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19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导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7课导学案

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表现和“自由放任”政策。

2.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3.探讨“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原因。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1.虚假“繁荣”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2)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一派“繁荣”景象。

2.危机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

供需矛盾,即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①国民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3.爆发

(1)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2)表现:

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

[易混易错]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图解识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特点

(1)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性特别大。

2.影响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不断,社会危机严重。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3)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指导思想:

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

2.具体表现

(1)政府对经济不进行较强的干预,只是被迫采取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2)乐观地预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

3.最终结果

(1)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2)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克服危机。

[思维点拨] 

1.“自由放任”造成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内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控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盲目性,无法缓和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无法医治危机。

2.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在迫不得已之下他也曾“干预”经济。

主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原因

史料一 1920~1929年,①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生产率却增长55%。

当时美国还流行一种说法:

“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②人们纷纷贷款购物。

史料二 本来,股票市场的繁荣只能依靠资本收益的提高,而现在股票本身却成了交易的形式,所以③依靠投机支持的股票市场很快达到其能发展的极限而走向崩溃。

[史料解读]

注意划线句子①中数字的变化,②中信息“贷款购物”和③中信息股票市场走向崩溃,说明了经济危机爆发的三个方面的原因。

[问题思考]

据上述史料,归纳概括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提示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分期付款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股票市场崩溃。

2.特点

史料 同1929年相比,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英国下降32%。

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

——《经济大萧条研究》

[史料解读]

史料划线部分说明经济危机波及到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源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

提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3.应对措施

史料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①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②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解读]

①实质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②反映胡佛主张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面临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结果如何?

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措施: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

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启示: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反对保护主义,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要适时进行改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各国的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各国人民游行示威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加紧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启示

①在发展中要居安思危,繁荣和危机往往相连,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②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弊端;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③经济危机爆发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反对贸易保护,而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损人不利己。

对“自由放任”政策作用的认识

1.18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要求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要求开拓市场,在经济上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积极开展了自由主义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垄断组织形成并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化生产程度空前提高,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激化造成的,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1.下面是美国1919年和1929年经济运行情况对照表。

观察表中的数据,下列解读中正确的一项是(  )

时间

汽车产量

家电产值

汽油产量

……

国民总收入

人均收入

1919年

150

万辆

960

万美元

8600万吨

……

650.9亿美元

620美元

1929年

440

万辆

4.16

亿美元

4.39亿吨

……

828.1亿美元

681美元

A.数据的出现是统计机构造假的结果

B.数据虽可信但这是表面上的繁荣

C.说明美国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D.说明此时的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美国大萧条之前经济出现繁荣现象,但这是表面上的“虚假繁荣”,表格中的数据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但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故B项正确;“造假”“良性”“缩小”等,明显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A、C、D项均排除。

2.“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  )

A.破坏性严重B.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C.持续时间长D.加剧各国之间矛盾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可知,盲目的生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故B项正确。

3.“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说明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C.社会经济虚假繁荣

D.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工资决定了市场的购买力或者是市场需求,而不断上升的生产率就等于市场的供给,由此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故选D。

4.(2018·宜春高一检测)以下是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表。

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在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和失业人数方面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选D。

5.1931年,斯沃普向胡佛建议将全国工商业强制动员进联邦控制下的贸易协会,以管制物价和生产,指导贸易经营活动。

胡佛指责该计划是“法西斯主义”。

这表明胡佛(  )

A.已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

B.赞同由政府来管制生产

C.维护企业经营的自主性

D.反对政府进行任何干预

【考点】“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题点】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 C

解析 法西斯主义是集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相矛盾,胡佛反对政府管制生产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

6.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漫画(注:

老兄,你先跳吧,你是大股东啊)

纽约华尔街股市焦急的人们

    

游行示威的汽车工人们

材料二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方案。

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

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

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

材料三 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显出其不利地位。

它们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

……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美国当时面临的状况,并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就当时的情况,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效果会更好些?

答案 

(1)状况: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纽约股市崩溃,美国经济一片萧条,银行倒闭,企业破产,人们绝望。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摇摇欲坠。

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

(2)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出现了法西斯势力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的势头。

关系:

因果关系。

(3)措施:

因为经济危机具体来说是由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造成的,所以政府应该干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尽可能地扩大市场。

同时,还要减少贸易壁垒,避免因争夺市场或殖民地而形成某些政治或经济集团,给世界带来不安与恐怖。

[基础达标]

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着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这种享乐消费观(  )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

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导致的过度消费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不是摆脱方式,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张有计划的消费,不是盲目消费,故C项错误;享乐消费观只能导致危机加剧,不可能解决当前欧债危机,故D项错误。

2.(2017·天津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和大企业手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1929年,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拥有的财富超过美国全部国民财富的三分之一。

上述现象对美国造成的影响是(  )

A.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B.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C.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D.民主政治转变为富人专制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可看出,繁荣时期的美国,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扩大,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加剧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故选B。

3.观察下图,图中的场景发生在(  )

1929年10月股票交易所前焦急的人们

A.美国纽约B.英国伦敦

C.法国巴黎D.德国柏林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1929年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纽约华尔街的股票市场爆发。

4.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美国密西西比河一度因被资本家倒入大量牛奶而成为“银河”。

资本家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牛奶大量过剩B.维持牛奶价格

C.确保产品质量D.响应政府号召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答案 B

解析 资本家通过把过剩的牛奶倒入河中,使市场上牛奶的价格不致因相对过剩而进一步压低,故B项正确。

5.“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

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造成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穷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而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6.1929~1933年期间,美国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缩减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

材料反映了这场经济危机(  )

A.爆发十分突然B.影响极其深远

C.破坏性非常强D.涉及地域广阔

【考点】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题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美国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缩减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可知,经济危机的破坏性非常强,故C正确。

7.(2018·宜春高一检测)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70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①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②各国全面加强经济干预③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④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考点】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题点】三十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际局势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等70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可知,这是为了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摆脱经济危机,但结果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从而加剧经济危机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故选B。

8.“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产生上述言论的原因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加强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失败

C.苏联实力壮大威胁西方安全

D.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考点】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题点】三十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际局势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3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西方正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1929~1933年),“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表明西方的政治制度遭到了人们的质疑,结合所学,当时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和工人运动兴起,故D正确。

9.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雕塑家说:

“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

”“玫瑰花”枯萎的原因是胡佛(  )

A.个人能力不足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实施国家干预的政策D.对克服危机灰心绝望

【考点】“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题点】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 B

解析 “玫瑰花”应该要精心地培育才能艳丽多姿,而题干中说“它就会枯萎”,正是说明了胡佛没有对其精心培育,再联想胡佛在危机爆发后一直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可知应选B项。

10.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

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

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

A.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B.实行集权化的管理模式

C.渴望扩大政府管理职能

D.变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考点】“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题点】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说明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克服经济危机,这体现了对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不满,故C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1.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各样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

比如汉密尔顿牌手表的广告词是:

“你能告诉一个成功的男人他实现成功的时刻吗?

”这种现象(  )

A.有助于美国人民快速发财致富

B.成为美国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C.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D.折射出美国经济政策即将转变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C

12.(2017·郑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据统计,1920~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而工人的工资只增长了2%。

占全国人口5%的富人几乎占了全部收入的1/3,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生活在温饱线上。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经济危机空前严重B.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

C.供需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效果不明显

【考点】虚假“繁荣”的幻灭

【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生活在温饱线上”可知,美国穷人占主体,故实际购买力低,消费市场狭小,故B项正确。

13.(2017·河南六市二模)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

年份

1927

1928

1929

1930

离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

B.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

C.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考点】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题点】三十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际局势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离婚率反而下降了,说明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

14.(2017·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下面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

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代表民主党派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

以下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说明美国的共和党在美国不得人心

B.表明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竞争激烈

C.说明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D.胡佛的执政能力较差

【考点】“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题点】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 C

解析 漫画的内容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表明胡佛政府没有解决好经济危机问题,故C项正确。

15.亚当·斯密认为:

“只要听其自然……一切都会走向最美好的途径。

”我认为他忽视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所造成的对经济繁荣的障碍。

材料中的“我”批判了(  )

A.重商主义做法B.“自由放任”政策

C.有效需求理论D.贸易保护政策

【考点】“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题点】“自由放任”政策的含义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与重商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认为“听其自然并不是走向最美好的途径”,所以,其反对听其自然即自由放任,故B项正确;材料与有效需求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贸易保护无关,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如图),画中把“山姆大叔”描绘成受到小矮人攻击的格列佛。

材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5.2%

40.6%

28.4%

16.5%

8.4%

材料三 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

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

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1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

他一再召集企业界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

他虽然提出对各州的公共工程提供联邦补贴,但又坚决主张和维护传统的预算收支平衡原则,以避免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并一再运用总统否决权来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在胡佛看来,大国的主要企业“是建立在健全的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制和结构总的来看始终运转的很好,没必要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

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