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432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18.docx

学年新一线优化增分同步高中地理课件课后检测能力提升18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图。

读图回答1~3题。

1.该河流所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有(  )

①土地盐渍化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热带雨林破坏严重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该流域频发洪涝灾害

C.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多干旱少雨的天气

D.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3.为实现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发展雨林迁移农业②发展雨林生态旅游

③建立自然保护区④严禁砍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河流为亚马孙河,该流域热带雨林广布,由于砍伐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但不会造成土地盐渍化,故B项正确。

第2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

雨林破坏严重会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进而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因此D项正确。

第3题,大力发展原始的雨林迁移农业会进一步破坏热带雨林,①项错误;发展雨林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故②③项正确;严禁砍伐会导致树木更新速度缓慢,影响当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④项错误。

故B项正确。

答案:

1.B 2.D 3.B

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4~6题。

4.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治自然灾害

5.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的分别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6.下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第4题,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生态意义重大,不能任意排干开垦。

第5题,湿地面积缩小后,当地气候恶化,气温年较差变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旱涝灾害。

第6题,林地和草地不能随意开垦,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案:

4.B 5.B 6.B

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降低风速的效果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B.密

C.中密D.稀疏

8.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防护林降低林区附近风速的效果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差别越来越小,所以从经济和生态方面考虑,宜采用大范围地区降低风速效果最明显的中密的防护林。

第8题,工矿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防护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城市地区的防护林可以起到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防护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答案:

7.C 8.A

下图为某地一河流流域面积和径流变化示意图,流域面积约400km2。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关于该地农业生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水源丰富,水稻种植条件好

B.纬度高,适合种植春小麦

C.夏季光热充足,作物品质好

D.气候湿润,适合发展乳畜业

10.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流速一定比B点快

B.A点和B点汛期不同是因为受不同大气环流影响所致

C.下游B点流量变化受源头补给变化明显

D.上游A点流量变化可能受气温影响

解析:

第9题,由图中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1月份为冬季,结合图可知冬季水源充足但气温较低,水稻种植条件差,故A错;该地冬季多雨,应为地中海气候区,纬度虽然较高,但最冷月气温大于0℃,适合种植冬小麦,B错;夏季光热充足,作物品质好,C对;该地夏季气候干燥,D错。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地A点在冬季有断流期,流速不一定比B点快,A错;A点汛期是受气温影响,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形成,不是大气环流影响,B错;下游B点流量变化受源头补给变化影响小,C错;上游A点流量变化可能受气温影响,D对。

答案:

9.C 10.D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区域今后(  )

A.河流含沙量会减小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会减小

C.居民点遭受洪灾的次数会增多

D.河流流速会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12.该区域今后发展过程中应该(  )

A.防治土地荒漠化

B.开发小水电等新能源

C.发展石材加工业

D.防治水土流失

解析:

第1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特征判断该地多低山丘陵,山谷相间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有大面积裸地,由此推断植被破坏严重,又因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充沛,因此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今后该区域河流含沙量会增大;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会降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会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升,居民点位于山谷中的河流沿岸,遭受洪灾的次数会增多;河流被泥沙淤积,不利于内河航运。

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应防治水土流失;水电不属于新能源;发展石材加工业会造成石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导致植被破坏加重。

答案:

11.C 12.D

读茶树种植与地形坡度的关系表(分值高低代表茶树种植的适宜程度),回答13~14题。

坡度分级及分值

坡度(°)

0~1

1~5

5~10

10~20

20~30

>30

分值

0.6

0.8

1

0.4

0.2

0

13.推测最适宜茶树种植的坡度范围是(  )

A.大于30°       B.0°至1°

C.5°至10°D.10°至20°

14.适宜的坡度有利于茶树种植是因为(  )

A.土层较厚B.利于排水

C.土壤酸性D.光照充足

解析:

第13题,由材料提示分值高低代表茶树种植的适宜程度,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坡度范围为5°至10°时,分值最大为1,是最适宜茶树种植的坡度。

第14题,适宜的坡度有利于排水,茶树种植适宜在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中生长。

答案:

13.C 14.B

下图为秸秆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

C.黄淮海平原D.太湖平原

16.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  )

①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

②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③肥料施用量减小

④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第15题,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该地农作物一年两熟;三江平原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虽然能一年两熟,但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不匹配。

第16题,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肥料施用量,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答案:

15.C 16.C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据此回答17~18题。

17.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发煤炭、石油,寻找绿色能源替代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18.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会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应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解析:

第17题,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应合理开采、节约和综合利用,而不是禁止开采。

第18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答案:

17.B 18.D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是涵盖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大型城市群。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1题。

19.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

A.工业基础雄厚B.水陆交通便捷

C.矿产资源丰富D.劳动力素质高

20.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态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21.三中心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

除人口增长迅速外,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量的退耕还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棉花价格的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解析:

第19题,由图可知,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而在工业基础、水陆交通、劳动力素质方面没有优势。

第20题,“中三角”地区人口密集,农业以水田为主,商品率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该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该地区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较低。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第21题,该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外,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迅速发展,占用大量耕地,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答案:

19.C 20.B 21.A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均产粮和人口数量坐标图,回答22~23题。

22.按照图中分类,推测我国上海属于(  )

A.Ⅰ类省区B.Ⅱ类省区

C.Ⅲ类省区D.Ⅳ类省区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粮食总产量最多

B.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广东人均产粮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C.Ⅰ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好,人均产粮最多

D.Ⅳ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差,人均产粮最少

解析:

第22题,上海的人均产粮应和天津、北京这两个城市相近,故上海属于Ⅳ类省区。

第23题,黑龙江的人均产粮最多,但其人口较少,因此粮食总产量并非最多;广东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大量耕地被占用,从而导致人均产粮较低。

答案:

22.D 23.B

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该区域煤炭等资源丰富。

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宿州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

25.沿淮城市群的最佳定位是(  )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③安徽重化工业集聚地 ④安徽旅游示范区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

第24题,沿淮城市群所在地区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却占了全省的一半,说明该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25题,沿淮城市群应发挥其能源丰富、农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将该地建设成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答案:

24.A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一般来说,水电站水位较高、水量较大时,发电量较大。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游,流域内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植被覆盖良好。

该水电站(图1)是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以发电为主的水利工程,水库基本在高水位下满负荷运行。

图2为三峡水电站建设示意图,三峡水电站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航运等功能的水利枢纽,为了防洪,库区常在汛期前将水位降低30m,腾出防洪库容。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远大于伊泰普,但两者实际年发电量相近。

巴拉圭人口700多万,经济以农林牧业为主。

其与巴西约定电站发出的电力由两国平分,但发电后,巴拉圭又将90%的电量销售到巴西。

(1)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远大于伊泰普,但两者年均发电量相近,请分析其原因。

(6分)

(2)推测伊泰普水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较少考虑防洪的原因。

(4分)

(3)说明发电后巴拉圭将90%的电量销售到巴西的原因。

(4分)

解析:

(1)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三峡水电站汛期前降低水位,使水电站长时间低水位运行,汛期时泄洪量大,无法满负荷发电;航运用水造成部分水未经过发电机组,水能利用率低。

而伊泰普水电站防洪任务轻,常年保持高水位满负荷运行,水能利用率高。

因此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但两者年均发电量相近。

(2)分析伊泰普水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较少考虑防洪的原因即分析该流域内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低、危害小的原因,主要从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植被覆盖率、湿地的调蓄作用、人口与城市分布等方面分析。

(3)巴拉圭人口少,经济(工业)规模小,用电量小;巴西经济规模大,耗电量大;伊泰普水电站靠近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巴西东南部地区,输电成本低,因此发电后巴拉圭将90%的电量销售到巴西。

答案:

(1)三峡:

汛期前降低水位,使电站长时间低水位运行,汛期时泄洪量大,无法满负荷发电;航运用水造成部分水未经过发电机组,水能利用率低。

伊泰普:

防洪任务轻,常年保持高水位满负荷运行,水能利用率高。

(2)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河流水位变化小,洪水位较低;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含沙量较小,泥沙淤积较少,河床较稳定(水位不易被抬高);水库下游江宽水深,湿地广布,容纳洪水和滞洪、泄洪的能力强;水库下游地区人口与城市较少,洪涝灾害危害小。

(3)巴拉圭人口少,经济(工业)规模小,用电量小;巴西经济规模大,耗电量大;伊泰普水电站靠近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巴西东南部地区,输电成本低。

27.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填下表。

(6分)

代号

能源

输送方式

主要目的地

A

B

(3)D、E能源基地的建设,对我国东部能源消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我国目前建设的若干石油储备基地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这样布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为减轻我国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们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解析:

(1)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

(2)图中A位于塔里木盆地,能源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天然气;B位于黄河上游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大量输往京津唐地区。

(3)D、E均为水电基地,水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矿物(或化石)燃料的使用。

对我国东部能源消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的影响是可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4)我国目前建设的若干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特点是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运输便利,利于就近供应。

(5)为减轻我国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轻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

开源主要是加紧勘探,开发国内新油田;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国内其他能源。

节流主要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率;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用油。

答案:

(1)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或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

(2)如下表所示

代号

能源

输送方式

主要目的地

A

天然气

管道

长江三角洲地区

B

水电

超高压输电

京津唐地区

(3)可以减少矿物(或化石)燃料的使用,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4)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运输便利,利于就近供应

(5)加紧勘探,开发国内新油田;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国内其他能源;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率;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用油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2016年6月国家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

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核五圈四带”空间发展格局。

(1)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分)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4分)

(3)在“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中任选其一,说明其发展方向。

(6分)

(4)分析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企业开始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原因。

(4分)

解析: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交通、科技、政策支持、城市群的支撑等方面分析。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再加上常规能源、矿产资源短缺,因此能源、矿产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成为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3)无论是选“沿海发展带”还是“沿江发展带”都要说明其发展方向,均是从利用江海优势发展交通、经济,并且保护好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

(4)主要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下降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增强两方面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下降主要从成本上升、经济腹地狭小、政策优势丧失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增强主要从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经济腹地广阔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城市群的支撑力强;政策支持;科技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

(2)矿产资源、常规能源短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

(3)沿海发展带:

依托海岸线,加强海港建设,促进江海联运;遏制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

沿江发展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南京以下河段)江海联运;推进合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4)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企业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地形(南岭)的阻隔使得珠江三角洲的腹地相对狭小,远离市场;政策优势逐渐丧失;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经济腹地广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