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08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修辞学》.docx

《《汉语修辞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修辞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修辞学》.docx

《汉语修辞学》

第一章:

概说

  一.修辞的性质和任务

  1.语言的内部规律:

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

  2.修辞的性质:

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体的交际功能所决定的,并贯穿语言运用的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3.修辞的任务:

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应用这些知识。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

  4.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

  5.修辞研究的领域:

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

  二.修辞和语言规范

  1.修辞的基础:

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

  2.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3.修辞和语言规范的关系:

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的制约。

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的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

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的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三.修辞和语言要素

  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什么?

  1.事理,逻辑。

就是说要看他的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

  2.规矩,习惯。

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的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习惯。

  3.情味,色彩。

看他的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

  4.声音,语气。

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

  2.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

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的表情达意。

  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的关系。

  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帐押运的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的音乐感。

  2.修辞同词汇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的表达作用,如:

词语同义形式,反义形式的选择运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色采,词语借用和活用的修辞等等。

  3.修辞同语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充分研究同义句法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句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应当是修辞的重要任务。

比如,一般叙述和论说采用陈述句和判断句必较多,但也可以夹杂一些疑问句或者反诘句。

比如,词序是汉语的一种重要形式,改变瓷壶往往就改变了意义,但是有的句子成分语法也允许他们在句子中有比较灵活的位置,强调语气产生某种特殊的情况。

  四.修辞和逻辑

  1.修辞和逻辑的关系: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逻辑学则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和规律的,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者,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修辞应当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如果表达的内容连事理都不合,文辞再美,也站不住,逻辑和语言表达的关系比较复杂。

  1.不合乎语言习惯的话多数也是不合乎逻辑的,如“弟弟月饼吃”等。

  2.有些习惯的说法从形式上看不大合乎逻辑,但大家都不会误解都能听明白,而且也是正确的表达形式,如,看医生,吃大碗。

  3.同一种思维内容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种语言形式有时候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思维内容。

如今天天气真好和今天天气不赖。

  4.有时候,同一个意思设置可以用互相对立的方法来表达。

如,差一点摔跤和差一点没摔跤。

  5.也有特殊的情况,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修辞上的某种需要语言表达也可以在形式上突破思维规律的某些限制,但不能引起误会,不造成思维混乱。

如“我的鞋子比你的鞋子大”可以缩写成“我的鞋子比你大”。

  6.也要防止歧义和误解,要防止片面的追求辞藻华丽,或者不适当的选择修辞方式二忽略了语言的准确性。

要避免一组句子或者一段文章的逻辑联系失当。

  五.修辞和语境

  1.语言环境: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体的环境,如句子中瓷壶之间的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篇章内部关系。

第二种,是指语言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的特点说话时候的具体情景,对话双方的关系和情况等。

  2.语言本身的环境和修辞的关系:

  1.语言本身的环境是语言表达的土壤无论积极修辞还是消极虚词都离不开语言本身的环境。

  2.词语的搭配问题,是句子每部的语言环境问题,而就句子本身来说也还有一个语言环境问题,这个语言环境就是上下文或者叫前后话。

  3.前言后语之间的意思衔接的合适不合适语气顺畅不顺畅,情调和谐不河西也是修辞的重要课题。

  3.语言的社会环境和修辞的关系:

  1.社会语言环境对语言的表达影响也很大,也是方方面面,不同时间地点身份心情目的等等都会影响说话人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声调,口吻来说话。

  六.修辞的同义形式和变异形式。

  1.同义的语言形式: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的语言形式。

挚友他的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得“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称为可能,只有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得“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和同义语言形式之间的根本出发点。

  2.广义的同义形式:

在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的语言形式都是广义的同义形式。

  3.狭义的同义形式:

只包括一般的同义词语和句式狭义的同义形式:

只包括一般的同义词语和句式。

  4.同义形式的选择的作用:

按照表达的需要恰当的选择和安排同义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1.为了避免行文呆板,在需要重复某个概念时候,往往选用同义词语。

  2.问精确得充分了的表现事物情态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在同义词语的选择和连用上下功夫。

  3.从修辞角度看,更应充分注意的是同义词语在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上的细致区别,词语选用优劣得失往往在这方面体现的最突出。

  4.有时,句子的松散形式和紧缩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修辞色彩。

  5.语言的变异现象: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的常规,语言词汇语法的的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的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的要求。

使得他产生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的做法,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变异现象。

从修辞的角度看也可以称为语言的变异形式。

  6.语言变异的条件:

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变异形式的运用必须使得他在表达基本意义的同时能额外增加某种修辞色彩。

  7.语言变异的形式:

分为三个范畴:

  1.逻辑范畴的变异:

有时候,为了某种修辞的需要故意说一些不和事理,不和逻辑的话,造成事理上或者逻辑上的某种变异。

传统修辞格如:

拟人,接待,比喻反语都是修辞的变异形式。

  2.风格范畴的变异:

有意利用风格上的不协调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那就称为在风格范畴内的某种变异。

主要有两种:

一是句式风格的变异。

一是词语风格的变异。

  3.语法范畴的变异:

涉及词语的组合和实用等哥哥方面,最常见的是词语的活用,合理的创新。

第二章词语

  一.丰富词汇和辨析词义

  1.丰富词汇的入手点:

一方面是熟悉人民群众的口语。

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从阅读中学习。

  2.辨析词义的方法:

一种是把词放到具体的句子里或者词组里,从他同相关词语的搭配关系,或者从上下文来了解他的含义。

另一种辨析词义的方法是把意义相通或相近的词放在一起比较。

  二.同义词的选择和运用

  1.同义词:

意义绝对相通的词。

包括语言词汇里核心意义相通或者基本相通但有各种各样细微差别的同义词,和在一定的上下文和语言环境里构成同义关系的词,前者是语言里约定俗成的同义词,不以语言环境为专一,可以称为语言同义词。

后者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有同义关系,可以称为言语同义词。

  2.同义词特点:

同中有异,大同小异。

  3.同义词有的三种差别:

意义,情味和用法。

  1.意义上的差别:

表现在概念,内涵只有细微的差别,宝货适用情景,词义轻重,范围宽窄有所不同。

如:

领略,领会。

逐步,逐渐。

  2.情味上的差别:

  1.主要表现在次的附加意义说带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风格上。

例如:

偏向指示正确的倾向,有贬意。

倾向,泛指事物的发展趋向,是中性词。

  2.由单纯表示概念意义的词跟相应的带有形象色彩的词所构成。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表示抽象的概括和概念意义作用于人的理性。

后者表示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关于那个概念的形象感觉,作用于人的感官。

如少先队员和红领巾;再如:

祖国和江山。

  3.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具有个子的同义词语表达手段,他们既又共同的核心意义,又有不同的附加情味色彩,适用在不同的场合:

如母亲和妈妈。

  3.同义词在用法上的差别:

主要体现在此行,构词能力和语法功能上。

如,领导,引导都是动词,但领导却有名词的意义。

如生命,性命,生命可以扩充为生命线等词汇,性命却不能。

  4.同义词的修辞作用:

就是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着意推敲同义词细致的同中之异,挑选最适合的词汇来应用,是常用的词汇锤炼的修辞方式。

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往往借助这种微妙而难以察觉的同中之异来表现。

  2.古今文章都避讳词语“重出”,在一个句子或句群里,重复用同一个词指称同一事物或者表达同一个概念就会显得呆板,单调,让人厌烦。

如果在上下文里交替适用变换选用的合适的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文章单调重复,而且也可以使得意思的表达更加精密圆满。

  3.由并列的同义词语形成的联合结构,有下述修辞作用a利用同义词意义上的同中之异,互相补充,使得内容表达更加周密,更充分,更圆满。

B利用同义联合形成对偶,排比的结构形式。

C利用同义联合使得语句音节匀称平衡。

  三.反义词的选择和运用

  1.反义词:

一种是:

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应的词。

如真假,对错,这种反义词表达的概念意义相互排斥,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现象的反应。

另一种是:

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的词,有鲜明的对比特点。

如,黑白,春秋。

  2.反义词的特点:

  1.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

  2.只有矛盾对立或者对立现象的事物才有成对的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意项相对的反义词,如快慢,快,钝。

  3.语言反义词:

概念意义表示对立关系的反义词和经常用来对举的反义词是约定俗称的不受语境或者上下文为专一,称之为语言反义词。

  4.言语反义词:

概念意义并没有对立裹着对待关系,作者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临时用来表示对立或对待的现象,离开上下文就失去这种对立或对比关系的反义词是一种用词上的变异,是言语反义词。

  5.如何选用反义词?

  1.表对比关系的反义词跟同一个词相配的词可以布置一个,对举时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选用,入老对少,幼,小。

  2.在构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双音合成词是由一对反义词构成的,如日夜,买卖,方圆,天地。

  3.现代口语词汇和文言词汇里的反义词不尽相同。

如,现代说真假,原来说真伪。

  6.反义词的修辞作用:

每一对反义词本身都是一会特殊大宗词汇统一体,他把互相对立互相对待,互相依存的两种概念并列了起来,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对立或对待的关系,口语鲜明有力的突出事物的特点,使之在对比和映衬中互相映发,取得强调突出效果。

反义词还是形成对偶,反语,警策等修辞方式的重要语言手段。

  四.词语的搭配

  1.影响词语搭配的三个因素:

  1.词义上的选择。

词汇意义上搭配不当,一般在事理逻辑上也说不通。

  2.语法上的选择。

往往和词性,作为述语的动词及物不及物,不同的动词要求不同的宾语有关。

  3.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如果不合习惯,会让人感到生硬别扭。

  五.词语的规范化

  1.词语的规范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方言词,文言词,新词和生造词。

  1.现代书面语里适用的文言词汇有两种。

一种是现代汉语里有概念或语法功能上能与之向对应的词语。

另一种是,没有对应的词语。

  2.适用文言词要先看有没有必要,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上协调一致。

  3.创造新词除了在结构上不能违反汉语构词规律之外,还要符合以下的条件:

一要有必要,二要十分明确。

  六.词语的色彩

  1.感情色彩:

及其作用

  1.人的感情从语音语调上和词语的选择上体现出来就是语言的感情色彩。

  2.语言里大部分的词语不带有感情色彩。

  3.准确的选用含义有褒贬之分的词语不仅可以鲜明的表现出爱憎好恶的感情还可以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

  4.适用意含褒贬的词语要仔细分清词义和感情色彩。

  5.有时候词义的褒贬并不是直白的表达出来,要仔细的辨别。

  6.形容词和动词可以通过重叠和儿化等方法变成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7.有些代词可以传达比较细微的感情色彩。

  8.书面语的双音节词更大气文雅,口语里的单音节词更亲切自然。

  2.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作用:

有关那个概念的一种形象的感觉是细雨的形象色彩。

  1.词语的形象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有感知的人对于代表感知过的对象的词语都会有共同的形象感。

  2.通过锤炼变异让词语产生形象色彩能达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3.词语的形象色彩可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是很有效的强调手段。

  4.要注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的不同形象色彩。

  七.词语的声音:

  1.汉语的音乐性美感包括:

音节匀整平稳,声调铿锵和谐。

  八.骈立四字格和成语:

  1.四字格:

四音节的格式叫做四字格。

  2.骈立四字格:

四字格里有一种代表汉语骈体性的骈立格式,在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四音节复合词里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

叫做骈立四字格。

包括骈立的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复合词。

  3.骈立四字格的结构:

  1.偏正式:

青山绿水,三长两短。

  2.述宾式:

拖泥带水,标新立异。

  3.述补式:

掰开揉碎,跌倒爬起。

  4.主谓式:

眉开眼笑,风平浪静。

  5.联合式:

抑扬顿挫,艰难险阻。

  4.骈立四字格前后两节的关系:

  1.同义联合:

胡思乱想,心满意足。

  2.互相映衬:

口蜜腹剑,人面兽心。

  3.前后相承:

种瓜得瓜,否极泰来。

  4.因果关系:

唇亡齿寒,纲举目张。

  5.目的关系:

抛砖引玉,救亡图存。

  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也是一种分前后两节的骈立四字格:

  1.AABB:

口口声声,断断续续。

  2.ABAC:

没日没夜,有声有色。

  3.ABCB:

张口闭口,好说歹说。

  6.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的特点:

  1.前后两节的意思浑然一体。

  2.这种骈立格的语法功能跟他所组成的前后两节都不一致。

  7.可以套用的骈立格:

千~万~,一~二~。

  8.骈立格的作用:

让汉语的音乐性明显,精炼性。

  9.成语的定型性:

是指每个成语表示的是一个特定的整体意义,不管原来他表示什么含义,在成语里的意思由这个成语的主体意思来决定。

特别要了解成语里的典故,以免错义。

  10.运用成语要注意的两点:

1.确切掌握成语的整体意义和用法,对含有典故或者贬意的成语要慎用。

2.注意成语的定型性,不随便改动成语,也不生造成语。

  11.词语的锤炼和变异:

  1.炼字:

包括对词语的选择锤炼和变异创新。

  2.准确贴切的选词炼字。

  3.准确是指选用的词语完全切合所指称事物的名称,情状或者动作。

贴切是说所造的词语在情味,语气,风格上要贴切,恰当。

  12.炼字都包括那些?

  1.名词的改动。

2.形容词和动词的改动。

3.虚词的改动等。

  12……炼字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让概念更加准确。

为了让描述的范围和描述的角度更准确,为了传递更精确的感情色彩。

  12.创造性的选用词语的方法:

  1.选用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者意向,寄情托兴,解体发挥。

  2.用表现动态的词语来描写静态事物,寓静于动,把静态的东西写活。

  3.暗用比喻,比拟,借代,映衬等辞格,富余寻常词语以辞格所形成的新鲜丰富的意象或者意境,词义和词性没有变化,但是诸如了主观想像或者情感,开阔了词的内涵或者外延,给读者丰富的想像。

  14.词语的变异形式有哪些?

突破一般的搭配习惯,突破用词的常规,或者突破词汇规范。

包括:

相关词语的反常搭配,临时改变词性。

临时仿造词语。

  15.成语的活用:

是根据题旨情景的需要,对成语的内容或者形式灵活运用,包括利用旧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和用新的形式来表达固有的内容,两者都是成语的变异应用。

  16.成语的翻造:

是利用成语的框架,抽换其中一辆个语素,注入崭新的内容,表达跟原来成语相反或者不相同的意思,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变异。

第三章虚词

  虚词特点:

使用频率高,起到组织句子和组织段落结构的作用。

  一.虚词的作用:

  1.汉语中大部分的虚词主要在语句中起到语法作用,也就是组织句子或者句群的作用,虚词用的好有助于,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的表达思想,从修辞角度来说,在表现语言的准确严密,委婉曲折,简捷跳脱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二.虚词和语气。

语气词和语气的关系,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要和标点符号密切配合才能表达细致复杂的语气。

  语气词可附着在句子中间的某个词或词上造成短暂的语音停顿,并表现各种语气,请举例说明(简答)

  1.附着在列举的几项事物之后,表示带有概括以为的举例性口吻。

例子:

“豆子啊,大米啊……”

  2.语气词附着在主语后面,造成语气停顿,引来听话人对主语的注意。

例子:

“我哥啊,真是个好人。

  3.因为修辞需要,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来说,原来附着在谓语后面的语气词也就跟着提前,语气词在句中停顿,起加强抒情口吻的作用。

例子:

“多好啊,生活!

  副词和助词也可以表达语气。

例如:

房间不大倒挺豁亮。

这可不能怨我。

  三.试说明虚词和文体的关系:

  1.诗歌常用语气词来加强抒情效果。

  2.叙事为主的说唱文学常用大量陈述句,为了前后语气连贯和减缓语言的节奏加深听众的印象,也往往要添加语气词。

  3.法律公文,杂文政论文不需要太多的抒情,较少用语气词,但因为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所以运用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关系的连词比较多。

  四.虚词怎样调整语句的音节?

有几种方法?

  虚词能调整语句中的音节,使句子顺畅。

主要方法有:

  1.利用虚词本身不同的形式来调整。

最简单的调整方法是:

当虚词同实词结合的时候,尽量做到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相连,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相连。

  2.用取舍虚词的方法来调整。

因为汉语虚词比较灵活,所以有时能省略虚词。

其标准取决于语气上和音节上的要求。

  3.用衬垫语气词的方法来调整。

  意合法:

不用连接词二靠上下句本身的意思自然衔接的方法叫做意合法。

  虚词的弹性都有那些?

  虚词的弹性是造成汉语高度灵活性和音乐性的原因之一。

  1.助词,连词,副词,语气词都有可用可不用的问题,一半说,不用也可以显示上下文关系的就不用。

  2.习惯说法。

  3.虚词的谈些能够表现在用不用虚词和选用什么样的虚词上,还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在语句中的大量连用上。

  五.运用虚词要注意的问题:

  辨析意义,注意搭配,适合环境,放置准确,防止滥用,防止残缺。

  六.文言虚词:

  1.之:

结构助词,常常用在书面语里。

  2.之的用法:

  1.定于和中心语之间跟助词“的”的某些用法一样。

当重心语是但音节形容词而主语是双音节词的时候用来调整音节“决心之大”

  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之字让整个成分变成名词成分:

敌人之内阴险之残酷。

  3.“之的”在一个偏正结构里可以避免用一连串的“的”,显示多层定语的层次。

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4.之和所以结合成为“之所以”这样的固定格式,意思和作用相当于在谓语末尾加上“的原因”。

  5.之也可以只作书面语中的代词使用。

主要是用来直待上文提到的事物,意思相当于他或者他们在句子里作宾语:

便称之为《呐喊》。

  3.其:

严格的说其是一个代词不是纯粹的虚词

  4.其的用法:

  1.表示所属,作定语。

名副其实。

  2.作宾语,相当于“他或者他们。

要注意这时候,其前面往往就是”使,令“等词,二是其常同后面的动词形成主谓关系:

向其解释。

  3.须知,作为动宾结构中间的衬字,起到加强语气,调整音节的作用。

  5.所,助词。

主要用法

  1.所跟及物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如“所见,所闻”。

  2.有+所+双音节词,表示动作,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有所发现”

  3.“为……所……”“被……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意义,常用在书面语。

  6.以的用法:

  1.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

  2.介词:

相当于:

拿,用的意思。

表示动作来意进行的凭借,后面必须有另外一个动词和他配合。

“以相应党的号召”

  3.“给……以……”有给予的意思,是书面语格式,以把远宾语介绍给了近宾语。

“给我们以巨大的影响”

  4.“以……为……”是从文言上传下来的有用格式,包括两种:

一种是为……名词,是拿……作为……的意思。

“以工业为导向”。

另一种是为……形容词。

表示要算,要数的意思。

“以他为最小”

  5.以也口语作为连词,表示动作的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口语连接两个谓语成分,也可以连接分句。

  7.而的用法:

  1.而是文言里最常用的连词,在现代汉语也是非常常用的词汇。

  2.连接并列的相互补充的形容词,相当于口语里的“又……又……”如,少而精。

  3.连接意思相反或者意思上有转折的两项,大致相当于口语的可是,但是。

“热烈而镇定的情绪”。

  4.“不……而……”“不是……而是……”是一种固定格式,表示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转折意义更加明显。

两项不能随意省略。

  5.连接先后承接或者递进的两项。

“不战而胜”。

  6.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如“源源而来”。

也常常连接介词结构和动词。

表示动作的方式,结果,目的等等。

  8.则的用法:

  1.连词,表示因果或者情理上的联系,连接假设句和推论句。

引出结论部分。

常常把他放在结论句的句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作副词时:

是承接关系,表示两件事在时间或折上条件上相承,相当于就是就会。

“穷则思变”。

  3.作副词时:

对比或者转折关系,多在对比句里,有时候一正一反,口语用在句首,也口语用在句中。

第四章句式

  句式:

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式的分类:

(多选)1.功能:

叙述,描写,评议,判断

  2.语气:

陈述,其实,感叹,疑问

  3.结构:

独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

  4.语言形式:

长句,短句,整句,散句

  5.虚词特殊句式:

把字句,被字句

  长句:

字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包括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里包含着常分句的句子。

  长句特点:

结构复杂,层次多,容量大,可以用来精确的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一般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政论文和科技文献中用的比较多。

  长句的三种类型:

1.修饰语比较长。

2.插入语比较长3.包含几个并列的主语,谓语或者宾语。

4.新兴句式:

几个并列成分联合起来共同跟一个句子成分发生关系,这种公用一个成分的句式在书面语里面很有用,可使句子关系紧凑,语言经济简练。

  长句主要修辞作用:

1.精密准确的表达复杂的概念和内涵。

多用到政治评论,科技文献,法律条文等文体中。

2.附加特殊的情味色彩。

  长句化短句的三种方法:

1.把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