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233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唐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唐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唐诗.docx

《初唐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唐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唐诗.docx

初唐诗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江苏海安孙庄中学  胡锦珠

 

《春夜别友人》

一、背景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二、自读

1、利用积累的诗歌鉴赏方法试读,看看能不能在“六问”上作些回答

(六问:

什么人、地、时、事(景)、情(理)、法(手法)。

2、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三、鉴赏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

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

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

绮筵,华美的筵席。

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席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

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离堂”离别之地。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今“琴瑟和鸣”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于夫妻)“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离堂”把臂(互相挽着胳膊),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描写夜空的景色。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

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这一联表面看象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

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这两句说:

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

写自己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

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

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

清人纪昀说得好:

“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

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

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

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

《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

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

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

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

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

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教学步骤]: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

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

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

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

艺术手法:

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感慨:

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

高。

     时间:

逝。

4.总结:

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颈联: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意境:

冷落、凄凉。

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

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颔联:

1.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

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五.风格:

流丽深静。

六.主旨: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

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孤篇盖全唐)这首诗便是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指导理论: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

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

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记住:

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

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

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

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

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三、朗读

可以说:

“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诵读指导:

①理性的把握:

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②感性的表现: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2、配乐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

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

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

(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

(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六、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七、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八、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①、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②、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①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②江水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③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①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②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

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

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③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

昨夜闲潭梦落花。

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

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九、检查背诵

1、熟悉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

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

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

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

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

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

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2、学生背诵、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