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67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公开课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刘秀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一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有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了解有关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资料,并在实际教学中,联系上一课的内容,和学生共同回顾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和课程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引导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认识浦东开放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意义,认识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及与别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外开放的历程及成就,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的艰难,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四、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七、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八、学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设问:

这首歌为我们展示了什么主题?

学生:

对外开放。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开放:

两汉、盛唐,近代的被迫开放。

指出----今天的对外开放改变了中国,使我们走上了新的征程。

此转入主题,展示课题。

【推进教学】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探其因: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为什么要逃港?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贫穷和饥荒。

一个逃港者说,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

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

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

“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世界。

……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25%的人口,拥有世界7%的土地,却只能创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

师生讨论后,播放《邓小平1978年出访日本》,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因素。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国内方面:

(1)“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感其程:

对外开放的过程

设问:

如此之大的中国,从哪里开始对外开放?

(学生讨论)

出示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二)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开放的步骤

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

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②为什么首先选择广东、福建来创办特区呢?

出示材料介绍概念: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讨论:

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当时创办时情况如何?

大家都能接受吗?

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对外开放的艰难。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展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

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学生自主学习,分成三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组: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学生归纳:

①时间:

1984年

②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

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

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①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组: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学生归纳:

①时间:

1985~1992年

②区域: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④意义:

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第三组: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归纳:

①目的: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

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教师强调:

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①在管理体制上②在经济结构上③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④在减免关税上⑤在地理特征上简单引导学生探究做总结。

过渡:

九十年代开始提出开放浦东,为什么要开发浦东?

有什么战略意义?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展示浦东地图及文字材料: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

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学生讨论后教师介绍九十年代初期国际国内背景,指出改革进入关键期,浦东的开发有其战略意义。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

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

(3)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展示浦东图片资料教师由歌词总结: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三)初步形成:

展示《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开放格局的特点

1、格局: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教师强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三、思其果: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

教师介绍对外开放后中国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入世以来带给我们紧迫感。

引导学,讨论后总结:

用好双刃剑,趋利避害。

(开放性讨论)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对外开放带给我们和我们国家的巨大变化。

中国正在逐渐成长壮大。

说明实行对外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课堂延伸】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历史,找一找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变化,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

【板书设计】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2、国内方面

(二)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三)初步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的整体设计及问题设计上,贴近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在于材料的选择,材料可以再少一些、更典型一些,更有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