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94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占尽苹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

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皇帝)赐与吗?

【赏析1】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

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

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

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

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

陆游传》)。

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

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

此时更有谁还记得?

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

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

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

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

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

“占断”即占尽之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

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

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

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

“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

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

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

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

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

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

明代杨慎《词品》说:

“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

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

”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

“悲壮语,亦是安分语。

”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

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

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赏析2】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的反映。

词的上片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棋戏,骑上骏马驰骋射猎!

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

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篷”之渺小与“蘋洲烟雨”之浩荡对举。

“占断”即占尽之意,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

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

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3]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二、2013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

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

【解题】 

次韵:

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雪后书事:

雪后记事。

【今译1】 

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

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

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今译2】

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

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

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

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

【简析】

答题时,学生要注意题干本身就是一种提示。

本诗是写梅花的,但全诗八句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的,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

这使我们在考虑题的表现手法时,很明显属于侧面表现,首联中的“江边”,颈联中的“雪”“夜”“明月”,尾联中的“日暮”“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事物(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

在冰封的江岸,几树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了;

雪花飞舞,积在枝头,哪里能分清白雪和白梅呢?

雪霁天晴,月光朗照,白梅该是何等的清幽美丽,惹人爱怜,使诗人魂牵梦绕。

对着梅花,浮想联翩,日暮时分寒鸦归巢,诗人才独自回家,而无人欣赏的梅花又该是何等的孤独落寞。

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第二句的“行绕去还来”,第七句的“沉吟日落”,极力渲染诗人对梅的喜爱留恋以及不忍离去之情。

本诗最令人费解的是颈联,诗人似乎在痴痴的看着梅花,由美丽的花联想到了美丽的人,一时情不自已,真想折一只梅花送给同样是冰清玉洁的人,可惜,相思虽在,但万劫成灰,“只是当时已惘然”,空留惆怅与落寞。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

“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

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

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

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

“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

诗歌所记何事?

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

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

谁在“惆怅”呢?

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

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

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

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

然则,诗人为何惆怅?

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

恐亦不是。

为何?

因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因此而惆怅者。

因此,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

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

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

“杖藜”者,拐杖也。

此句写诗人之行为。

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

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

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

“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

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

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

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侧面烘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

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此亦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

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

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

“怜”又当作何解释?

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

诚恐不妥。

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

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

“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

“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

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

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

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

“恨”什么?

“劫成灰”。

什么意思?

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

“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

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

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

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

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

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

“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

“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

“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

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

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

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

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

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

如此,怎能说其是咏物诗?

附: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三、2013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

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

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思路点拨]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1)题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

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

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

(2)题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

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两题意思答对即可。

第一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命题思路集中明晰,我觉得这样的命题导向性好。

鉴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好多学生诗歌字面内容没有理解,却说什么欣赏,鉴赏,用死记的几个鉴赏术语乱套,乌七八糟,哪里能受到美的熏陶。

本诗中的“遗”“书”“缄”“俟”“哀”能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自然就清楚了。

此题也告诉我们,鉴赏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读诗首先要读懂字面意思。

第二题考查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珍珠可贵,来之不易,但后面的“官家”“征敛”可以提示我们“珍珠”的寓意,明白了“珍珠”的寓意,“隐字”“化为血”就迎刃而解了。

【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

“客”和“我”都是虚构的。

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

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

古代传说:

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

赵次公说:

“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

”(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

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

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⑶缄,封藏。

箧笥,藏物的箱子。

俟,等待。

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

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

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有客人从南海归来,赠送我一颗珍贵的明月珠。

这颗珍珠里似乎隐隐约约有字,但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令人伤痛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本诗属于杜甫的新题乐府诗,内容以讽刺时事,伤民病痛为主,或通过对人事和风俗的批评总结出某种人生经验,概括某类社会现象;

表现样式以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和场面的客体化为主,以第二人称和作者的议论慨叹为辅,作者的该开应是针对时事而发,而非个人的咏怀述志。

代表作品除了“三吏”“三别”,还有《大麦行》,《苦战行》等。

(见于新《论杜甫的新题乐府》) 

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题目“客从”取诗歌首句前两字,也可看作本诗是无题诗。

诗歌开头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

南溟,南海,遗,即赠送。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学生学过李商隐的《锦瑟》,其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应该熟悉这个典故。

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

珠来之不易,是鲛人的泪水,也即心血凝结化育而成。

“珠中有隐字”,珍珠中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缄,封藏。

读到这里,读者便会恍然大悟,这么珍贵的用心血凝结的东西,珍重的收藏,只是等待官家的需要。

“珠”显然象征着劳动人民辛苦所获。

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

至此,本诗的讽喻不言自明。

我国唐代,曾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臻于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顶峰,但至天宝末年(755)即发生了安史之乱。

此后,唐帝国四分五裂,社会动乱不安。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社会动乱之苦,他经历千辛万苦飘泊到西南,在成都曾写有一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诗,其中说:

“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

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

饥有易子良,兽犹畏虞罗。

”语意极为沉痛,就是对当时已发生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描述。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飘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痛苦。

“征伐诛求寡妇哭”:

“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四、2013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3分)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