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277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概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

1.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2.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

3.分析探索建设道路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素养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表现。

(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重点)3.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难点)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①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恢复: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施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时间:

1953~1957年。

(3)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底。

(2)概况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1)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当前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提出: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后果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4.政策调整

(1)目的: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

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

1975年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释疑解惑]

[图示巧记] 过渡时期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

[轻巧识记] 

(1)“一五”计划

(2)图示法理解三大改造

[易错易混] 

(1)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

“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左”倾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思考探究: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有所回升,此举是否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示: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际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并不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因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才决定放弃的。

 

探究点一“一五”计划的特点

史料一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0.1%以下。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信息解读] 史料一:

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史料二:

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尝试解答] 

(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④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⑥性质: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问题

①工业化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步伐;1956年出现全局性冒进,基础投资总额过大,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②社会主义改造:

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

 

【典例】 金冲及说:

“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

”“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  )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

[审题指导] ①定时空:

1952年,三大改造。

②抓关键:

“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

③调储备:

“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④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A项

“一五”计划主要是进行工业化建设

错误

B项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优势地位”实际上是指公有制经济成分的迅速增长,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正确

C项

1956年年底,“这种优势地位”已经确立

错误

D项

改革开放时期,私营经济成分迅速增长

错误

[答案] B

 

 

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张冠李戴”: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这类题目往往以相关知识作干扰题肢,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

如此题中的A、C、D三项均属于“张冠李戴”。

[问题延伸]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据此思考,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

何谓“赎买”政策?

[提示]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探究点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城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①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②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思考:

史料一说明“大跃进”有哪些危害?

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什么特点?

实质如何?

[信息解读] ①说明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②说明集体化被明显夸大了。

[尝试解答] 危害: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特点:

“一大二公”。

实质: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典例】 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

该图示(  )

A.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B.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C.提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

D.罗列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审题指导] ①定时空:

20世纪50年代,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②抓关键:

人民公社。

③调储备:

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片面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④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A项

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实现了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的转变,且进一步提高了公有化程度

正确

B项

“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图示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

错误

C项

不符合史实,图示没有体现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而是“平均主义”

错误

D项

表述错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现实生产力水平,属于“左”倾,是探索中的失误

错误

[答案] A

 

 

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问题延伸] 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何谓“一大二公”?

该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大”指规模大,“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实质:

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深度思考]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

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

革命”

“以阶级斗

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题组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毛泽东在建国初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

”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

A.手工业合作化B.农业合作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教育现代化

[解析] 一化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正确。

[答案] C

2.阅读下表: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年份

所有制经济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解析] 由“1952~195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再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表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3.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下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故B、C、D三项均排除。

[答案] A

题组2 探索与失误

4.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

“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

‘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解析] 1958年,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题干材料“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体现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带有主观臆断性,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的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相悖,B项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 B

6.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 材料所述是1962年一幅对联,据对联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项。

[答案] C

课后作业(十一)

一、选择题

1.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解析]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B。

[答案] B

2.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

[答案] B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来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实行这一制度旨在(  )

A.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B.适应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C.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需求

D.促进三大改造顺利实施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力量较弱,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主要限制粮食供应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资金问题,B正确;人口问题不是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主要目的,A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抗美援朝已经结束,C错误;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变革,D错误。

[答案] B

4.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

[解析] 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能源工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故选B项。

而A、C、D三项所述内容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5.根据下图的图文信息,推测图画所示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国民政府统治后期B.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利用民族工业,限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来恢复和发展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与材料“现在劳资关系好”“协商会议建立起”“克服困难心一条”相符,故选C。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官僚资本挤压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日益萎缩乃至陷入绝境,与材料“现在劳资关系好”不符,A、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封资修,与材料“现在劳资关系好”相悖,D项错误。

[答案] C

6.1952年我国某一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宣传画。

以苏联为榜样,中国随后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人民公社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苏联的农业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宣传画显然是政治政策的导向,为此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其中农业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走合作社的道路,D正确;A是土地改革,此时已完成;B在1978年之后开始实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在1958年开始实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D

7.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

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七大B.第一届人民政协

C.中共八大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解析] 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材料一致,故选C。

中共七大主要解决民主革命过渡的问题,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第一届人民政协主要议题是筹建新中国,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答案] C

8.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是“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虽是一种讽刺,但客观上反映了人们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故D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间是1953~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答案] D

9.“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根据题目中关键信息“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选B。

“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指导下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运动,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D项错误。

[答案] B

10.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

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

上述做法旨在(  )

A.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B.纠正“大跃进”的弊端

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正是我国农村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国内粮食短缺和缓解农民负担,实行减少粮食征购和大量进口粮食的政策,D项正确。

[答案] D

11.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50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致工农比例失调,而60年代初因中央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农比例趋向于平衡,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50年代,故A项错误;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政策上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C项“优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应是“优先发展工业”。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