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779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

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

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

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

艾滋病"

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

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2008年7月29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

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

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

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

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

超级癌症"

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故此我们把其称为"

超级绝症"

2、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现史:

自1980年代末开始,有人到河南省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收购廉价血浆,用来制药。

当时血站的做法是,从血液中提取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血球分开,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再输入卖血人体内。

因为负责运输氧气和养料的红细胞并不减少,所以卖血者抽掉400毫升(血)不会有明显虚弱和萎靡不振。

但灾难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回输中降临了。

事后的研究发现,多个环节被认为有致命漏洞:

首先是抽完血后剪断输血管和掐血袋口的消毒钳,这两个器械都与抽出来的全血接触;

然后是离心机,当时普遍采用的离心机里面被分成12个小锅,每个小锅里放两袋血,很容易出现血袋被拽破的情况,如果血站分离员不严格操作,未将破损的血袋扔掉,沾有别人血液的红细胞会被回输。

有的私人血站就是一台小拖拉机上放一个离心机和几个反复使用的胶皮管子和针头。

他们抽血进村,服务上门,现钱交易。

  这样一来,只要一个卖血者体内带有艾滋病病毒,就会迅速蔓延开来。

当时老实巴交愚昧的农民他们认为血跟井水一样,抽几桶还是那么多,经常把老水抽出来换新水,去旧血,换新血,有利于新陈代谢,对身体有益无害。

你不去卖血,说明你身体不健康,有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乡村,卖血成了一种生存状态。

“公路上站满了搭车去城里卖血的村民,像赶集一样成家成户地去。

走在路上还说着,这个胳臂是化肥(尿素),这个胳臂是磷肥。

  在最鼎盛时期,整个河南合法的血站有230多家,非法血站数不清。

直到1995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和公安厅发布通知,已经泛滥成灾的血站被大规模取缔,最后一批非法血站也在1997年遭到严厉打击而销声匿迹。

但至今非法卖血也未能完全消除。

仍有些人在暗中卖血输血。

艾滋病大蔓延的悲剧上演,就来源于大规模的卖血输血……

五、课堂小结: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我国之所以会有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和对健康的不关注,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大家不要再犯类似于这样的错误。

第二课时艾滋病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各个时期以及其特点。

2、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了解艾滋病的一些诊断方法。

1、患上艾滋病后的几个阶段。

2、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人体的状况如何。

1、患病后分为几个阶段。

2、患病不同阶段的表现状况。

(一课时)

1、教学内容:

艾滋病的感染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

2、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过艾滋病的集几种传播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性传染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我们也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时间很长,我们要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了呢?

今天我们就要讲患上艾滋病后的分段和表现情况。

3、教学方法:

陈述法

4、课堂内容:

(一)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诊断标准:

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

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

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

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

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

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二)HIV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

体重减轻10%以上。

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

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HIV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

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溃疡、各种皮疹、视力下降、失明、痴呆、癫痫、肢体瘫痪、消瘦、贫血、二便失禁、尿储留、肠梗阻等。

(三)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①呼吸系统: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

②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③消化系统:

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

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④口腔:

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⑤皮肤、淋巴结:

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

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⑥眼部:

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

⑦常见肿瘤:

子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四)疾病危害:

①对患者自身的危害: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残。

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

②对他人的危害:

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③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五)诊断鉴别:

1、HIV感染的辅助检查

(1)HIV抗体初筛试验(ELISA):

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

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试验确证。

(2)HIV抗体确证试验(WB):

WHO规定,只要出现2个env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

(3)HIV-RNA:

敏感性为100%,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

(4)p24抗原:

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5)快速检测试验:

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钟可出结果。

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

2、并发症的辅助检查

艾滋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疾病,因此总体上可能会涉及到所有种类的血液检查、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查(包括尿液、粪便、痰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水、腹水)、骨髓检查及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各部位的超声、X线、CT、MRI、PET-CT),活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支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的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

以上检查需要针对每名患者的不同并发症进行选择性检查。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各期的患者,无论病情是否稳定,均需要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RNA,以便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用药调整。

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2)HIV抗体阳性,而CD4+T淋巴细胞数<

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几个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我们也讲了一些可以诊断艾滋病的方法。

总之,艾滋病对我们人体、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艾滋病。

第三课时艾滋病的预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一)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二)教学内容:

引导:

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1、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

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①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②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①教师讲解:

“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

“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

“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

“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②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③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④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⑤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⑥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

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

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⑦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

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

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

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⑧教师总结:

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

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

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①引言:

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②情景表演并讨论:

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③教师小结(通过课件):

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

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

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第四课时艾滋病传播的途径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5.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

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

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

2001年9月30日>

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

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

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

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有关艾滋病的基本概念如:

什么是AIDS(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的英文缩写)?

什么是HIV(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的略称)?

HIV这种病毒有哪些生物特性?

等。

2.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可重点介绍两方面。

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

(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

(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

(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

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

(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

(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

(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

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

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

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3.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可侧重于以下内容:

(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

(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

(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

(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4.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

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

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

传播途径有三种:

(1)性接触传播。

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

(2)血液传播。

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

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

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

(3)母婴传播。

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

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

内容尽量具体,如:

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

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

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

蚊子等昆虫叮咬;

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

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而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5.艾滋病的症状

下列概念和临床表现十分重要:

(1)人感染HIV后,一般经历多年后才出现症状。

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的,但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HIV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

(2)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

(3)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

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第五课时认识红丝带

让学生了解红丝带的含义、红丝带的由来,世界各地为预防和治疗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1、红丝带的由来

2、红丝带的发展

3、红丝带的含义

4、中国红丝带组织

四、教学内容:

1、课前导入:

我们以前都听过“世界艾滋病日”,也知道每一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那一天,电视里会播放各种各样关于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和宣传。

大家还记的在广告中出现的艾滋病的标识吗?

那就是红丝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红丝带的有关知识。

2、授课方式:

陈述法

3、课堂内容;

(1)红丝带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

  1991年,以纽约画家帕特里克和摄影家艾伦为首的15名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作“视觉艾滋病”的组织,希望创造一种视觉象征,以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

组织内所有成员都是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

当时的美国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漠不关心,甚至心怀恐惧。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大声疾呼,让整个美国社会无法忽视艾滋病。

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小镇的居民喜欢悬挂或佩戴丝带以表示对远在海湾地区美国士兵的支持。

艺术家们从中获得灵感,选择了代表生机、激情和鲜血的红色作为丝带的颜色。

这些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倡导尊重艾滋病患者人权,推广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公益活动。

  那时,该年度世界著名的大型戏剧和音乐剧大奖“托尼奖”颁奖仪式即将在百老汇举行。

“视觉艾滋病”的艺术家们制作了3000个红丝带,通过帕特里克在百老汇的朋友,把红丝带散发给明星与观众,呼吁关注艾滋病患者。

这一举动引起巨大轰动,百老汇剧院里几乎所有拿到红丝带的人都将其佩戴,红丝带很快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此后几年的奥斯卡和“托尼奖”颁奖典礼上,所有明星几乎都戴着这个标志。

(2)红丝带的发展:

在此后的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

红丝带从此成为艾滋病防治的象征,它象征着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视觉艾滋病”组织没有因为红丝带挣一分钱。

帕特里克等人从没有把它当成敛财工具,也根本没想过为其注册商标。

艾伦则说:

“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会这么流行。

我们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

  如今的帕特里克因患艾滋病而憔悴不堪,他回忆说,“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死了,如今,我20来岁时认识的朋友只有一个还活着”。

他表示愿意放弃作为红丝带发明人享受的知名度,愿意放弃一切,只要他能抗过体内的艾滋病病毒。

  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

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