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053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4年10月10日

班级姓名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迸发(bèng)浸润(jìn)心宽体胖(pàng)曲径通幽(qū)

B.哽咽(yè)朔风(shuò)悄无声息(qiǎo)改弦更张(xuán)

C.砧板(zhān)喘气(chuǎn)扪心自问(mén)锐不可当(dāng)

D.吮吸(shǔn)栈道(zhàn)千载难逢(zǎi)敷衍塞责(s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憔瘁旋律美轮美奂呕心沥血

B.怅惘宣泄根深蒂固九宵云外

C.潦倒沧桑义愤填膺人才辈出

D.凋谢切磋春意阑珊一愁莫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最近,成都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工薪阶层对此弹冠相庆。

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

B.西博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蹴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下学期,《朝花》将洗心革面,对现有版面进行调整,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宣传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诚信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是每个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B.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C.据《CHINADAILY》披露:

在大运会期间,为了营造良好的治安氛围,深圳的外来人员被要求禁止拨打110,违者将被罚款200元。

D.未来五年内,所有公共交通设施将配备红十字急救箱并对司乘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以有效增强公共交通设施安全。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句式整齐,讲究平仄,中间两联对偶,偶句末尾押韵,限平声韵。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评价他的诗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易安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理论。

6、《红楼梦》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生动传神,下列描写与人物一一对应的一项是()

①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③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神情思,悉堆眼角。

④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A、贾惜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B、贾探春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

C、贾探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D、贾迎春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秦伐韩,军于阏与。

王召廉颇而问曰:

“可救不?

”对曰:

“道远险狭,难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又召问赵奢,奢对曰: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

“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军中候①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以军事谏,赵奢曰:

“内之。

”许历曰: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赵奢曰:

“请受令。

”许历曰:

“请就鈇质之诛。

”赵奢曰:

“胥②后令邯郸。

”许历复请谏,曰:

“先据北山上者胜。

后至者败。

”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

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注】①候:

哨兵,侦察兵。

②胥:

等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鼓噪勒兵勒:

统率,率领

B、赵奢既已遣秦间遣:

派遣

C、赵奢曰:

“内之”内:

通“纳”

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意:

料想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秦人闻之,悉甲而至②蚓无爪牙之利

B、①有以军事谏者死②皆以美于徐公

C、①遂解阏与之围而归②蟹六跪而二螯

D、①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率领军队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前进,只忙于增筑堡垒,军中有人议论阏与将会被秦国吞并。

B、赵奢深知“兵贵神速”,在迷惑秦军获得成功后,就立即下令全军卸去甲衣,快步前进,两天一夜便赶到了前线。

C、由于取得了阏与一战的胜利,赵奢深受赵王信任,从此,与廉颇、蔺相如的地位相等。

D、赵奢军纪严明,军中有一个侦察兵建议火速援救武安,违反了赵奢发布的军令,结果被赵奢处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三、古诗文阅读(23分)

10、把以下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3分)

⑵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答题。

(5分)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

曰:

“未远乎?

”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1)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3分)

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2)请概括上面这则文言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超过二十个字。

(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不眠之夜的意思。

B、首句中“空山”描绘了雨后山中的寂静和清新。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归而竹暄,划渔舟而莲动;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特定时间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将月、松、泉、石、竹、莲、浣女合渔舟等,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

断肠天:

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1)这首诗歌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4分)

四、(15分)

14.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5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2)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3),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5),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7),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9),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

(10)李白《蜀道难》中描写“五丁开山”的句子是:

“,”。

(11)白居易《琵琶行》“,”

两句诗用景色的寂静写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境。

(12)“,”是《琵琶行》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体现。

五、现代文学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共18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1)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2)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

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

那大院后身,有巨槐。

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

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

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3)后来我搬出那四舍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

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

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4)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

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

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5)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6)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

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

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

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7)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

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8)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

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

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

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9)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

我说,你该问:

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

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E、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16.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

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

(4分)

答:

17.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18.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见解(6分)

答:

六、语言运用(7分)

19.下面这首律诗的顺序已经打乱,请调整句序,将其复原。

(只写序号)(3分)

①天涯轩雪霁寒霄②夷歌数处起渔樵③三峡星河影动摇④人事音书漫寂寥

⑤野哭几家闻战伐⑥五更鼓角声悲壮⑦卧龙跃马终黄土⑧岁暮阴阳催短景

答案:

()

20.请仿照示例中的历史人物评论,从下面列出的人物中选择一位进行评论。

要求:

符合人物特点,句式大体一致。

(4分)

示例:

陶渊明:

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

他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

人物: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曹雪芹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比赛,目标是登上一座很高的塔。

一大群动物在塔下观看比赛,为参赛者加油。

旁观者都不相信那些青蛙能够爬到塔顶。

“哎呀,这太难了!

他们永远无法爬到塔顶。

”“他们根本没机会成功。

塔太高了!

开始有些青蛙一只接一只地摔下来。

那些步伐稳健的的青蛙,听了议论后,也都放弃了。

一些小青蛙看着眼前的高塔,更是没有信心,站在原地未动。

最后,其他青蛙都放弃了攀爬。

只有一只青蛙,经过一番努力,到达了塔项。

原来,那只登顶的青蛙是个聋子。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二10考参考答案:

1、D(A胖pánB弦xiánD砧zhēn)

2、C(A憔悴B九霄云外D一筹莫展)

3、B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A褒贬不当。

一人当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C望文生义。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D对象误用。

比喻彻底悔改,一般使用对象是人。

4、C(A词序不当,应该为“因为诚信不仅……”。

B成分残缺,应在“生活方便”后加上“……的优点”。

D.主谓搭配不当,“公共交通设施”不能“对人员进行”“培训”。

5、D香山居士

6、C7.B8.D9.A(不是军中有人议论,而是秦国将领)

10、把以下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3分)

(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

(给分点:

“去”,“军”。

一点一分,句意一分,共3分。

⑵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3分)

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士气十分旺盛,将军一定要集中更多兵力来等待他们。

(4分。

采分点:

意、盛、厚)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答题。

(5分)

(1)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3分)

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2)请概括上面这则文言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超过二十个字。

(3分)

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

外部条件的变化促进内部的变化。

不能养尊处优。

12、AD

13、

(1)逐(1分)。

运用拟人(1分),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柳枝的轻柔与活力(2分),形象生动可爱(1分)。

(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充满生机,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1分);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萧条凄凉(1分)。

通过对比描绘,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1分),也正是诗人自伤迟暮的写照(1分)。

14、略

15、AD(A、作者这样是表达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喜爱D、从“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

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

”这些语句中可看出作者并不是要全部拆除北京四合院。

16.(4分)在“我”年幼时,“我”感受了槐树巨人的荫庇和恩惠,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

(2分)“我”搬出了四合院以后,随着生活的变故,“我”能从槐树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

(2分)(意思相同即可。

17.(4分)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自己从小到大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有深深的眷恋(或热爱)(2分),这样写点明主旨,使文章更加令人回味,表达更富有文采,同时达到与题目照应的作用。

(2分)(意思相同即可。

18、(6分)示例一:

不该删去。

(1分)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是借槐树谈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感情。

(2分)作者谈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

(3分)

示例二:

可以删去(1分)。

文章的主题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2分)倒数第二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得赘余(或技蔓),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主旨更清晰。

因此可以删去。

(3分)

(观点1分,表述本文主题2,结合文本阐述理由3;意思相同即可。

19、8163527

20、李白,他携着一缕月光走来,带来一抹皎洁清冷的诗意忧伤。

他向往“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他坚守“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仰。

21、

参考译文:

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

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

赵王召集廉颇问计:

“可以救援韩国吗?

”廉颇回答说:

“路险绵长,很难救援。

”赵王又召来乐乘问这件事怎么办。

乐乘的回答像廉颇的一样。

又召来赵奢问计,赵奢回答说:

“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是骁勇者胜利。

”于是任命赵奢为大将,救援韩国。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

“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劝说的就处死。

”秦军驻扎武安西面,秦军击鼓呐喊训练军队,武安的屋瓦全给呐喊声震动了。

军中有个侦察人员说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

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了二十八天不仅不向前进发,反而加固了防守工事。

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秦军奸细回去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说:

“离开国都三十里却驻军不走,还增修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了。

赵奢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后,就命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前进,两天一夜就到了,命令擅长射箭的军士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

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倾巢而来。

军士许历用军事的问题请示赵奢,赵奢说:

“让他进来。

”许历说:

“秦军想不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气势一定很盛,将军您一定要集中更多的兵力来等待他们。

不这样,一定失败。

”赵奢说:

“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

”许历说:

“(如失败)我情愿接受斧质的刑法。

”赵奢说:

“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

”许历又劝谏说:

“先占领北山的军队将得胜,后来的一方将失败。

”赵奢答应了,立即派出一万人占领北山,秦军果然后来,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领军攻击,大破秦军。

秦军大败而逃,于是解除了阏与之围,胜利而归。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

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