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24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ocx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王士卿1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

[摘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至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

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基地,理应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以和谐来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始终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弘扬,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OnHarmoniousnessandCulturalBuildingofUniversityCampus

WANGShi-Qing

(Presidentoffice,Qingdao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Qingdao266042,China)

Abstract:

Harmoniousnessisthegeneralcharacteristicsandbasicnucleusofourcountry’straditionalculture,andthevalueobjectiveandthehighestidealourtraditionalcultureaswell.AndmoreoverharmoniousnessisChineseNation’sbasicnationalspirits.Asonecountry’sspiritualhomelandsandculturalbasesuniversitiesoughttobecomethemainforcetobuildharmoniousculture,andoughttobuildthemselves’harmoniouscampusculturewell.Tolookatcampus’culturalbuildingfromtheangleofharmoniousness,wemusttakesocialistnuclearvaluesystemasfoundation,andsticktodevelopadvancedculture,whichisofgreatimportancetobuildharmoniouscampuses,andthenfurthercontributestothebuildingofaharmonioussociety.

KeyWords:

harmoniousness;university;campusculture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是传统文化的至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

大学历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文明传播的园地,担负着孕育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高校应找准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乘势而为,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和谐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或者说和谐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贯彻始终。

作为一种普遍精神,和谐含摄儒、道、墨、释,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

和谐文化思想在多元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流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

和谐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在“和”的概念中,“和”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多次出现。

“和谐”一词为同义连文,《尔雅·释诂》解释:

“和,谐也”;《辞源》把“和”解释为和顺、和谐、调和等。

概要地说,和谐就是异质要素的相互激荡、融会贯通的相异相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

先秦诸子无一例外地阐释过和谐的思想理念。

东汉以降,和谐思想又被儒、释、道三家加以吸收和弘扬,以和谐思想为核心构建起各自的思想体系。

《尚书》提出“协和万邦”的主张,《左传》、《国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和”的概念。

《左传》提出“以德和民”的著名命题,强调以德成和,以和治民。

《国语·郑语》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两汉则把“和”与“合”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范畴使用。

最早认识和谐价值意义的首推儒道两家。

孔子大力提倡“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对上“和”,他要求人们做到忠、孝、尊、恭、敬;对平级、平辈“和”,他要求人们做到忠、恕、信、义;对下“和”,他提倡为君、为臣做到宽厚感惠。

孔子之后,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和”这个概念,从不同层面上作了发挥。

孟子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对“中和”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认为,“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最普遍的准则;达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就生育发展,欣欣向荣。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学者,构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进而论证人际之间、天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统一,更是将“和”的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道家“和合”思想最初见于老子的《道德经》,其和合的辩证思想成为我国古代辩证思想的两大源头之一。

道家强调生命的本然状态是“自然”,认为“复归于扑”就是要生活在符合宇宙法则的和谐中,这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

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相互平等,无分贵贱,又对生命状态、生命价值的理性把握,导出了平易恬淡的人生状态,在生命存在的更高层次上遨游精神的天地。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各家思想学说,也都渗透着和谐思想。

佛家标举的“因缘和合”,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建立的法制体系,都从不他方面阐述了修身处世治国的和谐理念。

可见,和谐的基本理念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至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和”的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中和、和气、和善、和睦、和乐、柔和、温和、亲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念。

在此意义基础上,“和”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相连。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主导地位的儒家以和谐为最高价值原则。

《论语·学而》提到“和为贵”。

“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价值判断的一个最高标准。

孔子还提出“和无寡”的主张。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人口的多少,而取决于人心是否安定。

分配公平人们就不会觉得贫穷,和睦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安定和平国家就没有危险。

荀子则从更积极的意义上提出“合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

他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强,力量增强组织就会强大,组织强大就能战胜万物。

当时的道家、墨家、法家等,也都倡导“和”或“和合”,作为化解天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人自身心灵以及不同文化、文明间冲突的最佳方式。

它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价值理想。

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和典型体现,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衷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传统的和谐意蕴厚重而久远。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谐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艺术上、生活中,都有完美的体现,这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奥秘之所在。

中华民族基本民族精神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政通人和。

政通人和历来就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政通的标志是人和,政通的基础是人和;和谐,自古就是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历代的所谓治世、盛世,大都是矛盾相对缓解、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的时期;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冲突中实现融合,也得益于能够不断实现再造的和谐精神。

中华民族基本民族精神在艺术上的体现,就是强调艺术家的清静、自然的和谐修为。

我国艺术的特征,可概括为平静与和谐。

具体分析我国艺术的内在结构,我们就会对和谐审美理想有更真切的了解:

诗歌是情景交融,书法是动与静的结合,绘画则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这些都叙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天人合一,这是和谐审美理想在我国艺术上的具体演化形式。

特别是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意象,传神写意,超越形似,寄寓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周边景物的浑然一体,自由自在的写心畅神,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凝结。

我国古建筑也体现了无处不在的和谐精神。

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原则是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典雅高贵的中国气派、流畅的大写意、亲和自然的曲径通幽都在不经意间体现了古建筑的和谐神韵,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崇尚自然的和谐精神。

最优美的建筑无疑是融合于自然风景中并与周围景物浑然一体的建筑。

中国式的屋面并没有剑拔弩张的姿态,它蕴涵着平和的气息,谦逊地对天空作揖,它是先辈对自然之神谦恭的象征。

可见,和谐精神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这一绵延博大的和谐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地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

二、以和谐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兴,一直将和谐作为自身的根本诉求和核心理念。

以和谐来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始终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弘扬,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

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中,正是凭借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不同脉络理路的学科专业才得以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才能够和谐共处,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才可以融合汇聚,充分体现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征,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大学校园文化只有在认真继承以往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才能秉持和延续自身的精神品质和个性风貌。

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蓬勃的生机、旺盛的生命力。

大学校园文化得以扎根并孕育发展的深厚土壤是本民族的优质文化资源。

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品格气质要与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文化特质相契合。

大学校园文化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和人本关怀。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青年大学生始终为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而增光添彩。

大学校园文化则因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的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等文化活动而充满青春活力。

大学是知识汇聚、思想交融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汇聚地,一直将创造知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知识全面、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并最终达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则是大学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大学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素

大学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媒介文化等五个方面构成。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是师生在校园内从事各项活动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活动场所、宣传栏、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

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感染。

一个具有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的校园环境,能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个性和精神,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给学生一个崇尚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

它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既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中,也表现在校园的学术气氛和人文精神中。

它长期以来凝结了校园内大多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并使之很快融入其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群体习惯。

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就能够使师生在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

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师生明确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师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师生从事的各种群体文化活动及个体文化行为。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

学校师生建设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作用,都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实践来实现。

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

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认同,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等,都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结果,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都在校园行为文化上。

校园媒介文化。

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

它包括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等。

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一所学校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对师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师生与这些媒体的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还包括师生间通过各种校园媒体相互沟通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校园文化的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个体系。

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介文化是载体,它们形成了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

每一部分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一所学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校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到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校习得的一切文化便是他们的课程。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是经过他们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得到的。

在校园里,最便于学生进行体验的就是学校文化品位,品味越高,就越有可能使得学生感到学校是神圣的殿堂。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春风化雨式的文化素质教育,它理念科学、格调高雅、取向先进。

它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能使师生自发自觉地进入一种虔诚的状态,去体验殿堂的神圣,进而比较容易地解读殿堂里投射出来的凝重的文化,并感受到民族的重任、伦理的崇高和人文的丰厚。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内能够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集体的向心力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凝聚力不仅是维持集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集体潜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集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形象。

学校的形象不仅来源于公众对学校所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事物的观察,而且源于公众对学校内在精神、内在文化的感知和体验。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人们了解学校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社会公众可以感受到这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师生风貌,从而肯定这所学校的存在和发展,赞誉这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简言之,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由内及外,最大地外现学校的形象内涵。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文化的约束力和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它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

(四)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基地,理应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理应建设好自身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

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因各校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同而不同。

校园物质环境每一处的设计、构思、建设、管理,都应该与校园的自然风貌有机地结合,并蕴涵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追求和内容、营造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精神和氛围。

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应把精心建设、加强管理物质文化并力求以有形的景观陶冶无形的精神、以高雅的环境营造育人的氛围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灵感、启迪人的智慧,这是学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质文化的复合。

戴维·乔丹说:

“大学里每一块砌墙的石头都势必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

”校园物质环境每一处的设计、构思固然重要,但其后的建设、管理更为重要,一面硕大的墙面满是涂鸦,不仅让人们困惑其中蕴涵校园文化的追求和精神如何解读,还让人们深刻地理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

不佳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的真谛。

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

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大学自身的办学实践为基础,以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为特色,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

要提倡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尊重差异中增强创新性,在多样发展中实现统一性。

要提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对校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利益要做到统筹兼顾、有序竞争、共同发展。

在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与诉求,整合和提升个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凝练出大学发展的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学校各个群体和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实现和谐发展。

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共同丰富和充实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

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

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

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

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需要的制度措施,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

同时,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行为文化的发展。

只有发展大学的和谐行为文化,才能使大学的和谐精神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

和谐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

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要注重加强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

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团体的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

从大学来说,要注重从大学及院系存在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大学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规范大学的办学行为、办学秩序与社会交往,形成大学教育组织之间及与非教育组织之间的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和谐媒介文化的营造。

和谐媒介文化的营造就是营造学术氛围、育人氛围、舆论氛围的软环境中蕴涵着的学校的文化特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和谐媒介文化的营造要求学校应把加强各类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注意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作为媒介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师生在媒介文化建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得到认同,着力营造团结和谐、风正气顺、健康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求学校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努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学校形象,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学校要注意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善于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校园文化,从校际之间的交流中借鉴校园文化,从学校建设的现实中发掘校园文化,从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需要和谐大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04-10(3).

[2]程刚.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05-04(3).

[3]刘向信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4]田建国.体验和谐大学[M].济南:

泰山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