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3922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构.doc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依赖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

作为大学整体形象的大学校园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师生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反映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并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独特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气氛[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一般包含五个方面:

一是物质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即构成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存在实体。

二是制度文化。

即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等,包括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是校园文化的规则体现。

三是精神文化。

即由学校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这里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关系,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积淀。

四是大学行为文化。

是在教育系统中逐渐形成的并通过校园主体的活动展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行为表现。

五是大学媒体文化。

是指新闻报道制度的文化性格,是校园文化的舆论阵地。

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

(二)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界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谐成为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时代内涵。

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对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界定如下:

1.突出和谐的主旋律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促使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的隐型指挥棒,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因此,和谐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校园的一切要素要以“和”为先,以“谐”为尚,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积极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员工,都是鲜活的实体,是大学文化的载体,是和谐的缔造者。

因此,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应紧紧围绕满足全体师生员工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和信念需求来指导和促进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营造良好的大学育人文化氛围。

只有如此,大学文化才能真正变为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3.文化规范和文化建设并重校园文化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人文主义传统,常常出现不平衡现象:

校园文化规范相当完善,而校园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往往是以强制性的手段去限制,首先硬性规定文化的方向和内容,而忽略了细心的引导,以润物细无声这样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种不平衡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文化健康全面的发展。

4.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要素之一,高校可以没有大厦,却不能没有大师。

大师正是顶端学术的承载者,是学术氛围的引领者和营造者。

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调动起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充分体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92010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构建曾蓉摘要: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高校体系的一种精神力量。

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对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提出了构建路径。

关键词: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功能;构建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1999(2010)09-0189-02作者简介:

曾蓉(1980-),女,成都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团委副书记。

收稿日期:

2010-01-20—189—

5.呈现出繁荣的文化景象和谐校园文化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通过民主自由的学术交流,高雅独特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竞赛等,充分展现出全校师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敢于求“异”、创“新”的精神风貌,繁荣的文化景象是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呈现。

二、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先导功能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历史变革,往往以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自由空气为发端,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和谐校园文化作先导,借助和谐校园文化唤起和激发每个成员的改革与发展意识,调动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团结学校的所有力量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而共同奋斗。

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和谐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深刻地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众多的教育因素潜伏其间,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师生产生一种无形向上的动力,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育人功能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同化作用,它能培养起一代代师生对学校的归宿感与认同感。

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成才欲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和谐校园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陶冶因素,能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在和谐中受到积极的塑造。

可见,和谐校园文化对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激励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巨大的精神能量的释放与创造力的爆发和某种文化的激化有着密切的关联[2]。

和谐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创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为全校师生员工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积极、健康、团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随时教育、启发和引导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欲望,促进师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造就推动时代进步的优秀人才,同时也积极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四)创造功能和谐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员工创造性的活动来实现的。

校园文化的和谐进程就是师生在思想统一的大环境中多元发展、施展才能、开创辉煌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师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力量,因而,和谐校园文化是师生不断进步、思想统一、理念合一的确证和表现。

同时,它还在不断地挖掘着师生的潜能,鼓励师生齐心协力,不断开拓创新,开辟新的领域。

三、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正确的教育理念往往能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产生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师生员工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统一的教育理念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保障。

科任教师必须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形成高尚品格的责任,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要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

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学籍、班级建设、课外活动和日常学习生活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地管理。

管理也是一种教育。

要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那么就要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恰当地处理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和学会生活。

后勤人员要建立学生发展需求信息接收系统,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信息,更好更全面地服务学生。

学生自己也要树立“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三自意识。

通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工作等来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三自能力。

(二)建立起完善、合理、和谐的育人制度育人制度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度保障。

任何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保护,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的。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必然强调学校制度要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对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日常规范、后勤服务等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前进。

(三)营造严谨科学、积极活泼的学术氛围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就是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体现兼容并包,使不同的学术观都能在追求真理的旗帜下碰撞交融。

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曾说:

大学应该有一种精神,应该有一种活跃的学术氛围,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敢于冒尖的氛围、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人们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我们要在教师中大力提倡“崇尚科学精神,立足学业创新”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活动,鼓励、重奖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在教师中树立一面面旗帜,使他们成为包容执着、厚德载物的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在学生中倡导诚信、求实、创新、进取的精神,这种带有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励师生智力、能力、创(下转第199页)—190—

新力与学业的发展,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艰苦奋斗、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乐趣[1]。

(四)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可以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新型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还可以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发挥科技学术活动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与社区共建和谐,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与周边社区共建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保障。

“高校校园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所拥有的资源为所驻社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社区的和谐氛围,为高校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为此,一要联合所驻社区街道办事处综治办,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重点整治,共创平安校园;二要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推动驻地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服务,与社区共享和谐文化氛围;三要利用社区的德育环境,提高校园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的心灵大学生是社会力量中最有生气的优秀分子,其优秀性首先体现在其心灵品质的纯美和完善。

心灵品质从其外延理解,就是指道德倾向;从其内涵理解,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思想观念与心理素质等内在道德诸因素的和谐[3。

大学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最终都要归于学生个体的和谐心灵的构建,所以,构建和谐的心灵、培养完整的人格,为营造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罗立群.浅谈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J].湘南学院学报,2005(8).[2]黄爱国.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增刊).[3]盛世高.刍议和谐社会下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5).(上接第190页)

(一)重新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的框架体系下,重新设计自己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根据国内高校的改革实践经验,在教学计划中,重新考虑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的结构和比重,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的同时宜向专业方面倾斜,加大专业词汇的渗透力度,加强对科技类文章的教学。

在学时上,宜适当增加专业英语的学时数和开课时间,使专业英语成为连接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桥梁。

在教学时间上,必须考虑“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双语课程教学”适时、适度、合理的衔接,突出专业英语在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之间的衔接作用。

(二)鼓励大学英语教材创新根据当前双语教学发展趋势,在编写和选用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该有所权衡。

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向大的学科门类靠近,向院校门类靠近,在思路上可以借鉴当前职称英语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模式?

例如供理工类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其内容应该增加关于机械、材料、生命、能源等话题的英语文章;供综合类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适当增加政治、法律、经济、贸易类题材的英语文章。

这样,既便于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导入专业词汇或科技英语结构,也能为学生专业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三)促进公共外语教师发展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英语教师不了解学科课程内容,而学科教师往往过不了英语关。

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考虑英语教师和学科教师相结合,即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应考虑吸收部分商务、经贸及科技英语专业毕业生,以提高“科技”或“专业”含量?

另一方面,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教学需要,选择某个专业或学科作为自己的转型方向,通过自学、进修或攻读硕博研究生等方式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既精通英语又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实现自己从英语教师向专业教师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工作会议的上发言[Z].北京: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简报》,2008(7).[2]成健.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十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许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4]俞理明,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5]SpolskyB.ConditionsforSecondLanguageLearning[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