很难愈合,很容易发生多种脓肿、睡眠不良、夜间磨牙等疾病。

5、多种脏器感染有的吸毒者了达到奇妙快感的境界,往往将冰毒溶入水中,然后做静脉注射,这样更会导致多种疾病,比如脏器感染、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甚至艾滋病。

过量使用还会发生高血压,另外还可造成脑细胞损伤等一系列病变。

6、精神病症状滥用冰毒还可以出现种种幻觉,比如幻听、幻视、幻触等妄想症状,使吸毒者处于极度恐慌之中。

成瘾者如果突然停止使用,还可以产生全身不可名状的难受、睡眠不良、严重抑郁,并可能导致自杀。

而且一旦过量使用,自控能力会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行凶杀人的倾向。

导致冰毒滥用,其原因在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和欣快作用。

与使用者的初衷相悖,使用甲基苯丙胺时比不使用时所出现的各种差错、事故等并没有减少。

而紧接着出现的则是令人非常讨厌和非常难受的疲劳、倦怠感和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是毒品滥用和依赖的共同的药理特点。

人体对各种毒品的依赖性虽然一般都体现在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但冰毒所造成的依赖性却主要是以高度的精神依赖为特征,而精神依赖的存在又是已戒毒者复吸的重要原因。

(二)、MDMA---摇头丸

MDMA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的英文缩写(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是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中具致幻作用中的一种。

由于服用MDMA能使人产生“亲密”感和幻觉,人们也称其为“亲密药”。

在我国,因滥用者滥用后可即兴随音乐剧烈地摆动头部而不觉痛苦,音乐越强劲感觉越舒服,得名“摇头丸”。

MDMA是在1912年德国合成的,1914年获得专利。

这一合成化合物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

70年代才开始出现流行性滥用,到80年代中后期,MDMA作为致幻剂在美国流行起来。

MDMA最常见的滥用方式是口服,也有用粉剂鼻吸的,栓剂或以静脉、皮下注射途径滥用的比少。

尽管苯丙胺本身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但苯丙胺的其它衍生物却多是致幻剂。

MDMA就是这样一种药,它的兴奋作用比可卡因或苯丙胺要低,但它既有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又有麦司卡林的致幻作用。

MDMA滥用者主要利用其致幻作用而不是兴奋作用。

口服MDMA后药效作用在几分钟后开始出现,1-1.5h达到高峰,5h左右作用消失。

由于MDMA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呼寻常地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

用药后的最初感受因人而异,但大部分被调查者服药后的最初感受为头晕、恶心呕吐、口干、出汗(占57.14%)。

滥用者可感受到心情愉快,体力充沛,同时随音乐不住地摆头。

用药者称,在药物作用下,摆动头部的动作可以持续4-5h,但并不觉得有疲劳感。

此时主要的心理感受为:

心情愉快、思维敏捷、有灵感、精力充沛、健谈,有些人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亲密感增加,对音乐和节拍的感受力增强。

行为上表现为随强烈节奏感的音乐不住地摆动头部并扭动四肢,摆动头部的动作可以随意愿得到控制。

部分滥用者称“在没有音乐时,即使听到汽车拐弯示意灯的滴答声音时,也情不自禁地随着这种节奏摇头”。

磨牙的动作则为不自主的活动。

部分男性用药者出现性要求增加。

MDMA是如何产生上述作用的呢?

大量的研究证明,MDMA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水平而发挥其毒性作用的。

5-羟色胺在调节心情、睡眠、疼痛、情感、食欲和其他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MDMA在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大量5-羟色胺的同时也影响神经元对其的合成,导致脑中5-羟色胺耗竭。

有研究表明,给大鼠10mgMDMA可使5-羟色胺水平低下持续2周。

动物给予4dMDMA后,所导致的5-羟色胺神经毒性可持续1年以上。

有研究显示,即使单次给予MDMA造成神经纤维损害的动物,12~18个月后观察,脑内5-羟色胺神经元会无规律地生长,参与记忆和学习的区域损坏的神经元仍未得到恢复,而另一些与睡眠和食欲有关的脑区域的神经纤维却异常生长。

中、高剂量MDMA会造成5-羟色胺长时间缺乏,5-羟色胺的持续缺乏必然造成摄药者长期行为异常。

已有充分资料表明MDMA破坏脑细胞,造成对记忆的损伤和行为改变。

还发现,经常使用MDMA者的视、听觉能力受到损伤,出现混乱、抑郁、睡眠障碍、持续上升的焦虑、易激惹和冲动行为。

最新研究还发现,MDMA滥用者不仅对自身造成伤害,还影响其后代。

如胎儿期接触MDMA,可造成婴儿记忆缺失和其他损伤。

大鼠在脑发育期接触MDMA,会出现记忆和学习缺陷。

MDMA对肝脏也有影响,中毒者多表现为微泡样脂肪变性、局灶性肝坏死和广泛性肝坏死。

MDMA还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皮层下脑梗塞。

MDMA能造成多种心理上的障碍,包括心理混乱、抑郁、失眠、焦虑及神经错乱。

在滥用者中大约有1/4的人有恐慌和妄想症。

MDMA能使精力分散、动作不协调,因此对于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是无法完成好的,特别是对司机来说,服用MDMA后开车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摇头丸”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是可以在娱乐场所安全使用的“软性毒品”,而是对脑细胞具破坏作用的毒品。

要想长久快乐,请对它们避而远之。

(三)氯胺酮(ketamine)

氯胺酮(ketamine)是苯环己哌啶(N-1-phenycyclohexy-piperidine,PCP)的衍生物,属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临床手术用麻醉剂。

氯胺酮于60年代在美国发明后,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在野战创伤外科中广泛使用。

氯胺酮可产生类精神分裂症样症状,这种作用在成人较突出和常见,而儿童对此反应相对较轻、主诉较少,因此目前临床上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基础麻醉,亦可单独使用,用于一些小手术,或诊断检查、全麻诱导、复合全麻以及需反复操作的强镇痛(如烧伤换药)等临床麻醉。

氯胺酮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肌肉途径用药,故适用于儿童麻醉。

氯胺酮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学作用;另一方面,氯胺酮对边缘系统呈兴奋作用,由此造成氯胺酮的一些作用特点如痛觉消失,意识模糊而不是完全丧失浅睡眠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感觉与环境分离,呈一种意识和感觉分离状态,称为“分离性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此外由于氯胺酮不但无肌肉松驰作用,反而会出现由于肌张力增加造成的肌肉强直或木僵状态,故亦称为“木僵状麻醉”(catalepticanesthesia)。

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相关的特点,使用剂量愈大,毒副作用愈显著。

其毒副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神经系统反应。

表现为鲜明的梦幻觉、错觉(illusion)、分离状态或分裂症,尖叫、兴奋、烦躁不安、定向障碍、认知障碍、易激惹行为、呕吐、流涎、谵妄、中等肌张力增加和颤抖等。

这些毒副作用可发生于给药后,亦可发生于术后恢复期。

有时,这些不愉快的精神反应在几天或几周后仍可再现。

二是心血管系统。

氯胺酮可增加主动脉压、心率和心脏指数,这种作用可能同交感神经兴奋和外周儿茶酚胺再摄取受到抑制有关;氯胺酮还可增加脑血流和颅内压以及眼压。

因此,心功能不全、有心血管疾病、严重高血压或伴脑出血、青光眼患者服用氯胺酮是危险的。

氯胺酮滥用已有近30年的历史。

溶液氯胺酮的街头黑市名称有Ket,Kit,Kat,Ketalar,Ketaject,Ketavet,K,Kay,Jet,SuperK,SuperAcid,1980Acid,VitamineK;粉、片剂氯胺酮的名称有Green,Purple,Mauve,SpecialLACoke,SuperC等。

滥用者为了使用方便,常将溶液氯胺酮蒸制成粉末,鼻吸或卷入香烟中吸用,通常是同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合并使用,可起到两种毒品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

研究表明,氯胺酮的欣快效应类似于可卡因、大麻和酒精。

氯胺酮产生滥用的基础是“分离性幻觉”(dissociativehallucinatory)作用。

早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受试者,在服用氯胺酮后都会出现“去人格化”(deperso_nalization)、“去真实感”(derealization)、人体形象(bodyimagery)改变、梦境、幻觉以及恶心、呕吐。

有些梦境或幻觉是“愉悦性”的,有些则是不愉快的痛苦梦境。

这些感受包括近期记忆的梦境,“流动的感情”,感觉驾驶着交通工具在太空飞翔,看到五光十色的几何图形,感到自己被施以魔法,身体溶化等。

氯胺酮滥用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如狂欢舞会中,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

氯胺酮的梦幻作用是导致滥用的基本因素。

这种梦幻作用因滥用者个体精神状况和滥用场景而异,长期使用氯胺酮的效应类似于其它致幻剂如LSD。

有研究表明,氯胺酮可造成记忆缺失、认知功能损害和精神病。

这种毒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常取决于氯胺酮用量。

动物实验表明,氯胺酮等NMDA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细胞具有广泛的损害作用,给鼠投以氯胺酮后可使鼠脑神经细胞产生渐进性坏死。

(四)其它“新型毒品”

当HI哥HI妹还在嘲笑那些靠摇头丸摇出兴奋的人们“低俗”的时候,孰不知又有一批人在他们的后面,对他们痴迷“K粉”的举止嗤之以鼻。

这批人就是在大城市里最先“遛麻果”的人。

   他们多是被人们称为大哥级的有钱人,其中不乏有金领、白领人士,甚至还有个别“当官”的。

麻果是什么?

“麻古”系泰语的音译,其主要成分是冰毒,是一种加工后的冰毒片剂,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服用后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免疫功能。

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

   它是继“K粉”后又滋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毒品,它的成分或是氯胺酮,或是甲基苯丙胺,或是二者合二为一。

   吸食麻果和吸食海洛因、摇头丸、“K粉”等新旧毒品一样,会逐渐成瘾,难以自拔。

由于它的价格高得惊人,所以,它成了一些人标榜和炫耀自己富有和时尚的幌子。

吸食麻果时会散发出刺鼻的异香,吸食后会出现极度兴奋状态,可以持续24小时激烈运动,只喝水不吃饭。

这些人外观上看比较虚弱,总是出虚汗,手心发潮,脸色灰暗无光。

兴奋过后,就想睡觉,可以放弃一切,什么事都不想做。

吸食者说,它能消愁解闷,又能提高性能力,甚至还有减肥保春等医疗保健作用。

所以,最初尝试的是演艺界的明星,再就是那些有钱的人,他们以此为时尚,并不知道那是可以成瘾的毒品,他们是在不断的高消费和追赶时尚中渐渐成瘾的。

但是当年的那些“遛麻果”的“先驱”们,目前已经一个个地不打自垮了,其后果不仅仅是他们身体垮了、精神垮了、事业垮了、家财万贯的变成穷鬼了,还有更多的殃及了家庭和社会的隐患……

所谓的“新型毒品”主要是苯丙胺类(冰毒)、苯丙胺类衍生物(摇头丸、K粉、麻果)等,除了麻果外,据说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一种叫“水鬼”的新型毒品。

“水鬼”呈蜡状,指甲盖大的水鬼就要2000元,有人说这种毒品两次就能成瘾,是目前倾家荡产、穷途末路的绝好杀手。

四、结束语

毒品滥用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毒品犯罪给全社会代来严重的危害。

吸毒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的稳定,阻碍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从根本上讲,预防吸毒是减少吸毒人员的治本措施。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贯彻禁毒工作方针,把禁吸、戒毒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种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预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