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803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4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安思危 

狼吞虎咽 

后顾之忧 

猝不及防

B.居安思危 

大快朵颐 

燃眉之急 

措手不及

C.未雨绸缪 

D.未雨绸缪 

2、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的正文节选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晚生是一名高三学生,对贵校情有独钟。

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后学。

愚兄入学后,对校园大为赞赏,令尊也很支持我报考贵校。

现寄上一封信,恳请敬赠一些有关自主招生的资料,希望能得偿所愿。

3、仿照下列示例,从“知识”“激情”中任选一词进行仿写。

要求: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

天赋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而勤奋就是供给花朵的养料。

如果失去了勤奋,那么花朵就会枯萎。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

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

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

而“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摩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

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

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

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

逍遥游》中的大鹏。

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

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

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

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

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

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

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

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

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C.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D.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C.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苦寒日子里的火盆

李文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村我家冰冷的土屋里,一个摆放在炕中间的火盆,徐徐地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着家人。

灰头土脸的火盆,经年磨损已辨不清它的色泽,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是我和母亲挖来房前土坑的黄土,掺拌碎麻绳头仿造泥盆打制而成,盆壁粗糙凹凸不平。

但它厚实,耐用,稳重,有如沉静在时光里的老者,静穆地抵御四面八方入侵而来的寒冷。

它散发着秋阳晒干的柴草和牛马粪燃烧后的味道,偶尔窜出一丝瘦弱的青烟,嘘寒问暖呵护着家人。

年迈的祖母整日厮守着火盆,有如它的保护神。

祖母著一袭黑色长袍,黑色网兜罩住稀疏的花发,瘦弱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和老年斑,半眯着凹涩的双眼,青筋裸露枯枝般的双手总是轻轻放在火盆上吸收热量,双膝上下叠加端坐在褥子上,一如默默念经打坐修行的僧尼。

祖母喜爱抽烟,一杆尺余长的烟袋伸进火盆,深深一吸,火星闪烁,烟雾缭绕中的祖母如同仙人般养精纳神。

左邻右舍难耐寂寞的老姐妹爱串门凑热闹,三三两两围拢着火盆,陪同祖母长枪短炮吞云吐雾,有一搭无一搭地东拉西扯,一坐就是小半天,真应了“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的民谣,寒冷寂寞的时光随着袅娜升腾的烟雾悄悄溜走。

数九寒冬的夜晚,闲暇的女孩子也爱扎堆凑热闹,二姐的闺蜜们常挤在我们家。

几位穿着花棉袄梳着大辫子透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围坐在火盆旁学织毛衣。

胖乎乎的二丫是初学,二姐先是平针起好头,再手把手教,食指怎样上线,怎样旋转回针,不厌其烦;

黑黝黝的领弟是一知半解,二姐悉心点拨,恰到好处;

闪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芹拿着半成品,是来学花样技巧的,两人比比画画,各抒己见。

她们唧唧嘎嘎地说着话,说毛线,说款式,说图案,说织法,也说女孩子的悄悄话,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不止。

不小心,织针掉到火盆里,线头被点燃,女孩子惊叫拍打着。

一张张甜美秀娟的脸散发出胭脂之气,女孩子的心事梦想和憧憬蕴藏在簇拥的火盆里。

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

我和四姐五妹在火盆旁写作业,看画本,玩嘎拉哈,翻绳,下五道。

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

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

嘭嘭嘭,一颗颗玉米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

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家庭中有许多重要事情,都是围坐在火盆旁酝酿成熟的。

姐姐们长大了,有媒婆来提亲,父母与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茶吸着烟谈论着,媒婆眉飞色舞先是夸赞一番姐姐聪明能干,再口若悬河表扬小伙子吃苦耐劳。

父亲时不时拿起小铲子弄一弄火盆,烟灭了,撮点火点燃,几经反复,姐姐的终身大事就敲定了。

年关将近,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购买年货的琐事,火盆映照着家人的脸庞,在寒冷中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温情。

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

在那些苦寒的岁月里,在破旧的老屋里,燃烧着祖孙三代的希望、梦想和未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02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极力描绘火盆的灰头土脸,粗糙邋遢,随后转折,就是这样的火盆以它的温暖呵护着家人。

B.第三段中的民谣,说明了当时农村妇女把围在炕上烤火视为一种感觉很爽的生活享受,由“我”家延伸开来,对内容做了很好的拓展。

C.作者对年迈的祖母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

D.作者虽然描绘的是淳朴的农村生活,却很少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话语,用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语言,引发了读者诸多遐想。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3.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苦寒日子里的火盆”的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侧重实践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欢迎,很多年轻人选择“双元制”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

“双元制”教学体制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有利于为劳动市场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

(摘编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二:

职业教育主要关注点分布

(摘自环球网《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2019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问题分析报告》)

材料三:

最近,湖北潜江一所职业教育学院设立了“小龙虾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销售一空”,薪酬也着实可观。

细品“小龙虾学院”这道“菜”,不难咂摸出这样的“味道”:

接地气、把握市场脉搏的职业教育其实有很广阔的前景。

一直以来,就业市场存在结构矛盾:

一边是大学生面临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

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错位”。

这恰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成为社会共识。

能力是最好的学历,本事是最大的优势。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需要在劳动观、价值观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

消除偏见和误解的坚冰,让广大青年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拥有尊严与荣光,创新、创业、创造的无穷活力必然会竞相迸发。

(摘编自《“小龙虾学院”折射职业教育“大前景”》,有删改)

材料四:

3月15日,2019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人报考”“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等,这些重要举措迅速抬升了职业教育舆情热度,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

《方案》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

(摘编自新华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一般的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B.职业教育学院设立“小龙虾专业”的事情说明,在经济社会中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把握市场脉搏的专业前景广阔。

C.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使职业教育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D.今后,我国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的学生和企业有更多交流机会,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较其他大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B.从材料二看,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舆论关注度最高,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C.随着人们劳动观、价值观的转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市场将越来越重能力而轻学历。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是解决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为通讯设备技术在全球名列前茅。

面对华为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鼓动盟友国一起抵制华为。

遭遇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华为总裁任正非是这样说的:

“关于华为被多国抵制,我们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的,我认定我们所做的还不够好……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争取做到世界第一!

做到世界最好,让他们无法抵制,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实现的目标。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请结合你的感触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橫线句子的前一分句“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缺少谓语,而且从后面来看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的主语应是“天蛾幼虫”,但中间分句的主语又变成“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这就导致语意不连贯,且主语不一致,结构混乱。

A项,措误同画线句子一样,都属于结构混乱。

B项,错误出在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上,“只有......才......”是条件关系,同上文衔接不当。

C项误是主谓搭配不当,主语是“这种物质”,同谓语“出现……问题”不搭配,故选D。

2.本题考査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注意上下文语境和各选项句式以及叙述主体的统一上文的叙述主体是“有些植物因此括号内应填的语句也应以“有些植物”作为叙述主体,据此可排除A、C两项。

“静悄悄的化学求救信号”说法不通,“静悄悄”应用来修饰“群发”,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先看第一空: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未雨绸缪绛”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第一空前面说“它们早就……这说明应是事先做好工作,应使用“未雨綢缪”,据此排除A、B两项,再看第三空“后顾之忧”的意思是需要回过头来照顾的忧虑,泛指来自后方的或家里的忧虑:

“燃眉之急”指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

文中是说大眼长椿解除了野烟草的后方忧患,应使用“后顾之忧”,据此排除D项。

故选C。

2答案及解析:

①“晚生”改为“我”;

②“后学”改为“人才”;

③“愚兄”改为“家兄”;

④“令尊”改为“家父”;

⑤“敬赠”改为“赠予”。

本题难度小,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段材料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

①“晚生”指后辈对前辈谦称自己,用在这里不恰当,应改为“我”②“后学”指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用在高校培养的学生身上不合适,应改为“人才”;

③“愚兄”是与同辈而年轻于自己的人交谈时的自我谦称,而语境是想表达自己兄长的意思,应改成“家兄”;

④“令尊”指对方的父亲,是敬辞,这里指的是自己的父亲,应改为“家父”;

⑤“敬赠”意为恭敬地赠送,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这里表达的是希望高校能送给自己东西,应改为“赠予”。

3答案及解析:

示例一知识是神奇瑰丽的宝库,而实践就是打开宝库的钥匙。

如果失去了实践,那么宝库就会被尘封。

示例二激情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而坚韧就是助燃火焰的薪柴。

如果失去了坚韧,那么火焰就会媳灭。

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仿用句式”,即根据题目要求,依照特定句子的句式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该考点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并与修辞结合起来考查,其中排比句、比喻句、对偶句是考查热点。

这道题属于命题式仿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审题:

①审主旨内容:

知识、激情②审修辞格式:

比喻,“……是……”。

③审句式结构:

假设复句,“如果……那么……”。

根据所得出的信息,选定词语,桉照“……是……,而……就是……。

如果……那么……”的句式,有效组织语言进行仿写即可。

4答案及解析: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根据题干中“终日殚精竭虑思考”的提示可想到“吾尝终日而思矣”,再由“却”字可确定,第一空应填“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同理,可知第二空应填“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易错字:

臾,博。

2.第一空应填“亲近贤臣,疏远小人”的结果,第二空应填“亲近小人,疏远贤臣”的后果。

易错字:

隆,倾,颓。

3.第空要注意“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的提示,第二空要注意“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的提示。

似。

5答案及解析:

1.B;

2.①思乡之情:

首联说春天巳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

口中说“莫思归"

实际上诗人归正切。

②悲愤和哀伤之情:

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如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

③孤独寂寞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1.本题中,B项,“喜出望外的情感”错误,“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意思是“春天巳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

实际上诗人归正切,这只是诗人暂且的安慰。

故选B项。

2.略

6答案及解析:

1.C;

3.B

1.C项,“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第二段内容,“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出来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

2.D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3.A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

C项,“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说法错误,应该是“澄澈宁静”,不是“深远空寂”。

D项,“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李白的大鹏精神。

7答案及解析:

2.①此句描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